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秧马不是马稻作好帮家----稻作作物“秧马”农具赏析

(2024-10-28 20:09:39)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秧马

稻作作物

农具

分类: 木雕花板
     秧马不是马•稻作好帮家----
    稻作作物“秧马”农具赏析
        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稻作农业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历史上不仅有野生稻的记载,而且早在一万年前到四五千年前不等,发现稻作遗存。稻作水田的拔秧和插秧比较费力。拔秧、插秧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最紧张、最繁忙的工序。拔起的秧苗需立即种下,且拔秧需避开正午的烈日。插秧的时候,几个小时都要弯着腰,而且光脚在泥里很难动弹,稍不注意脚就抽筋了,疼痛难忍。拔秧和插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体力,农民需要弯腰操作,劳动强度大,容易导致腰酸背痛等问题。秧马不是马稻作好帮家----稻作作物“秧马”农具赏析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聪明的先民发明了一种可供坐骑的“秧马”, 缓解了弯腰弓背拔秧、插秧的疲劳,还提高生产效率,受到民众普遍喜爱和推广。这种秧马到底长相如何?在生产实践中起到多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在历史上长期流传?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制作的秧马,感受秧马的使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增添了农事劳作的乐趣的神奇农具。秧马不是马稻作好帮家----稻作作物“秧马”农具赏析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这只“秧马”,其结构是在一只四足凳下安装一块稍大而两端翘起的木板。因有四条腿,在插秧拔秧过程中,人坐在上面滑行,好像骑马一样,因此民众称“秧马”。它腹部常用枣木或榆木制成易滑行,背部的四足凳子用楸木或桐木以减轻重量。该秧马通体采用硬木制成,四条腿与上下面以榫卯结构连接,且以四个长铁爪钉加固,起到紧密结合,比例协调,线条优美,给人一种艺术美感。硬木的主要特点是木质紧密,吸水率极低,适合在水中长期浸泡,且耐摩擦。其腹板经过长期使用,已非常薄,光感十足。其形似小船,头尾翘起,中间洼凹,农夫两腿跨坐于背如同骑马。拔秧、插秧时,用双脚推动秧马向后逐渐挪动,一边滑行一边插秧。拔秧时,农夫用双手将秧苗拔起,捆成小捆,置于腹板前后,边滑行,边插秧、拔秧,显著提高了劳动效率。这种农具不仅在古代的中华大地广泛应用,还传播到了东南亚诸国。秧马不是马稻作好帮家----稻作作物“秧马”农具赏析

        据文献记载:秧马起源于汉唐时代,广泛应用于宋代,尤其是苏轼曾作七言古诗《秧马歌》而使其更加闻名。时至今日,湖北、江西等少数地区民众手工拔秧、插秧时,仍然可见这种古老农具的身影。北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在前往武昌途中,看到当地农民骑在秧马上在水稻田里劳作非常节省劳力和实用。苏轼就撰写诗文为之宣传推广。于是,各地根据田质而制作了各种式样的秧马,并得到广泛应用。秧马不是马稻作好帮家----稻作作物“秧马”农具赏析

        苏轼《秧马歌序》曰:“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宋楼寿《耕织图.插秧》诗:“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元袁士元所作“喜雨三十韵”云:“木龙漫吼江头月,秧马犹沉屋角烟。”清陆世仪作《思辨录》云:“按秧马制甚有理,今农家拔秧时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载秧,供拔莳者甚便。”秧马不是马稻作好帮家----稻作作物“秧马”农具赏析

        秧马虽不是马,也能负重行千里,在泥泞的稻田里游刃有余,减轻劳动强度,提升了劳动效率。伟大的发明来自工作实践,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工作中,巧思善悟,发明了推动农耕文明前进的各种各样农具,减轻劳动,提高了劳动效率。当今,各种各样的机械化设备如育秧机、插秧机、抛秧机等等已经广泛应用,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率,还节省种植水稻成本,保证插秧的速度和质量。但秧马所留下的珍贵记忆,已写入农耕文明史。陈列在博物馆展台上的秧马,供后人永远铭记回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