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凝致露•露结为霜----
古人对露和霜的认知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露和霜都是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分在夜间遇冷凝结而成的微小水滴,通常在晴朗的夜晚比较常见。霜则是空气中的水分在地面或植物表面凝结而成的白色晶体,通常在低温或高湿度的环境下形成。露和霜对人类生活都有着一定的影响。露水可以在一些植物表面形成露珠,增加植物的光泽度,同时也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而霜则可以在一些植物表面形成白色的晶体,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甚至霜打而
蔫啦。在一些地区,霜还可以对道路交通造成影响,使得道路变得湿滑和结冰。
古人是如何认知露和霜的呢?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以及民初出版的初等小学教科书中有关课文内容,解读那时民众对露和霜的认知和普及教育。
上世纪初出版的新撰常识教科书第三册,第五、六课课文题目是“露与霜(一二)”。课文内容分别为:露曰:“我本为空中气,秋至夜寒,而凝结水珠,润泽作物。”霜曰:“我本为露,秋冬,夜间寒冷,遂凝结而成。惟露能滋养草木,我则反是。”该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印制,课文语言采用文白相间语言记述,语言凝练,易于理解。课文使用第一人称手法,以露和霜拟人自述语言讲述露和霜的形成和对大自然的影响。二十四节气中有白露和寒露之分。这两个都重要节气,它们分别标志着秋季的不同阶段和气温变化。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它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气温开始下降,露水在夜晚遇冷凝结成白色。白露时期,虽然白天仍然有些温暖,但傍晚后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因此称秋露为白露。寒露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出现在公历10月7日至9日之间。它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深秋的开始,气温显著下降,露水更多,甚至凝结成霜。寒露时期,天气已经非常寒冷,早晚温差极大,人们需要穿上长袖或外套来保暖。
秋冬之季节,室内玻璃窗户上有哈气水又是怎么回事?窗户上的哈气水是一种物理现象,由于室内外温度相差太多,室内中空气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水珠,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寒冷的冬季。这一现象,古人是如何解释的呢?
清末出版初等国文课本第四册、第二十五课,课文题目是“玻璃窗”。课文内容为:一儿早起,呵气于玻璃窗上,见玻璃顿暗,如云气蒙蔽。少倾,玻璃窗上有水点滴下来。儿问:“水点何由来?”母曰:“即呵出之气所变成者。”盖气遇冷则成水,水加热则成气。水与气虽为二物,实由一物之变化也。该课文仍然采用文白相间语言、以对话形式记述。课文右上方配有插图,画图以实写意技法勾画出一少年早上发现哈气于玻璃窗上出现水滴现象,问及母亲,其母亲做了全面解释。
冬天,我们向玻璃窗哈气,就会发现窗上有一层汽水,从物理学角度解释,就是一种遇冷液化的现象。在冬天,室内外温度相差太多,室内中空气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水珠,也就是液化现象。空气中是含水的,一旦遇到极冷的环境就会液化成水,雨水也是这样形成的。露和霜其实就是水遇到气温变红而存在的不同方式。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寒露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露珠寒光四射,草木凋零,萧瑟寒冷的秋风难免让人产生孤独寂寥之感,常常引发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绪。
露和霜虽然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形成条件、外观特点、出现时间及地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和应对不同的天气而穿衣戴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