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河道·植树造林----
古人是这样防治水旱灾
水旱灾害是由于降水、气温等气候因素异常,导致水资源分布不均,从而引发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我国地域辽阔,水网密布,拥有着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七大水系,又因这七大水系多数都分布在南方,导致每年夏季,南方大部分省市都会降下暴雨,且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是其他季节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每年夏季会造成多地江河水位猛涨,山洪暴发,继而造成农作物大面积被淹没,百姓财产受损。旱灾也是因气候异常而形成的干旱气象灾害,造成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水旱灾对于农作物生产极为不利。古人很早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基本可以应对灾害天气。历史上,大禹通过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解决洪涝灾害;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解决灌溉问题。都江堰成为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这样治理水旱灾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初出版的初级小学常识教科书有关防治水旱灾的课文内容。解读那时民众的防灾意识和治理水旱灾的措施。
该常识课本第四册第二十二课课文题目是“水灾和旱灾”。课文内容为:“江河等水道,如果河身太浅,水涨的时候,上流的水泻下来,下流来不及泻出去,便要发生水灾。天气干燥,田土龟裂,农作物都干枯而死,就发生旱灾。预防旱灾和水灾的办法就是,开河道,种树木。”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印制。课文语言以白话文形式记述,言语通俗易懂,课文使用两个页面以插图形式介绍,使小学生直观感受灾害天气造成的危害,插图以实写意勾画出洪涝灾害冲毁房舍,民众坐在屋顶避难景象。课文分析水灾是由于江河等水道河身太浅,涨水的时候,上流的水泻下来,下流来不及泻出去,便要发生水灾。造成水灾原因很多,这是其中一个原因。旱灾是因为天气干燥,田土龟裂,农作物都干枯而死。那么怎样预防水旱灾呢?课文记述预防旱灾和水灾的办法就是,开河道和种树木。开通河道是疏浚的一种方法,植树造林是改变环境方法,可以有效调节气候,增加降水几率,预防旱灾。
水旱灾害都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古代对于水灾的解决主要通过综合措施进行,包括预防、救济和善后。预防措施如实行重家、仓储政策,进行水利建设,以及治水除害。救济方法包括赈济、调粮等。善后措施则涉及恢复生产,如组织灾民回乡生产、减免赋税等等措施。古人预防洪水的主要方法还要修建防洪堤,利用堤坝来阻挡洪水对于农业破坏。古人除了修建防洪堤来预防洪水的袭扰,还在洪水到来前的监测与预警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为了能在洪水到来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出合理的抗洪安排,比如转移民众和财产,在洪水即将到来的地方,或建防洪堤,或开凿泄洪通道等,古人是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监测预警设施。对于旱灾,古人采取了多种方法。如打井、修渠进行抗旱保丰收。此外,还通过引进耐旱作物品种、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来增强农业的抗旱能力。在旱灾发生后,政府还会采取赈济措施,如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
古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采取的各种各样应对措施值得发扬传承。该课文通过对水旱灾的记述,以及简单原始防治办法的普及,旨在教育小学生不断认识自然、观察自然,适应自然,以科学方法应对自然界各种灾害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