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牙齿•笑容可掬----
古人如何爱护牙齿教育
牙齿是人体中最硬的器官,除担负切咬、咀嚼等功能外,还起保持面部外形和辅助发音等作用。人一生要萌出两次牙齿。第一次萌出的叫乳牙,第二次萌出的叫恒牙。6~7岁时萌出第一磨牙,并开始更换乳牙,至13~14岁乳牙全部换完。牙齿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给人以美和健康的感觉。龋病、牙周疾病是损害民众口腔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更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牙齿的很多疾病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良习惯有很大关系。因此,牙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现今,国家将每年的9月20日设立为“全国爱牙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水平。那么,古人又是如何爱护牙齿呢?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历代老课本中有关牙齿的常识性知识介绍和如何爱护牙齿的方法等课文,解读爱护牙齿、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意义。
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新国文第五册第二课,课文题目是“齿”。课文内容为:孩童出生,口内无齿。七八月之后,次第发生,名曰“乳齿”。七岁时,乳齿渐脱,尽换新齿。新齿生时,乳齿动摇。拔去之,则新齿排列整齐。新齿即生,喜齩(yo同咬)襟袖,及指甲,久则成习,不可不戒也。课文采用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的传统阅读习惯印制。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简练,易于理解,断句以虚实小圆点标注。课文记述孩童从出生时无牙齿,到七八个月后长出乳牙,经过换牙成为恒牙的过程。儿童牙齿发育是一个先长乳牙,再由恒牙替换乳牙的过程。一般乳牙在6、7、8个月左右萌出,7岁左右开始进入替牙期,在14岁左右换牙结束。特别是在替牙期要主要牙齿健康护理。课文中举例为这一时期孩童喜欢用牙齿咬衣服襟袖和自己手指甲。由于孩童的口腔内牙齿正处于生长较为旺盛的年龄阶段,通过撕咬衣物指甲等,来缓解牙齿生长所带来的不适感。因此,家长通过合理引导,来帮助宝宝改善戒除这类情况。现代研究表明也可能是宝宝自身体内缺乏相关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所导致,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查,并对应及时补充。
人们的一日三餐,无时无刻需要牙齿咀嚼食物满足肠胃对营养的需要,牙病在所难免。防止牙病唯一办法是预防,牙病的预防非常重要。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级小学常识第四册第一课,课文题目是“我们的牙齿”一文,就是提倡早晚要坚持刷牙,可以预防牙病。课文内容为:“我们的牙齿要好好保护。早上起来要洗刷,晚上睡觉要洗刷,牙齿常常洗刷。不但洁白可爱,牙病也可免除。课文后面附注,想一想:我每天早晚刷牙齿了吗?”该课文以白话文记述,语言通俗易懂。课文下半部分配以插图,画图采用写实技法勾画出一名小学生早上起床后打开窗户通风换气,然后就开始刷牙。小朋友右手持牙刷刷牙,左手端一杯清水漱口,前面地上放置一个痰盂,便于清漱口腔。课文提出保护牙齿就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刷牙能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而且保持牙齿洁白整齐好看,饭后漱口也可去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课文后面附注了“想一想”内容,即,“我每天早晚刷牙齿了吗?”以自问的形式引导小学生要坚持每天早晚要刷牙,保持口腔清洁。事实证明,口腔疾病造成的牙疼或失牙,造成咀嚼食物功能受影响。口腔疾病还能引起疼痛,造成偏侧咀嚼习惯,久之便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因此,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十分必要。
日常生活中,牙齿的很多疾病与人们不良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每天刷牙不够两次,每次刷牙不够三分半钟。饭后不漱口,尤其是吃了水果后不漱口,而水果和唾液一反应,对牙齿腐蚀作用更大。一些小朋友有咬手、咬铅笔等坏习惯,这些都会造成牙周组织损害,引起一些系统性疾病。要想做到牙齿健康,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对已发生的牙缺损、松动病牙,要到正规的治疗机构修复治疗。牢记预防为主,坚持早晚刷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