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耧条播高效质优----记忆“田氏木耧”的辉煌往事

(2024-08-22 19:53:56)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田氏木耧

条播

农业文明

分类: 皇粮国税
          木耧条播•高效质优----
    记忆“田氏木耧”的辉煌往事
        木耧是传统农业用来播种的工具,主要由耧杆、耧把、耧斗、耧腿、耧铧等主要部件构成。耧斗用于盛放种子,通过扶耧人的左右晃动,种子均匀地分向两边的耧腿里,通过在土里往前划行的耧尖,被疏密有致地播种到土壤里。特别适合播种小麦、豆子、谷子、芝麻等农作物。操作方法是一人在前面牵牛、毛驴等拉着耧车,一人在后手扶木耧播种。这种播种方式,老百姓俗称“耩地”,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木耧条播高效质优----记忆“田氏木耧”的辉煌往事

        木耧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保证了行距、深度和疏密一致,有利于种子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从而提高了农作物质量和产量。以前在农村耕种时节运用非常广泛,深得农民的垂青。木耧兴盛了上千年,它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 我国是古老的农业文明社会,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耕作所用的生产工具,都是不断创新和发展而来的。文献记载,楼车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先进播种工具,能同时条播三行。王祯的农书指出,汉武帝的时候,农官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木楼车广泛用以条播。由于地域不同,土地质量和墒情不一,各地所研制推广的木耧也是因地制宜制作。木耧条播高效质优----记忆“田氏木耧”的辉煌往事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有关志书记载,原南阳县潦河镇吴凹村的“田氏木楼” ,已有祖辈五代一百五十余年历史。田式木楼的特点是工艺优质科学,使用方便。早期的木耧做法是圆腿,单眼活黄瓜桶,行距为240mm。经过长期实践和技术改进后,改为方腿,双腿固定黄瓜桶,开榫穿腿,行距为205mm。这样密植面宽,性能稳定,下地稳当,扶楼省劲,下种子利落。其制作木楼的原料,特别是木楼的腿用桑木晒干,不炕,木耧的三条腿需要有弹性,才经久耐用,其次是枣树,槐树也能使用。田氏经过几代人努力,制作的木耧在当年可是南阳县的名牌产品,远近闻名,畅销南阳周边邓州、镇平等县市,远销至湖北老河口。1978年,山西省同行工人来南阳学习该木楼制作技术。木耧条播高效质优----记忆“田氏木耧”的辉煌往事

        文献记载,田氏祖人田万堂以箍木桶、箍木盆等木工为业。到了第二代田友亮学会了木楼技术,于清同治9年(1879年)学做木耧,先是自己使用,后为商品销售。第三代田清秀在其基础上,不断改进技法,做的木楼,技艺精湛,有独到之处,远近闻名,产品远销南阳邓县等地区。1956年,时年已72岁高龄田清秀参加潦河木业社。第四代田德池任制木耧组组长。于1958年被南阳市木器厂聘为改造木耧技术指导,期间为山西技术工人来厂学习做技术讲解。第五代田振斌、田振明等不但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技艺创新,为适应科学发展,他们把原来的单眼楼退改为双眼,这样增加了播种行宽,下种量大,做到合理密植树,提高了播种质量。 木耧条播高效质优----记忆“田氏木耧”的辉煌往事

        传统农业中,耕地整理出来以后就要适时实时墒情进行播种。播种方法主要分为撒播、条播、点播和一体机播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土地和特点。撒播是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田地表面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作物,如蔬菜、水稻和油菜,尤其在山区、沙漠等地区进行林木、固沙植物、牧草的播种时,撒播可以克服技术难题并节省人力。然而,撒播不易控制覆土深度,种子分布也不均匀,后期管理和除草较为困难。条播是将种子成行地播入土中,这种方法有利于保持播种深度的一致性,种子在行内分布均匀,便于中耕除草和施肥等管理。根据作物类型和需要,条播有多种规格,包括宽行条播、窄行条播、宽窄行条播、带状条播和宽幅条播等。条播通常使用播种耧、畜力条播机或机引条播机进行,后者播种效率高,且能同时播下种肥和农药。点播,又称穴播,是在播行上每隔一定距离开穴播种的方法。点播有助于控制株距和密度,节省种子,并便于间苗和中耕,适用于玉米、花生等作物。木耧条播高效质优----记忆“田氏木耧”的辉煌往事

        随着科技发展,农业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一体机播设备集播种、施肥、铺膜和喷药等多种功能,能显著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效率。这种播种方式适合于现代农业生产,能够实现精准农业管理,提升作物产量和质量。而当年的木耧被现代机械化播种机所取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工具,耧车见证了农耕文化的变迁,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历史见证。如今,木耧已走进博物馆的展台,成为乡愁记忆那一抹最靓丽的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