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汉室•忠义仁勇----
清代学子撰写的“隐山关帝庙记”
南阳之美,美在山与水。一条白河穿城而过,淯水汤汤、白水茫茫,淯流似锦带,锦绣出千古厚重文化,穿带出经济繁荣发展。九架孤山分布在古宛城周边,突兀而立,独成单元,如独山、紫山、蒲山、丰山、隐山等。九架孤山都有着美丽的传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记录南阳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印痕和信息。这九架孤山还延续着南阳厚重的历史文脉,提升着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度。九架孤山最东边的山是隐山,隐山是一座洒满三国历史文化的名山。
隐山之名字来源于三国,在隐山方圆周边多地现存三国文化遗迹和三国文化故事。山顶原有一座“关帝庙”,是纪念供奉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关羽而建,也是当地老百姓为表对关老爷的崇敬而自发建庙祭祀场所。可惜此古迹在上世纪中后期被毁。原关帝庙规模如何?民众为什么要祭祀关老爷?关帝庙还奉祀那些三国人物?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年)
,宛北学子王泰祥书作的窗课集《气蒸云梦》之“隐山关帝庙记”
一文,解读隐山文化之厚重,关云长关老爷在民众心中的高山仰止品质。
该《气蒸云梦》作文集系宣纸双页折叠纸捻装订,文章以小楷毛笔规范“馆阁体”写就,共作文40篇,文章内容多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论述,以及南阳周边名胜古迹游记等,每一篇文章后面均有当时先生毛笔行楷批语。作文集《气蒸云梦》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上句,意指所作文章气势蒸腾,波涛汹涌,撼动人心。所作“隐山关帝庙记”一文,看似游记,其实论述部分占有主要篇幅。该文章内容为:
人臣俱圣武之才,而流芳千古、百世受祀者,皆正气所感,大义存心,上不愧天,下不负国,以致之也。不然,正气尽丧,忠心尽失,背主求荣,以图苟安,焉能生为名臣,死为名神乎?若关帝者,庶几矣。
夫隐峰九孤中,名山也。而关帝庙不知创于何时。每游其间,见其神像威严可畏。入其庙宇,肃然起敬,不知胡为此山而建此庙。询之土人,则壮缪当日曾隐兵於此,故乡人建庙峰顶崇祀不替。盖敬其浩然正气,心存汉室,志在春秋也。况其灵迹显然,佑护四方。故,每至仲春之时,敬演梨园以酬其功也。
余因之有感焉,壮缪与武侯、桓候同事昭烈,誓同生死,精忠大节,其浩气直塞宇宙,千秋万世无不称服。顾瞻遗像,犹若亲炙其光辉,故记之,以示不忘。
后面先生批示:“大致明顺,无甚惊人处。”
文章开篇就提出什么人能值得民众建庙祀之?并做出答案,只有正气所感,大义存心,上不愧天,下不负国人物,如关圣帝君关羽关老爷才配享。关云长是人臣俱圣武之才,其忠义仁勇精神流芳千古,受百世祀之。民间有“县县有文庙(孔庙),村村有武庙(关帝庙)”之说,这也是历代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一文一武圣人的真实反映。紧接着作者突出隐山作为九架孤山中的名山,所建造的关帝庙也正是民众发自内心的尊拜。至于什么时候、什么人建庙皆不可考。但作者每每游其间瞻仰关老爷神像,顿觉威严可畏而肃然起敬。庙内同时供奉还有刘备和张飞,即“刘关张”肝胆相照的结义三兄弟。课文中作者也曾询问当地人士为什么建庙,民间认为关羽曾隐兵于此,且关老爷浩然正气,心存汉室,志在春秋也。
隐山的来历和传说有很多。其一传说是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大将夏候淳在此决战,刘备火烧隐山北边的博望后,佯装兵败逃遁而隐兵设伏在山后,从此人称“隐山”。其二传说是西汉时期,叛贼王莽追杀光武帝刘秀,路过此地时,刘秀已人困马乏、筋疲力竭。刘秀命令军队在此小憩,他一边磕自己靴子里的沙子一边说,要是这儿有座山能隐住自己多好啊。哪知话音刚落,忽然一声巨响,刘秀身后竟然真的出现了一座小山,刘秀也因此藏匿得救。后人便把这座山命名为隐山。
关公被后世尊称为“武圣”,其“忠、义、仁、勇”的精神特质令世代敬仰。关羽以忠心为国、帝君弘道的形象,成为历代君主和人民心中忠诚的象征。关羽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成为调节更广泛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现了对友情、对信义的重视。关羽以仁治人,体现了对人民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关羽的勇猛善战,成为后世敬仰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担当、敢于胜利。因此,民众崇祀,愿其佑护四方。同时,每年仲春唱大戏、起庙会,焚香祭祀。
作者突出记述缘由,就是有感于关公(谥号名“壮缪侯”)、智圣诸葛亮(武侯)、张飞(桓候)同事昭烈(刘备),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精忠大节,其浩气直塞宇宙,千秋万世无不令世人称服。作者顾瞻关公神像,犹若亲炙其光辉。因此作此篇文章而记之,以示永世不忘。该文章作者记述、论述皆有理有据,层次分明,但与先生要求仍然有一定距离,因此批语为“大致明顺,无甚惊人处。”
隐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峰顶的“关帝庙”作为关公文化的载体,已经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传统信仰和文化现象,其精神内核集中体现了“忠义仁勇”的价值观。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关羽、关云长、关公、美髯公、关老爷、壮缪侯、关圣帝君个人品质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