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鱼为生•其乐无穷----
老课本描绘渔村渔民的快乐生活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众为了生存,不仅向土地获取资源,还向水资源索要生产和生活物质。先民们纷纷从河湖、江海之中索取各种渔业资源。在这个过程当中,发展了一系列的水体采猎活动,并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南方多河湖,在这种优越的水资源中,人们的劳动对象主要是鱼类。先民们用船只作活动平台,用鱼叉,渔网、鱼钩等工具,在一些河流湖泊较固定的活动场所捕鱼为生,称之为“渔民”,所居住的村子称为“渔村”,所从事的职业称为“渔业”。
我国渔捕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当时先民已经熟练使用鱼骨进行生产生活,鱼骨的磨制使用是渔文化的最早载体。当渔猎生产由手工捕捉、棒打石击、作栅拦截、围堰竭泽,发展为钩钓、叉刺、网捞和舟船打捞时,渔业开始成为人类最早的经济形态之一。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历代老课本中有关捕鱼知识讲解,感受渔业资源的重要意义。
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初级国文第四册第二十四课,课文题目是“渔村”。课文内容为:“江岸上渔户聚居,自成村落。门外多垂杨,迎风而舞,忽起忽眠。垂杨下,繋(xi系)渔舟,网钩悉属具备。潮涨时,鱼遂潮集,驾舟捕之,习为常事。”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的阅读习惯,课文语言以文言文记述,语言简练,易于理解。右上角配有插图,画图采用以写意的技法刻画出江边的一个小渔村轮廓。江岸上的民房倚江水排列,岸边的杨柳树随风招展,犹如仙女在空中跳舞。江面上成排停泊着打鱼的小鱼舟,或系在树上,或抛锚于岸边。小鱼舟之上渔网鱼钩等捕鱼工具应有尽有,只等着潮汐上涨之时,鱼群聚集,渔民方可驾渔舟喜获丰收。渔民们这种捕鱼方式早已习以为常。
渔民所捕获的鱼类,除了自己日常生活食用之外,就要到市场上进行贸易,所卖钱财再购入其它生活必需品。而从事其他职业的民众也要购买鱼类进行改善日常生活,这样也就形成鱼类交易市场。上世纪初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第三册第三课,课文题目是“买鱼”。课文内容为:“有老人提竹篮,入市中买鱼一尾,步行回家。”课文同样配有插图,插图以写意的手法勾画出了一个老人手提竹篮,上集市上购买一尾鱼,回家走在路上的过程。渔业和其他行业如、农业、手工业、养殖业等行业可以交易贸易,促进各行各业发展。
渔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当钓鱼成为休闲娱乐、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等愉悦精神文化追求时,民众尽享其中之乐趣。在周末或午后,一根竿,一缕渔线,在碧波前闲坐,悠哉游哉,空气是清新的,风景是优美的。一根钓竿在手,忘记了烦恼,置身于山水间的云彩般惬意,钓鱼之乐,让人向往。
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第2册第二十九课课文题目是“钓鱼”一文,就是这种放松心情的最好表达。该课文内容为:“雨将晴,河水清,两渔翁,发眉皆白,披蓑衣,戴箬帽,同座岸上,张网捕鱼。”课文语言非常简练质朴,描绘出雨后河边两位老人使用大网小网捕鱼之乐。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的阅读习惯,课文右下部分刻有画图,画图采用以写意的技法刻画出了两个渔翁坐在岸边张网钓鱼自由自在的场景。
唐•常建《戏题湖上》云:“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诗中描绘出一位老人坐在湖边的石头上垂钓,湖里桃花随着碧波流淌。长长的竹竿,无边无际的水波,也不知道是哪个会吞钩啊不吞钩,大有姜太公钓鱼的仙风道骨之情味。
捕鱼之乐从历史中走来。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曰:“钓而不网”。
吕尚受封齐后兴渔之利,使齐成为大国,范蠡著作《养鱼经》,开创世界渔书之先河。里革“断罟匡君”之忠、“羊续悬鱼”之廉、王祥“卧冰求鲤“之孝、庄子“濠梁观鱼”之乐等等,均以熏陶、濡染、启迪、激励等方式,发挥其教化向善之功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