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开漫天·朴实留人间----
老课本中的“蒲公英”植物知识
“蒲公英,开黄花,
花儿落了把伞打。 小白伞,长长把, 风儿一吹上天啦。 落到哪,哪安家, 明年春天又开花。。。。。。”一首难忘的 “蒲公英”
儿歌,不知传唱了多少年,
在很多人的童年都留下了对蒲公英的美好记忆忆。蒲公英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安家落户,不管是路边野地、花卉园林、房前屋后、山沟坡地,都留下蒲公英美丽的身影。历代教科书皆有对其介绍,以便蒙童少年认知身边的花卉草药。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高等小学常识教科书第三册第二课课文题目是“蒲公英”一文,解读那时教科书中的有关蒲公英知识教育。课文内容为:“蒲公英之根内贮养分,每至春季,发生茎叶。茎短缩淫于根端,叶狭长多缺刻,无显然之叶柄。茎叶中有白色之液,有苦味。花有多数小花,集为花丛,缀于长柄之端外,有总苞。各小花之花瓣连合,上端如舌,下端如管。雌蕊一枚,上端分歧为一雄蕊。。。。。。”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铅印而成。课文以文白相间语言记述,浅显易懂,句断使用顿点和小圆点符号标注,生字词旁边加注圆点。课文配有插图,插图以写实手法描绘出蒲公英基本形态,以及茎、叶、花等部位的特写,直观向小学生讲授其知识。
文献记载:蒲公英是菊科、蒲公英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婆婆丁”,民间俗称“黄黄苗”,其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叶成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具齿,每侧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具齿,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夹生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为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花为黄色,花的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内层为线状披针形;瘦果为暗褐色倒卵状披针形,冠毛为白色,长约6毫米;花期为4-9月,果期为5-10月。蒲公英在我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见,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繁殖力强,因而蒲公英的花语是无法停留的爱。蒲公草一名最早出现于晋代《刘涓子鬼遗方》,后在《新修本草》《上医本草》等著作中提及其药用价值;是我国常见的野生蔬菜和中草药,2002年就被卫生部归类为药食同源物质;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其花期较长,具有观赏价值;具有祛斑美白、清透皮肤的功效,可用作面膜。
春回大地,万物苏生。遍地皆可见蒲公英开花身影,花儿落后,长出白色的小绒球,一簇簇,向飘落地面的云朵,一阵风儿吹过,白色小球瞬间分裂成一个个绒毛,飘飘扬扬起来,以轻柔的姿态去拥抱蓝天,给大地留下希望。这种靓丽的景象装扮了整个春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