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成龙的节俭观----持家之本安邦法宝

(2024-04-12 19:45:11)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于成龙

节俭

老课本

分类: 教育史料
     于成龙的节俭观----
    持家之本•安邦法宝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提升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个途径。节俭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行为。历代皇家望族,皆倡导勤劳节俭,节俭还是安邦定国的法宝。许多家训中把节俭作为持家之本,节俭观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于成龙的节俭观----持家之本安邦法宝

        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在武昌府主持政务期间,经常关注民间疾苦。一次,他在大街上看到一农夫衣衫褴褛,但买了许多肉食用。于成龙当场对其进行训诫,并指出生活中节俭的重要意义。这个故事被选编入清末初等小学堂国文课本第三册第一课,课文题目是“节俭”。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该课内容,解读于成龙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生活中节俭的重要性。该课文内容为:于成龙为武昌知府,见一农夫买肉多斤,戒之曰:“汝不节如此,必至匮乏,匮乏必借贷,借贷多则不能偿,不能偿则莫肯借,凶年何以为生。”于成龙的节俭观----持家之本安邦法宝

        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言语精炼,课文断句以空格标注。课文使用一个页面文字记述,一个页面以插图形式直观刻画出于成龙在大街上见到生活奢侈,不知节俭,有了点钱财便大手大脚挥霍的农夫,并对其进行呵斥。画图采用人物画技法,以实写意绘画出于成龙谆谆教导农人生活中如不节俭,就会贫穷,生活困顿就要借贷,借贷资财就永远不能偿还,不能偿还就属于失信,失信之人永无立锥之地。如果遇到荒年,借贷无门,怎样生活呢?当然,相信这位农夫听出道理,并有悔改之意。其实,这篇课文就是对大众的一种教育,特别是蒙童少年更要从小明白其中蕴含的生活道理。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教育民众衣服与粮食都来地很不容易,应当时常想到物力的艰难而加以珍惜。同时也是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的倡导。勤俭和惜物都很重要,提倡“俭”,本质上就是提倡尊重他人的劳动,就是提倡爱人。朱柏庐治家格言以家庭道德为主,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如今仍然有现实意义。于成龙的节俭观----持家之本安邦法宝

      于成龙不但提倡节俭,而且带头节俭。他任罗城任知县时,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只有一只咸鸭,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作为儿子归路上的菜。由此,人们都叫他“半鸭知县”。后来,他的官阶越升越高,生活却更加艰苦。于成龙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众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他的清操节俭享誉当时。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德。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不为物所役,保持精神上的清心寡欲,返璞归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