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里过“清明”----
从“四四”儿童节到“六一”儿童节
若问大家“儿童节”是哪天?相信每一个人都能脱口而出6月1日。其实,
1925年8月,包括我国在内的54个国家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通过《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呼吁世界各国设立“儿童节”。1931年,当时的教育部决定自1932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4日正式定为儿童节。由于每年的4月4日(阳历)与清明节基本一致,因此,当时的少年儿童在欢庆儿童节之时,也要祭祖扫墓,慎终追远,寄托追思。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老课本中有关儿童节课文内容,解读那时少年儿童是如何度过自己节日。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国文课本第十六课,课文题目是“儿童节”。课文内容为:“儿童节,是我们的快乐日子。我们要做些什么事呢?我们要去扫墓。扫墓的时候,要做些什么事?”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印制。课文以白话文形式记述,言语简练,浅显易懂,断句以标准标点符号标注,语句后面附注“注音字母”,以便小学生熟知阅读。课文以两个页面记述。上半部分配以白话文,用第一人称反问形式记述儿童节小朋友有什么活动可以参加。课文下半部分配以插图,插图以传统人物画技法,采用以实写意画法,绘画出小朋友庆祝儿童节不但有文艺演出,而且“四四儿童节”刚好在“清明节”时分,小朋友还要和家人一起扫墓祭祖,慎终追远,寄托对先祖的哀思。画图中的小朋友站在祖茔之前,鞠躬敬拜,寄托思念。
儿童节里,小朋友参与祭祖扫墓之外,还有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节日的欢庆活动,如文艺演出、放风筝、踏青等等。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第四册国文课本第十四课,课文题目是“儿童节”。课文内容为:“四月四日儿童节,学校里开庆祝大会,小朋友们请了父母一同来。开会的时候,小朋友讲故事,说笑话,还有跳舞和唱歌。”课文语言简洁易懂。课文下面配有插图,画图中勾画出四四儿童节到了之时,学校召开庆祝儿童节大会,小朋友的父母一起参加庆祝活动。在庆祝大会上,小朋友们讲故事,说笑话,还有跳舞和唱歌,坐在舞台下面的父母们看到孩子们的精彩演出,喜笑颜开,掌声不断。
紧接着第十五课课文题目是“放风筝”。课文内容为:“儿童节,天气晴,青草地上放风筝。线儿长,身儿轻,乘着风儿向上升。有的风筝像飞机,有的风筝像老鹰。。。。。。”该篇课文记述儿童节文艺演出后,小朋友们开始在青草地上放风筝。风筝线儿长,身儿轻,乘着风儿向上升。有的风筝像飞机,有的风筝像老鹰。。。。。。这种喜悦无以言表。课文下面仍然配有插图,画图中的小朋友聚精会神盯着天空中的风筝,不停放线,望着风筝稳步上升,喜不自禁,快乐无比。
据文献记载,中华慈幼协会的目的和意义是保护、救助儿童,其成立的日期就是4月4日。“四四儿童节”也是对慈幼协会成立的一种纪念。蔡元培先生有着深刻的解释,蔡先生认为,选择4月4日为儿童节,一是因为气候论,“盖以时期正值春令,且届植树节,以气候论,南北相同”。二是含义论,“第一个‘四’,即食、衣、住、行。第二个‘四’,即智、体、德、美四育。”再一个是“四四”的命名习惯,与其他纪念节日的命名习惯相同,如“九九”
重阳节、“ 七七”
七夕节、“五五”端午节等相互辉映。1932年的4月4日,我国就有了第一个儿童节。当时颁布了《儿童节纪念办法》,教育部把儿童节纳入“小学校历”,并详细地规定了儿童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学校、社会要开纪念大会,举行儿童健康比赛,文艺演出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将每年6月1日定位儿童节与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