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节制•气血通畅----
古人倡导君子善养浩然之气
人体呼吸之气的基本功能是维持人的生命,感应传导各类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和谐。养心、养气、养性皆是修身立命之事。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生命之根本。皆以“气”居中,人体健康成长有赖于精充气足神旺,三者缺一不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指的是要善于培养自己拥有的精神之气。孟子认为这种气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使其畅通。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光绪年初等小学堂修身课本第五册第八课
“呼吸”一文,解读呼吸对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重要性以及生活中节制体能,保持全身的气脉畅行无阻,既是保养身心的万全之术,也是养气的一种方法。该课文内容为:子产曰:“君子节宣其气,
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言语精炼,词句高古,内涵丰厚。课文断句以空格表示。课文采用两个页面进行讲述。一个页面文字记述,一个页面配以画图。插图描绘出子产言及气脉通畅的重要意义。
该课文内容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文中“壅闭”,堵塞,阻隔。”湫底”,积滞不畅。”露”,羸也,羸露,瘦弱;、病弱。引申为衰败,穷困。杜预注:湫,集也;底,滞也;露。壹之则血气集滞而体羸露。孔颖达注疏:“壅,谓障而不使行,若土壅水也;闭,谓塞而不得出,若闭门户也。”子产强调人生活有节制,体内之血气就畅通;反之,体内血气就壅聚堵塞,就会产生疾病。这里,子产所说之“气”已指人体内血气之运动,是有规律运动的内涵衍生。
中医学认为,气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难经•八难》言:“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因此可知,人体是气的聚合体,并由气主司着生命活动,而气具有物质与功能的,或阴阳的双重属性。人体之气是禀受父母的先天精气、来源于水谷的精微之气及自然界之清气,通过肾、脾胃及肺等脏腑生成,以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弥散、充斥于全身上下内外,可谓无所不到,无处不在,发挥着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反过来,血对气的作用包括了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孟子这种浩然之气就是正气,一种正的能量,君子不怨天尤人,不得志,独行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精神的强者,做真正的男子汉。正直之人方可养正气,只有坚持正义才无所畏惧。该课文所说节宣其气其核心就是坚持原则,做到心正、身正、行正,气才能畅通,立身于土天地之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