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惠施民•体恤于众----
马援和骆统慈爱民众的事迹
东汉开国名将马援,戎马一生,为大汉帝国“马革裹身”,立下汗马功劳。马援年轻时善于经营,曾聚家财万贯,散财于民众,历代称赞。三国吴国将领骆统,在饥馑之年,宁可自己守饿,让粮于民,以惠泽百姓,省役息民,受到赞颂。历史上,如此施惠抚恤,加恩体恤民众的事例数不胜数,他们把中华民族慈爱善举、大爱无疆的德行演绎的酣畅淋漓。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清末初等修身教科书第八册第十七课课文题目是“惠恤”。课文分两部分讲述,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言语精炼,较易理解,句逗以小圆点标注。课文以一个页面讲述该事迹,一个页面配画插图。插图以传统人物画技法勾画。画图上半部分勾画出少年马援散财于民众,民众得财产喜悦场面;下半部分勾画出骆统姊赠粗糙饭食的场景。
课文上半部分内容为:马援田牧陇汉间,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使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该故事选自《资治通鉴》,讲述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因,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那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没有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国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文献记载: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东汉开国功臣,汉明帝明德皇后马氏之父。马援年少而有大志,辞别兄长马况,想到边郡去耕作放牧。马援就在当地畜养起牛羊来,游牧于陇汉之间,但胸中之志并未稍减。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马援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当时,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对着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说:“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则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
马援是东汉奇人,其自命奇,其为人谋奇,其持论奇,其立功奇,其一生之结局亦奇。以世家子弟而就边郡田牧,役属宾客,分散亲故,此其自命奇也。先投隗嚣,力陈祸福;后归光武,高参计画,此其为人谋奇也。曰“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曰“死于边野,马革裹身”,此其持论奇也。西破诸羌,南平交阯,镇三辅地而使之不惊,击五溪蛮而迄于垂成,此其立功奇也。建勋生前,蒙谤身后,以轻财始,以诬赃终,此其一生之结局奇也!
课文下半部分内容为:骆统以时值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骆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如此?乃自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课文讲述,骆统所处时代发生饥荒,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生活困乏,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自己的饮食。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丈夫过世后回到娘家,没有儿子,见骆统这样很为他难过,多次询问他原因。骆统说:“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有什么心思独自吃饱饭!”其姐说:“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毫不犹豫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认为骆统有贤德,于是就分发施舍,骆统由此出了名。
文献记载: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因战功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任濡须督,以孝闻名乡里。黄武七年(228年),骆统去世,年仅三十六岁。有集十卷,今已佚。
马援和骆统慈爱关怀施恩民众的事迹收录在初等小学堂教科书中,旨在引导教育蒙童少年从小树立善良而有益的德行,充满爱心和关怀,发扬互助奉献精神,对人和社会都具有正面的教育作用和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