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力戒迷信----
古人戒除迷信的故事
迷信是民众对某种事物盲目地信仰崇拜。迷信之风,自古有之,汉代对迷信变得神秘。《后汉书》记载了许多东汉时期迷信和不迷信风水的故事。顺帝时,河南人吴雄少时家贫丧母,不选择土地,也不选择时间就把母亲埋了,巫士都说吴雄将来要被灭族的。但是,吴雄和他的儿子、孙子都官至廷尉,没有凶祸。汉章帝时期,司隶校尉、下邳人赵兴也不理这些忌讳,他每次新搬一处官舍,马上命人修缮,穿墙打洞改造,不怕触犯禁忌,他的家人都享受爵位福禄,家产丰厚,赵兴官至颍川太守。
国学经典《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也是说,一个家庭,如果积德行善,必然会有福报。生活中不要迷信风水,关键还是靠自己,做人在立德,做事靠认真,这些道理都是前人经验论。古人为了教育民众不要迷信,以各种现实中的事实进行反驳。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堂修身课本第五册第十六课
“戒迷信”一文,解读汉朝民众的质朴反对迷信思想。
该篇课文内容共分两个层次,以两个不相信风水迷信的事实,呼应课文主题,即“戒迷信”。
第一个汉朝故事是“吴雄葬母”,第二个是“赵兴破禁忌”。
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言语精炼,词句厚重,句逗以虚实小圆点标注。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以一个整页结构配插图,插画共分上下两个部分,两幅插图以传统人物画技法,采用实写意画法。上半部分刻画“吴雄葬母”的故事。画图中吴雄肩抗工具,身背箩筐葬母,旁边有巫师警告,吴雄置之不理,表现出吴雄不迷信的正直品质。下半部分刻画出“赵兴破禁忌”的故事。画图中赵兴新搬一处官舍,马上命人修缮,根据生活、工作需要,不论穿墙打洞,还是修窗安门等等进行改造,不看风水,不择吉日,不怕触犯任何禁忌。表现出一副刚正不阿的品性。
“吴雄葬母”的故事课文内容为:“吴雄少时家贫,丧母,营人所不封土者,择葬其中。丧事趣辨,不问时日,巫皆言当族灭,而雄不顾。及子孙恭,三世廷尉,为法名家。”课文讲述汉顺帝时期,廷尉、河南人吴雄字季高,他通晓法律,断案公平,孤身一人在外做官,官至司徒。吴雄年少时家中贫寒,母亲去世后,他在其他人家挖坑没有下葬的地方埋下母亲。所有丧事从简,也不选时间,巫师都说吴雄家应当被灭族,但吴雄不信。后来,吴雄的儿子吴和孙子吴恭时,三世都担任廷尉,是当时的法律名家。
“赵兴破禁忌”的故事课文原文内容:“赵兴为司隶校尉,无讳忌,每入官舍,辄更缮修馆宇,移穿改筑,故犯妖禁,而爵禄益盛。官至颍川太守。”课文讲述当初汉章帝时期,司隶校尉、下邳人赵兴也不理这些忌讳,他每次新搬一处官舍,马上命人修缮,穿墙打洞改造,不怕触犯禁忌,他的家人都享受爵位福禄,家产丰厚,赵兴官至颍川太守。赵兴的儿子叫做赵峻,官至太傅,以有才干为人大器著称。赵兴的孙子叫做赵安世,担任鲁国国相。赵兴家中三世都担任司隶校尉,世人称赞他们家族兴盛。
课文中所谓的禁忌,是人们为了避免遭受灾祸、凶厄而对某种特定的时间、地点、人以及其他自然事物所作的禁止性规定。规避凶恶,追求福祉。在面对自然界未知时代,古代普通民众自然乐于逃避灾祸、接受福祉,故时日禁忌在汉代社会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汉代社会迷信时日禁忌的现象及其影响,王充《论衡•讥日》篇有生动的描述:“世俗既信岁时,而又信日。举事若病、灾、患,大则谓之犯触岁、月,小则谓之不避日禁。吴雄、赵兴的故事,也被视作“不问时日”的典范而受到后人称赞。
该课文旨在教化了民众不要迷信神明,迷信是愚昧无知的表现,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