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漆饰多彩文明
中华文明在发展进程中,有两种树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第一是茶树,第二是漆树。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既可以作为食材入馔,又是专用饮品。世人爱茶、品茶、论茶成为风尚,引领时代。茶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比肩我国古代四大发。其实,漆树所生产的大漆把中华古代文明历史漆饰的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为世界文明发展历史增添一抹瑰丽的色彩。 
漆树的最大价在于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漆树所生产的神奇的漆液,孕育了灿烂瑰丽的漆文化,润泽了我国八千年历史。古人为了普及漆树知识,在小学教科书中不断增加有关漆树和漆课文内容,把传统大漆知识发扬光大。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初等小学堂国文课本中的漆和漆树等知识讲解,感受我国大漆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贡献。

木板漆画《博望坡》
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版初等小学堂国文课本第二课,课文题目就是“漆”。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印制,使用文白相间语言两个页面进行讲述。课文语句以小黑实点和小空心圆点作为句断标识。课文以插图画出漆树枝叶和果实特写局部,使小学生便于识读和掌握。课文内容为:
漆,漆树之液也。漆树之叶,两两互生,或四对、或六对,总柄之端,有一小叶,花甚小,五瓣,黄绿色,花后结实如豆,色黄白,形扁而阔,中含蜡质,可采之,以制物品。具树脂道条纹,果核棕色,与果同形,坚硬。
从课文内容及有关文献可知:漆树是漆树科、漆树属落叶乔木。树皮灰白色,粗糙,小枝粗壮;顶芽大而显著。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4-6对。漆树为落叶乔木,叶为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呈椭圆形。五六月开花,实小而扁圆,十月至十一月间成熟,成穗状垂露于枝梢叶腋间,表面淡黄色,种子外层带有蜡质,其外有薄膜。漆树分布在山区,树高可达十余米,大者树干直径在30厘米以上。树干韧皮部割取生漆,漆是一种优良的防腐、防锈的涂料,有不易氧化、耐酸、耐醇和耐高温的性能,用于涂漆建筑物、家俱等。种子油可制油墨,肥皂。果皮可取蜡,作蜡烛、蜡纸。叶可提栲胶。叶、根可作土农药。木材供建筑用。干漆在中药上有通经、驱虫、镇咳的功效。
漆树主要生产生漆。同样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堂国文课本第二十七课,课文题目仍然是“漆”。课文讲述:漆树生山谷中,大者高至二三丈。夏秋之间割其皮,接以竹管,有汁流出,是为漆。以髹器具,可免污朽。若以彩色调漆内,而后髤(xiu同髹)之,尤为美丽。
由课文内容可知:漆树生长在山谷中。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漆树的记载。《尚书·禹贡》曰:"兖州厥贡漆丝"
。《山海经·北山经》中说:"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上面所说的兖州、虢山系指山东、甘肃一带多漆树,在几千年前已经用漆丝作为贡品了。漆树分布在亚洲东部,我国产量最丰,质量最佳。漆树分布区域广,除黑龙江、吉林等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发现或栽培,且产量更丰富,占据世界大漆产出的90%以上。
各类家具门窗房屋使用大漆
大漆的种植和收件其实不易。漆树生长五年至十年才可开始割漆,割漆季节在4—8月,以三伏天割下的漆质最佳。割漆是用割漆刀,割开树皮将达到木质,成为条斜刀口,使液汁逐渐流出,用竹筒或蚌壳插在刀口下,承受流下的漆液。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就是生漆。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生漆接触空气后逐步转为褐色,4小时左右表面干涸硬化而生成漆膜。生漆的经济价值很高,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是国防、工业设备、农业机械、基本建设、手工艺品和高端家具等的优质涂料。也是我国传统出口的重要物资之一,以量多质好著称于世。
木板漆画《怒斗温侯》
生漆的产漆量少,采漆不易,采漆人还要忍受“漆咬”之苦。漆树上流下来的漆液,有着千年不腐特性,也是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漆液粘稠,不易作画。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材料。入漆颜料除银朱之外,还有石黄、钛白、钛青蓝、钛青绿等,色彩艳丽,丰富多彩。我国古人在数千年前就掌握了漆艺,还将“漆”纳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漆画是当代画坛上的一个新生画种,拥有着七千年漆艺传统,是重要的民族画种,也是我国民族绘画的新创造。漆器将古代精彩的瞬间原汁原味保留下来,至今仍然在传承应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