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节日薪火相传,端午风俗根植民间——
从老课本中品味端午民俗文化
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本报记者 王渊博 文/图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五月初五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熏苍术祛病防疫等风俗,这些传统礼俗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在我国自古传承,赓续至今。其最主要的文化内核,皆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6月17日,记者来到皇粮国税博物馆,从这里馆藏的老课本中感受根植于民间的端午节日所蕴含的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品味中华传统古老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
端午节也叫天中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版的初等小学堂国文课本第四十二课,课文题目是《天中节》。课文内容为:“五月五日,名天中节。先生放假,弟子回家。父母兄弟,设宴家庭。角黍形尖,黄鱼味美。”
该篇课文以传统书籍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方式,以一个页面木刻版印刷并以插图形式印制。课文采用传统文言文、四字一句记述,语言简洁易懂,句断采用空格断句。课文结尾以线描画勾勒出盘碗中的角黍(粽子)尖角形状,让小学生直观感受五月五日天中节所食用角黍形尖的特征。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长谢总喆介绍,天中节是端午节的雅称,根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载:“端午为天中节,人家包黍秫以为粽,束五色彩丝。”清代厉荃的《事物异名录·岁时部·五月》记载:“(黄历)五月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午时(12时),苍龙七宿处在正南中天,位置最“正”、最“中”,因此称为天中节。该课文以天中节命名是按照传统历法而定。天中节非常文雅,端午节较为通俗,民间时常称为端午、端阳。
课文中讲到,清末小学堂在传统天中节来临之日,先生为小学生放假一天,弟子们回家和家人团聚,父母兄弟等家庭成员以角黍、黄鱼等美味佳肴招待回家学子,共同庆贺天中节。文献记载,清末,传统书院改制为学堂后,端午、中秋等节庆日均放假一天。课文中的美食“角黍”,即粽子,是以箬叶或芦苇叶等裹米蒸煮。端午节前后,黄鱼不但肉质肥美,营养也很丰富,还寓意健康。因此,端午节吃黄鱼也是地方风俗。
课文里的端午民俗
上世纪20年代末期出版的初级小学常识课本第四册,以两个课时讲解端午节民情风俗,课文使用纯白话文记述,并配以插图。第十七课题目是《端午节》,第一课时讲述“杀毒虫”;第二课时,即第十八课题目是《竞渡》,重点记述“划龙船”。
课本第十七课以人物对话形式讲述端午节杀毒虫的方法和措施。文中的小华看到妈妈在水缸和碗柜旁洒雄黄酒,又在屋内烧艾和苍术。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妈妈告诉小华:“今天是端午节,天气渐渐热了,各种毒虫都出来活动。有的毒虫会伤害人,有的爬到食物里面,我们吃了会中毒,艾、苍术和雄黄都是可以杀虫消毒,所以,从今天起,我们要常常注意消毒。”课文插图勾画出妈妈正在橱柜旁洒雄黄酒,室内燃烧的艾草、苍术青烟氤氲,呈现出杀菌消毒场面。
谢总喆解释,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有避五毒的习俗。随着端午节的到来,古人也启动了防疫保健的夏令卫生行动。艾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五月正值生长旺期,此时驱虫功效最好。因此,人们也就争相采艾挂在门口,或焚烧艾草、苍术等有特殊香味中药,用来驱疫、防蚊、辟邪。雄黄酒有辟邪解毒效果,用雄黄酒染额胸手足心,可防毒蛇之患,洒墙壁门窗,橱柜等场所可以避毒虫。
赛龙舟、划龙船、龙船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节日文化核心是祭屈原,在我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课文第十八课以划龙船比赛为内容,课文内容为:“划龙船,划龙船,大家用力划上前!只见点点水花飞,只闻阵阵人声喊。放大胆,放大胆,莫让人家占了先。真勇敢,真勇敢,都想夺得金标还。”语言采用童谣形式,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课文插画中,划手在急促的鼓声中奋楫争先,龙头翘得高,只见点点水花飞,龙舟飞驰。岸边观看民众助威呐喊,人声鼎沸,把划桨水手激流勇进、全力拼搏的勇敢场面描绘得酣畅淋漓。课文既是普及传统节日,又在培养小学生奋勇拼搏的学习精神。
谢总喆认为,如今,端午节已是全世界华人共有的节日,通过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等一系列民俗活动,着力培养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增强人们的敬祖意识、亲情意识、家庭观念、爱国精神,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向心力,铸造中华民族凝聚力。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