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举难,宦海艰----从清代“状元拜相”木雕花板谈起

(2023-05-22 21:14:58)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状元拜相

木雕花板

科举之路

分类: 科举文献
                    科举难,宦海艰----
        从清代“状元拜相”木雕花板谈起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科举制度为下层读书人提供科考入仕相对平等机会。因此,科考竞争激烈,考中率极低,科考之路尤为艰难。一个才俊即便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皆考中了第一名,即所谓的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要想进入宦海,步步高升,还需要努力数年和得力举荐才能达到理想的职官品级。科举难,宦海艰----从清代“状元拜相”木雕花板谈起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共有18位,真正官至宰相的状元寥寥无几。状元并不是什么官职,状元只是代表科举考试第一荣耀,是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仅能担任正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但也有被召为驸马而平步青云。皇帝硃笔御批钦点的状元郎经过夸官、琼林宴、谢主隆恩、谢主考慧眼提拔等后也要拜见当朝宰相,这既是礼节,也是为以后的高升道路做准备。科举难,宦海艰----从清代“状元拜相”木雕花板谈起

         民众为了祈得家族子孙高中状元并官至当朝宰相,总会将这种抽象质朴愿望,具象在现实生活方方面面,如家具器物的雕花纹饰上得以体现。皇粮国税博物馆在征集地方区域社会生活实用器物时,自民间征得一批明清时期木雕花板,其中就有多幅木雕以科举高中、状元拜相、步步高升、连科及第、喜中三元等内容为图案花板构件。现以两副“状元拜相”为主题传统吉祥装饰纹样,解读历代民众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对忠臣良将尊崇。科举难,宦海艰----从清代“状元拜相”木雕花板谈起

         此两副木雕花板均是顶子床门洞门两旁随形构件,两两呈左右对称结构,整体以深浅浮雕为主,所刻画的新科状元,一幅白面书生文雅面孔,身着红袍,帽插宫花,腰系玉带,脚蹬粉底朝靴,手持折扇,满面春风,前去拜见当朝宰相。而另一幅刻画老宰相的木雕花板中,老宰相精神矍铄,美髯飘飘,慈眉善目,头戴一品官员乌纱翅帽,腰系玉带,脚蹬粉底朝靴,一手持玉带,一手捋起胡须,大步向前,迎接新科状元来访。两幅画面喜庆吉祥。人物上方皆设计雕刻两方连续图案的牡丹花,牡丹花花开奔放,象征花开富贵,叶子肥硕丰茂,寓意头顶宏图大业,经国有方,治国有策,民众喜事,国之幸事。所刻画人物、花卉以写实技法,栩栩如生。科举难,宦海艰----从清代“状元拜相”木雕花板谈起

        另一幅木雕花板仍然是顶子床门洞门两旁随形构件,两两呈左右对称结构,整体以深浅浮雕为主,画图中的新科状元、老宰相形象基本和上一幅花板中人物一样。唯有不同的是新科状元身边有一名书童引前,老宰相身边有一名书童迎接。两位书童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两手一迎一接,一高一低,举止有度,富有礼节,面带笑容,各自凝视主子,其场面和谐,嘉礼有度。人物旁边各隐刻一棵通天大树,寓意新科状元、老宰相皆国家栋梁之才。大树枝叶繁盛,覆盖上方,寓意头顶大业,再造辉煌,更寓意不论官职再大,上面总有人罩着护着万事如意,吉祥称心。两副花板皆金漆罩面,虽经岁月浸染,却仍然金光灿灿,熠熠生辉。科举难,宦海艰----从清代“状元拜相”木雕花板谈起

        古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从童生开始科考进入仕途,从状元成功到宰相辅政,皆是一段艰难历程。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宋朝吕蒙正身贫寒,但只用了6年就从科举状元做到宰相。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34岁的吕蒙正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夺得了殿试状元。中了状元后的吕蒙正被任命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两年后,宋太宗在亲征太原北汉政权的时候,又特意把吕蒙正召到了自己的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之后吕蒙正又升为都官郎中,入朝任翰林学士,擢升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在宋朝相当于副宰相,吕蒙正出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不到40岁。也就是说吕蒙正从高考状元到副宰相只用了6年之间,创造了奇迹。吕蒙正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历史上堪称宰相典范。民众心慕向往,渴求国之忠臣良将辈出。科举难,宦海艰----从清代“状元拜相”木雕花板谈起

         这些以传统历史经典人物故事刻画的木雕花板,装饰在婚床、书房、厅堂等等处,教化一代又一代民众励精图治,刻苦钻研,学有所成,业有所精,为民安福,为国奉献,治国有常,理政有方,民之所愿,国之栋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