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铲出个状元郎----清代“状元及第”香铲以及状元文化浅解

(2023-05-20 21:12:33)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香铲

状元及第

状元文化

分类: 科举文献
            一铲出个状元郎----
清代“状元及第”香铲以及状元文化浅解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这段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唱段出自经典古装黄梅戏《女驸马》。表现出冯素珍科举高中头名之后夸官时的喜悦心情。唐孟郊《登科后》作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其登科后的的喜悦溢于言表。历史上高中状元的美好故事不胜枚举。一铲出个状元郎----清代“状元及第”香铲以及状元文化浅解

         状元,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由当朝皇帝钦点。考中状元则是凤毛麟角,人中龙凤。因此,在天下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年代“状元及第”,即考中且高踞榜首是多少学子的梦想。学子们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寒窗苦读,铁砚磨穿在所不辞。即便在微乎其微的考中率中也要寄托着美好愿望。“状元及第”这句简练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吉祥话语,表现在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有关状元文化文物文献中,分享这种来之不易的快乐。一铲出个状元郎----清代“状元及第”香铲以及状元文化浅解

          我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历代把不同的香料薰燃于礼仪、交往、文人雅士书房、琴舍等等公众或个人怡情等各种场合。焚香自然离不开不同的香具,香铲只是其中一种。该铜鎏金香铲属于学子书房用具。其制作古朴凝重,铲头与持柄以铜铆钉铆合,持柄末端联合一铜环以方便悬挂和佩戴装饰物。历经岁月磨洗后的色泽依然金光灿灿,熠熠生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铲面上錾刻的吉祥语“状元及第”。一铲出个状元郎----清代“状元及第”香铲以及状元文化浅解

          该纹饰以菱形构图,居于铲面正中位置,其内自上而下、自右至左錾刻“状元及第”四字,四字中心位置錾刻梅花一朵,突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庆贺状元及第来之不易。菱形外围四边分别錾刻过墙牡丹花四朵,以彰显四时四方富贵之气。一铲出个状元郎----清代“状元及第”香铲以及状元文化浅解

          科举考试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状元,称状元及第。考中状元十分难得,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誉。古时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称谓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状元”制度于唐代。《明史•选举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三元及第”为“解元”、“会元”、“状元”连考连中第一之谓喜中三元。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到清末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河北肃宁县人)止,在这1300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也有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一铲出个状元郎----清代“状元及第”香铲以及状元文化浅解

         状元只是称谓,但的确是优中选优,人中之龙。武则天解读状元的“状”时,认为友边的“犬”字不妥,于是改为“丈”字,以此评价状元乃人中大丈夫也!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卷(复制品),有皇帝钦点朱笔御批,还有各个考试官员官衔印章等等。“金榜题名时”,为科举儒生所求。“状元及第”,“骑马游街三日谓之夸官”,新科状元骑高头大马好不威风。学子对此并不是人皆幻想,多以状元及第作为一种追求和祝福语。一铲出个状元郎----清代“状元及第”香铲以及状元文化浅解

         民间古时有送时候习俗,好时候就是幸福好时刻,也有将状元及第作为祝福刻画在纸帖上,如“时候”刻画的状元形象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其俗诗为:“时候遂天运,风吹到门前。代代出贤臣,辈辈中状元。”以此张贴在每一家大门口也有吉祥寓意。一铲出个状元郎----清代“状元及第”香铲以及状元文化浅解

       “状元文化”在我国发展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不知不觉已经影响到生活中每一个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广义的行业佼佼者为状元。状元文化是古代实行科举制度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古代状元及第具有崇高的荣耀感,直至21世纪,每年的高考也受到关注,民众将高考成绩突出的称为高考状元,成为激励其他人发展前进的榜样,切不可将其当成为学习道路上的压力,商业炒作更不可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