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课本怎样讲述守株待兔故事

(2023-02-19 21:39:23)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南阳文献

守株待兔

老课本

农人和野兔

分类: 教育史料
      老课本怎样讲述守株待兔故事
        守株待兔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五蠹》。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亦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也作“守株伺兔”。这则寓言故事多次被选入小学课本中,讲述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而死,便放下锄头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该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老课本怎样讲述守株待兔故事

        兔子生性机敏,为什么撞到树桩上呢?或许兔子被猎食者追得非常急,为了逃命,慌不择路乃至撞上了树桩而死。这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情,它并不意味着其它的野兔也一定会撞死在这个树桩上。可是,这个农夫竟然以偶然当作必然,不惜放下农具,任其耕田荒芜,专等偶然的收获。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老课本怎样讲述守株待兔故事

        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小学初级课本是如何讲述该故事呢?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该篇课文,解读当时编著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小学初级课本第五册国语第八课课文题目是《农人和野兔》。课文原文内容为:一只野兔迷了路,跑进树洞不敢出。一个农人看见了,伸手就把他捉住。满腔欢喜他独自说:“我意外得到一只野兔!”农夫放下犁和锄,每天守着那棵树。旁人问他做什么,不种田也不垦土。满腔希望他回答说:“我想再得到一只野兔!”田里没人去照顾,所有的稻全已枯。第二只兔子不见来,树下农人渐醒悟。满腔懊恼他独自说:“我坏在得到一只野兔!”老课本怎样讲述守株待兔故事

       该册课文的编著者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课文插图的绘画者是现代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漫画家丰子恺先生。课文采用儿歌形式,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课文用三个页面,以传统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方式讲述。第三面以插图形式直观刻画出一农人坐在大树下苦苦等待神情。画中的农人并不是战国宋国时期人物装束,所刻画的农人是当时普遍人物形象,以此紧扣该篇课文内容。老课本怎样讲述守株待兔故事

       关于野兔是如何被农人所得。守株待兔原文《韩非子.五蠹》是这样讲述:“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即,兔子拼命奔跑,撞在树桩上而死,文中以“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该篇课文则转换了叙述方式,以一只野兔迷了路,跑进树洞不敢出。一个农人看见了,伸手就把它捉住。作为一代文学大家的叶圣陶先生或许认为野兔撞在树桩上而死,不太符合实际。亦或认为此种叙述对于少年儿童幼小心灵有痛伤,不利于小学生成长。因此使用此种方法讲述该故事。老课本怎样讲述守株待兔故事

        其实,大可不必去深究野兔被农人得到的过程。而真正的教育意义在于告诉小学生的道理是不能想着不劳而获,要想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应该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财,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现实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一点点地创造的,如果总想不劳而获,那么人生就会像这个宋国人的田地一样荒废掉。这就是该篇课文改变野兔被农人所得的叙事目的。老课本怎样讲述守株待兔故事

       《韩非子.五蠹》原文最后还有一句议论,即,“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意在告诉当政者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人们也经常用这个寓言讽刺那种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不肯积极努力,只想得到意外收获的人们。因此,我们也不应死守教条、墨守成规,善于打破僵局,应积极主动地干出成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