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棉衣、烤炉火是古人越冬御寒的基本方法

(2022-11-13 20:59:43)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越冬御寒

棉衣炉火

老课本

分类: 教育史料
 穿棉衣、烤炉火是古人越冬御寒的基本方法
       十冬腊月,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冰天雪冻,朔气凛冽。面对着北方滴水成冰,异常寒冷的冬日,现代人采用御寒保暖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室内有暖气、空调取暖,外出穿上厚厚的毛衣、皮衣、羽绒袄、厚棉衣等皆可御寒。那么,古人是如何越冬御寒呢?穿棉衣、烤炉火是古人越冬御寒的基本方法

      远古时代,人类比较常见的御寒方法就是居住山洞、土穴等自然避风朝阳场所取暖;或利用树皮、植物粗纤维、动物的皮毛裹身来保暖。自从燧人氏钻木取火技术普遍运用之后,人类告别茹毛饮血饮食习惯,火光不但可以照明烹制熟食,还可以取暖御寒,伴随人类走出阴冷黑暗的原始社会。当穿衣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习惯时,文明社会的曙光已经照亮了整个历史长河。穿棉衣、烤炉火是古人越冬御寒的基本方法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有关历史文献中,解读古人是如何越冬御寒呢? 清末初等小学堂国文第三十八课题目是“衣服”。课文内容为:“人之衣服,因时不同。春秋用衬衣;夏日用单衣;冬日用棉衣。帽著於头,鞋著於足,皆所以保护身体也!”课文采用传统竖式自右之左方式石印而成,课文语言使用文言文与白话文相间,空格断句。该课文整篇配有插图,使用一页文字一页插图两个页面介绍民众所穿着衣服和鞋帽。插图采用写实手法,标准直观画出衣服鞋帽的种类。其中,衣服包括马褂、衫、裙、背心、棉袄、裤子等等;鞋帽类包括,鞋子、靴子、袜、帽子等。让小学生非常直观理解课文所讲述内容。穿棉衣、烤炉火是古人越冬御寒的基本方法

       该篇课文讲述民众所穿衣戴帽的种类,以及不同季节所著不同衣服鞋帽。课文偏重于冬季人们所穿衣戴帽介绍。如冬季所著棉袍,脚穿棉靴或皮靴和棉袜子,头戴瓜皮棉帽或皮帽等等。这身装束足可以越冬御寒。课文则说明冬日用棉衣,帽著於头,鞋著於足,皆所以保护身体也!课文插图中所画出的衣服、鞋袜、帽子,对于研究清末民众穿着打扮提供详实实物参考。
穿棉衣、烤炉火是古人越冬御寒的基本方法

       该册老课本第七十三课题目是“裘衣”,仍然讲述冬季民众除了穿着棉衣、棉靴、棉帽之外,老人或者富裕人家穿着裘皮大衣越冬御寒内容。课文仍然采用两个页面介绍裘皮大衣御寒。课文内容为:“冬日甚寒,棉衣不暖,老人多穿衣裘。裘以兽皮为之,服於身,甚温暖。童子宜耐寒,不可服也!”该篇课文应该是第三十八课衣服的姊妹篇。上篇讲述一年四季人们所著不同衣服,冬天以棉织品为主。此篇则接续棉衣没有裘衣温暖,老人穿着保暖耐寒。而儿童体热,不可穿着裘皮衣服,否则易出现温热症病。课文插图所刻画的一位手拄拐杖的老年人,身着裘皮大衣,在寒冷冬季仍然健步出行,一旁的儿童驻足而观。穿棉衣、烤炉火是古人越冬御寒的基本方法

      古人利用动物的皮毛来制成大衣或者披风之类的来抵御严寒,这种方法也是当时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古代人喜欢打猎,尤其是一些王公贵族们,他们经常会挑选一些比较重要的日子专门去打猎。在打猎的时候如果能遇到狐狸或者老虎再或者狼之类的,那就太幸运了,因为这些有皮毛的动物身上的毛能够用来抵御寒冬,而且保暖效果非常好,可以做成披风或者大衣,也能卖个好价钱供他人制作皮毛衣品。羊羔皮、狐裘、貂皮等是古人最常用的皮袍衣服。穿棉衣、烤炉火是古人越冬御寒的基本方法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学生课文中以“冷天的衣服”为题,讲述民众冬季所穿着衣服品类。课文内容为:“冷天,有些人穿棉衣,有些人穿皮衣,有些人穿呢绒做的衣服。衣服的质料要松要软,穿在身上才温暖。”不同版本的课文记述同样的内容。课文皆采用插图形式,不但画出各种棉衣、皮衣的制式,而且还刻画出不同人身着不同冬衣的面貌特征。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不同服饰,各异形制,既穿着暖和舒服,又式样新颖别致,穿着彰显个性,甚至引领那个时代潮流。穿棉衣、烤炉火是古人越冬御寒的基本方法

      古人除了用棉衣棉被来御寒外,还有一种就是用动植物的絮状物如柳絮、芦花等来制成衣物来保暖。著名的戏曲《鞭打芦花》就是讲述冬衣里子装入芦花御寒的故事。还可以用动物的絮状物比如说鹅毛以及鸭毛,可以用来制成羽绒,塞进衣物里面,保暖效果要比棉衣好得多,这种方法现在都依然在使用,如各种羽绒服、羽绒被等等。面对寒冷天气,民众当然还可以生炉火取暖,这是一种最简便的方法,生炉火御寒方法只适合于室内。在古代寒冷的冬天,在屋里放上一个火盆也会让房间变得非常暖和。穿棉衣、烤炉火是古人越冬御寒的基本方法

       清末民初的老课本第四十七课以“烧炭取暖”为题目,讲述寒冬之夜,一家人围坐在炭火盆旁取暖,通红炉火温暖整个房间。课文采用图文并茂形式,把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火炉旁的和谐画面勾画的淋漓尽致。课文内容为:“寒夜,炉中烧炭,一家人围炉坐,或笑或语,不知寒。”炭火,是古代屋内取暖的主要方式。最早的增暖措施,就是在屋里生一堆火,通过烤火增温。但一般柴草燃火烟尘较大,且火力不旺。而炭火,特别是木炭火力持久,而且没有烟尘,是古代民众室内取暖的绝佳方法。白居易的《卖炭翁》诗篇,不但记载了当时卖炭从业者的生活艰难,而且也说明唐朝民众冬季对木炭的市场需求。除了木炭以外,煤炭也是人类用于取暖的重要用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炭的国家,经过考古发掘,早在七千多年前,先民就已经发现了煤。至少在西汉时期,民众就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不过,完全用煤炭替换木炭取暖,是近现代的事情。穿棉衣、烤炉火是古人越冬御寒的基本方法

       古人除了穿着棉衣、裘衣、羽绒制品衣服之外,就是室内炭火取暖,壁炉取暖,还有烧炕越冬,直到现在北方一些老人还有用烧炕方法取暖。除了穿、住以外,靠喝口热汤、热酒取暖,食用高脂肪食品增加热量,也是常用的方式。总之,这些老课本中所记述的冬季取暖方法是一般民众常用的御寒措施。对于研究先民防寒、御寒,应对寒冷冬季所采取的生活方式有重要参考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