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郊游李华庄·风景依然美如画----
民国南阳中学生日记中的李华庄农林场
古宛城北,梅溪河畔,有一个古村李华庄。民国时期,首任知府杨鹤汀曾与留法归来的著名农学家冯紫岗先生一起在此创办“南阳李华庄农林场”,致力于近代农林业科学发展与改良、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农林教育等等三农制度探索,其成效显著,成为名噪一时的一处试验场和观光园。
1943年11月21日,天气晴朗,适逢星期日,在宛城战中读书的蒋、冯、高姓三同学结伴到李华庄农林场游历,感受郊外风光,欣赏农林场园中美景,兴致极高,神情愉悦,将其园中所见所闻记写在当天日记中,留下一篇难得的历史印记。该蒋姓同学的日记系皇粮国税博物馆在征集地方区域社会生活文献史料时,自宛北民间征得。该日记采用小楷毛笔行楷竖式写就,按照日记格式记写,记录年月日、星期和天气状况等等。该篇日记原文内容如下:
(1943年)11月21日,星期日,晴。郊游。于早餐后邀冯均光武、高君明城、张君学信赴梨花庄(李华庄)游历。一路上谈笑自如,鉴赏郊外优美的风景。本场美丽的花木因时令的关系,大减其色。小马路是那样的平坦,两边的法国柳树长得是那样的整齐和威严。院中的菊花已经开败了,但是还不至于失掉本身之美丽。矮矮的柏树,好像油漆过的地毯一样。园艺场的院里充满了菊花的痕迹,她是一个优雅可爱的美景,我真有点儿恋恋不舍之意。我想新中国小街道的建设,都像这样的完美,就真的不错啦!
在归途中,遇着两位青春少年,他们在人不常到的小道上谈爱情。因态度不当而引起我们的直视情狂,旁观者的心情好像是沸腾啦。大家因为对他们关怀最切,而不愿意前进一步。女的好像不满意男子,光想提前回家。男的竭力阻搅女子的行动。他们是在爱情的陶醉中,这时忘掉了一切,宇宙间只有他们两个是最爱的。冯君缺乏这种欣赏的修养,便回来啦!我俩下定决心要看个明白。当他们走过时,我们非常的注意。女的原来是任光甫的小姐,男的倒是第一次见面。我愿他们的爱是永远的这样甜蜜。
通过解读该白话文日记可知:三同学在学业之余,外出郊游,舒缓身心。时序晚秋,深秋凝霜,萧萧落叶,秋日绵绵。好在天清气朗,三人一路同行,有说有笑,鉴赏郊外优美的风景,不知不觉已到了李华庄农场。场内美丽的花木因时令的关系大减其色,但园中小马路是那样的平坦,两边的法国柳树长得是那样的整齐和威严。院中的菊花已经开败了,但是还不至于失掉本身之美丽。矮矮的柏树,好像油漆过的地毯一样。园艺场的院里充满了菊花的痕迹,好一个优雅可爱的美景。三同学徜徉在如画风景中,陶醉在院内自然美景里,流连忘返
、依依不舍。面对着如此秀美风景,作者发出畅想未来之憧憬,那就是:“我想新中国小街道的建设,都像这样的完美,就真的不错啦!”
游兴正浓,时光飞逝,返归学业。在归途中,三同学遇着两位时尚青春少年,他们在稍微闲静的小道上谈情说爱,吸引力无数行路人目光。作者给这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风景给予高度赞美。写下如此感爱:“他们是在爱情的陶醉中,这时忘掉了一切,宇宙间只有他们两个是最爱的。”对于该对恋人作者寄与美好的期望,那就是“我愿他们的爱是永远的这样甜蜜”。该篇日记不但记述了李华庄农林场在晚秋冬出的美丽风景,而且还将青年人在风景如画的地方谈情说爱的画面刻写酣畅淋漓,既是对李华庄农场的赞誉,也是对人情与自然风光和谐相伴的赞美,同时也对美好未来生活充满无限向往。
该日记所记载的南阳民国时期的李华庄农林场,就必须提及其创始人----留法归来的农学家冯紫岗先生。冯紫岗原名冯克毅,1900年出生于南阳县(今宛城区)瓦店镇冯庄,是近代中国有影响的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实践学者。冯紫岗自幼聪慧,从南阳中学毕业后,考入开封留学欧美学校学习,1920年,冯紫岗赴法勤工俭学,就读农业大学。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并孜孜探索变革农村困境之方的爱国学者、一位不遗余力为河南农民谋福利的农学家。
1928年回国后,冯紫岗历任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和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安徽大学农学院院长、湖北农专校长、河南省建设厅合作管理处处长等职,著有《农民问题概论》《兰溪农村调查》《嘉兴县农村调查》、编著《南阳县农村社会调查》等著作。其中《兰溪农村调查》对旧中国租佃制度作了较详尽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农村各类农民的生活水平、住房条件、婚姻状况、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均作了详尽记述。在我国农村经济学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
1931年,民国首任知府杨鹤汀与留法归来的农学家冯紫岗一起创办南阳李华庄农林场。1932年12月,冯紫岗出任南阳县农林局长,在李华庄农场内开辟一苹果园,推广果树培养技术,随后在潦河镇开办民众师范学校,培训自治骨干,进行乡村建设、农业经济等社会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为当时的农业发展、农民谋生、农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其功绩铭记在历史的鸿篇巨著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