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2022-05-26 21:16:37)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南阳文献

割麦

日记

1943年

分类: 南阳民俗
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天暖了,麦黄了,布谷鸟在地里叫,好像在说:‘割麦种谷、割麦种谷!’”这是清末民初小学生课本里关于麦收的一篇课文内容。农历五月前后,农家又到了麦收忙碌的季节。田野里,金黄的麦浪滚滚,布谷鸟在地里盘旋鸣叫,一幅“三夏”大忙丰收景象展现在眼前。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农谚云:“蚕老一时,麦熟一晌。”小麦成熟时,一晌的时间就会有大变化,必须抢时间及时收割,保证颗粒归仓,丰收到手。1943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中原地区经历了1942年的旱灾肆虐,南阳地区的冬小麦勉强播种下去,经过冬春季节的历练,雨泽霑足,岁事可望丰稔。为此,南阳战中学校决定,麦收时节让中学生们帮助农民收麦助耕。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1943年6月,在南阳战中春二甲求学的蒋姓中学生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其和同学们三次下乡帮助农民收割小麦的那些往事。蒋姓中学生的日记是皇粮国税博物馆在征集地方区域社会生活文献史料时,自宛地民间征得。该日记共两册,记录时间自1943年3月至1944年4月,共计一年有余的日记内容。该日记采用小楷毛笔、行楷书体竖式写就,按照日记常规格式记写。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1943年6月2日的日记,记录了6月1日其班级到当时行政编制为“独山乡十八保茹楼村”助耕割麦一事。6月2日,蒋姓中学生和泽淼、文熙、道匀四位同学到其方营农村,其二娘家收割小麦的经历。其两天助耕割麦经过,记录在同一天的日记中。6月5日的日记以“ 三次下乡助耕”为题目,记录了蒋姓中学生和同学们到其赵庄同学“党老四”家割麦的经历过程。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蒋姓中学生所在班级6月1日到独山乡十八保茹楼村割麦时,天气应该很好。其中6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 昨天上午6点,王某人于宛中操场大检名。早饭因提前用了,他每检一个人,都要紧精会神的注视了大半天。检毕时已九时,校长依次分配助耕范围。我班(助耕地点)是,独山乡十八保茹楼,向冯忠斌君接洽。”王某人就是当时战中的教官,王教官当场大检名,以确定学生的真实情况,校长依次分配助耕范围和地点。由此可知当时学校对于帮助农民收割小麦十分重视。其中的茹楼村,就是如今的茹楼社区。
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蒋姓中学生所在的春二甲班级全体同学于6月1日下午自主前往。同学们到农民麦田里有的割麦,有装车,各有工作。人多手稠,十余亩麦子不止一个钟头就割完了,成绩最优。主人欢喜异常,临行时还再三恳求,明天仍让去帮忙。高中部同学服务精神最佳者饭都不吃。同学们对于帮助农民割麦一事都十分乐意去助耕,作者所在的初中部学生干劲十足,很快收割完成十亩小麦,高中部同学们中午的午饭就不吃,急着前往助耕收麦,因此作者说是“精神最佳”。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六月二日是星期三 ,天气阴雨且刮起东北风。蒋姓中学生和同学们去方营其二娘家帮助收割小麦。作者该天日记以“助耕到方营”为题目,记录了因其二娘家小麦不够成熟,冒雨而归的经历。其日记内容为:“ 二娘早和我商量到助耕时要帮他一部分忙,今天特约泽淼、文熙、道匀和我四位去给二娘割麦。这时灰云满天,泥泞光滑,我们毅然决然地告别了南阳,沿公路进发。因地理形势不清,多走了八九里路,11点方到达,其费两个钟头。据说麦还不十分熟,地里泥太大,无法着手、午餐后细雨蒙蒙,泥泞满道,大家鼓足了勇气和精神,冒着风雨向前飞也似的进发。头上身上皆被细雨洒透,脚下不时发出清脆的音调,两边小溪哗啦啦的水流声加快了我们的步伐速度。一路上走的尽是羊肠小道,张君因不慎连失脚两次,满身是泥,四肢是水,衣服全湿透啦。他们觉得很惭愧,决议改日再去助耕。”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同学们怀着高兴的心情去帮助蒋姓中学生二娘家收麦,结果是走错了路,多走八九里路,费两个钟头。到了二娘家,知道麦子不熟,不能收割,午餐后冒着细雨蒙蒙,泥泞满道,大家鼓足了勇气和精神,在风雨中向前飞也似的进发回南阳,头上身上皆被细雨洒透。。。。同学们不但没有怨言,而且还有诗意萦绕心头。作者写道“头上身上皆被细雨洒透,脚下不时发出清脆的音调,两边小溪哗啦啦的水流声加快了我们的步伐速度。”即便是张君因不慎连失脚两次,满身是泥,四肢是水,衣服全湿透啦。他们觉得很惭愧,决议改日再去助耕。同学们这种友谊及助人为乐精神值得赞誉。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又过了两天,六月四日是星期五,天气晴朗,东北风微拂。作者以“ 三次下乡助耕”为题目,在六月五日记中记录再次去方营助耕割麦过程。由于事先约定四号下乡助耕,故前晚首先通知泽淼,用了早餐即去。四日早晨,作者约同人前往方营。一路谈笑自如,行走如风,不一会儿己到达。蒋姓中学生二娘曰;“明天再割,昨天商议好的。”无奈,作者及同学们才赴赵庄党老四家助耕。因他家人全在田中,烧茶、磨镰刀皆有自己操纵。道匀、泽淼,光武、绪伦、文熙、柏林、方镇、学信都很卖力,成绩颇佳。泽淼有要事,学信次日晨要远乡。史本元返里收获。柏林因体力不能支持,就向大家辞别返校。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作者记述了同学党老四这个家伙,真不会处事儿。大家忙碌了一天,晚上做些一指那么厚的淡面条,还有三分不熟,吃下肚子就疼。道匀夜里不能行路,光武扶着他走。同学们助耕并不在于物质上的享受,精神上得不到适当的安慰,真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晚上在德一家借被子两条,稿荐一条,大家连床而寐。工作了一天,精神上非常颓唐,躺下就睡熟了。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五日早晨,黎明即起。灰雾重层,对面不见,好像一个灰白色的帘子挂在高空。大家整容出发!道匀短粗能干,工作之效不下于光武,各位都很卖力,八九亩地在六个钟头内,割的干干净净。因茶水不跟大家都很伤脑筋。作者和同学们受尽千难困苦总算完成第三次助耕割麦,生活上没有吃好饭,精神上非常颓唐,但心情还是非常愉悦的。
      虽然经历了1942年的旱灾,但1943年还算丰收。作者在日记中记写道“据说每亩地多则一石多,少则有八九斗,人民听之莫不喜出望外。”作者和同学们午餐后4:20出发回南阳,在路上信步前进,谈笑自如,至六时达宛。此时天色已晚,同学们聚集在宿舍的前后。因身体疲劳过甚,学信倒水大家共饮而寝。1943年,南阳中学生三次下乡割麦助耕的那些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三次下乡割麦助耕,同学们真切感受到每颗每粒粮食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该日记内容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南阳地域小麦收割时期、小麦产量、气候特征、教育教学、劳动教育、民风民俗、行政区划等等,有重要实证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