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清明节礼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2022-04-04 22:13:46)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清明节俗

扫祭踏青

老课本

分类: 教育史料
       古人清明节礼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期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人文与自然两大主题内涵,既是扫墓祭祖的节日,也是踏青游春的节日。清明节,节俗文化丰富,归纳起来共有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作为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传承至今。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历史文献中,记忆清明节传统节日的礼俗和规制。古人清明节礼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清明节扫墓,即为“墓祭”,自上古时期至今传承有序,清明节至家家户户必祭扫先祖。“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祭祖大节,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着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光绪31年(1905年),上海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第15课题目是“清明”:课文内容为:“清明屆,桃花红,杨柳绿。有子孙,都埽墓。人种亡,能不哭?”简练而又浅白的文言文语言,将清明时节春风荡漾,生机勃发,桃红柳绿的清明景色尽情描绘。清明节令必扫墓,而且是怀着沉痛的心情,甚至要哭出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即文中所述“有子孙,都埽墓。人种亡,能不哭?”课文上半部分采用传统自上而下、自左至右的结构印制。课文没有使用标点符号,语句采用空格断句方法。下半部分以插图形制刻绘出一家人在扫墓现场的悲痛场面。画图之中,青草茵茵,桃红柳绿,父母带着子女在先人墓前寄托思念。旁边一人跪地哭泣,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怀念。课文中的“屆”古同“届”,意思是“到”。“埽”古同“扫”,祭扫坟墓之意。课文天头部分将本文所涉及词语的词性给以注解,如“清明”为名词;“屆”为动词等等。古人清明节礼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初级小学课文第十六课题目是“清明扫墓”。课文内容为:“清明节到了,我们去扫墓。扫墓的时候,我们做些什么事?”课文内容非常简练,以纯白话文来普及清明节扫墓礼俗,并采用反问的形式启发小学生去思考或者向长辈咨询扫墓是的注意事项,以便更好加深扫墓节俗的传统礼制。课文上半部分采用传统自上而下、自左至右的结构印制。课文下半部分配以插画的形式并配合课文内容详细介绍清明节祭扫礼俗。画图中,两个小朋友正和爸爸一起向先祖茔墓鞠躬行礼。其先祖墓前的石碑厚重沉稳,墓碑之上铭刻先祖姓名及功德。石碑结构由上至下分为三部分:碑首、碑身、碑座。上面的碑首,或称“碑帽”采用传统如意云头纹纹饰构图,似给主碑带上一顶华丽、美观、雅致的冠帽,既增加了墓碑的美感,也起到整体和谐装饰效果,也为后人提供了当时民间墓制礼俗的样本。古人清明节礼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该篇课文采用反问的形式启发小学生去思考或者向长辈咨询扫墓时的注意事项。其实,民间扫墓主要事项及礼俗各地不尽相同。如民国初期发行的《蒙童识字尺牍范文》中规定清明祭扫之时,一定要带上扫帚和祭品,这是传统祭礼之风俗。该篇配有插图中的兄弟二人相约祭扫祖茔手拿扫帚,在祖茔扫墓。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传统的祭扫之礼。在当时另一篇关于清明节扫墓的课文中,则以《清明谒墓》为题目,更加详尽描述了整个扫墓的过程:课文内容为:“清明节,某君率家人,往郊外谒先人之墓。长者在前,少者在后,向墓前瞻仰毕。 地有荆棘,则前除之。垄有倾圮,则修整之。墓碑墓树,有无损伤,皆详视一周,然后归。”该篇课文中的祭扫礼节“向墓前瞻仰”,包括 行鞠躬礼、或跪拜礼等;墓地有有荆棘,则前除之。垄有倾圮,则修整之。最后还有检查墓碑墓树,有无损伤,皆详视一周,然后归。刻画出当时民众祭扫时候非常详尽的注意事项。该篇课文最大的历史印记就是通篇使用“注音字母符号”,如现今的汉语拼音注音,易于小学生识读。汉语注音符号是为汉语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最初是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府教育部正式颁行。自此,在我国使用了一千多年的“反切”注音方法被注音符号取代。古人清明节礼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清明节”,民众外出扫祭的同时,也是春游赏景的大好时机。如光绪31年(1905年),上海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第15课题目是“清明”:课文内容为:“清明屆,桃花红,杨柳绿。有子孙,都埽墓。。。。。。”简练而又浅白的文言文语言,将清明时节春风荡漾,生机勃发,桃红柳绿的清明景色尽情描绘。而中华书局1916年的出版的《新式教科书·初等小学国语》课本仅用18个字概括了清明节日的全部活动,既下山扫墓,又能观赏春景:课文内容为:“清明之日,随父至山下,埽墓,看山景,向晚回家。” 课文仍然采用传统自上而下、自左至右的结构印制。其断句采用小黑点作为逗号,小空圆点作为句号标注。上半部分以插图形式勾画出清明节父亲带儿子扫墓之事。画图中,父子在祖先墓前祭拜,父亲给儿子讲解祭祀先祖的意义和礼俗。课文所刻画出的先人茔墓是外包砖石结构,其墓前的石碑则是一块通石头打制制式,没有碑首,这或许也是当时的流行制式。扫墓同时,也赏阅春景,到夜幕降临之时父子归家。古人清明节礼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祭奠已故的先烈与亲人.清明节是缅怀故人的日子,在这一天通常都会下雨,似乎连老天爷也会有同感而落下哀伤忧思的雨滴。即便是风雨之际,民众顶风冒雨祭扫先祖的决心弥坚,对逝去亲人和先祖的哀思怀念犹如魂不守舍。“清明节”这个特殊的传统节日,自古至今是民众对过往逝者的祭奠,也是教诲民众树立正确的孝敬观念,同时也预示人们对春天生命的向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