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2019-07-14 23:26:06)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南阳大调曲子

南阳文献

清代工尺谱

雅俗曲调

分类: 教育史料
   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南阳大调曲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最初盛行于开封,后流传于洛阳、南阳等地,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至清末民初,唱鼓子曲的艺人将旋律简洁、易于上口的各色杂曲小调用来作民间踩高跷时伴舞、歌唱,时称小调曲子,即河南曲剧的前身。开封、洛阳一带的鼓子曲因小调曲子的兴盛而渐渐衰落,而传统文化厚重的南阳鼓子曲不但传承了下来,而且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演绎成如今的南阳大调曲子,并和大调曲子相依相附的“板头曲”一起已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
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大调曲子的音乐丰富优美,曲板庞杂,所用曲牌多达180余个。其曲牌按传统习惯分类,大致分为常用鼓子杂牌,常用小昆牌、大曲牌子、非常用曲牌四大类,在传统曲艺音乐中有如此众多者实为罕见。南阳大调曲子的曲体结构形态大致分单曲体和曲牌连缀体两种方式,其伴奏乐器以三弦、琵琶、古筝三种弹拨乐器为主。大调曲子在传承过程中,由于旧时艺人生活贫困,识文断字者较少,一般靠师傅口传面授,因此,没有成套标准的曲谱留传。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读过书的文化人,或者落魄秀才们,或私塾先生们在闲暇之余弹奏演唱大调曲子以追求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之乐,在笔记中记录一些大调曲子曲谱唱词打发时光。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皇粮国税博物馆在征集地方区域社会生活史料时,从宛东民间乡民处征得一册清光绪三年(1877年,农历丁丑年)笔记体抄本《高唱如云》,该书使用传统曲艺记谱方法“工尺谱”,用大量篇幅记录大调曲子的曲调、唱词等。此书系宣纸小楷抄写记录,四眼纸捻装订成册,其右上小楷竖书写“丁丑年”三字,左上中楷竖书写“高唱如云”四字定为抄写笔记书名,右下抄写者名讳已被涂改清擦,不可考证。其抄写内容除大调曲子工尺谱外,还有一些科举策论之作,共计四十三个页面,小楷字体工整规范,有“馆阁体”遗风。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该册笔记体抄本所记录的大调曲子“工尺谱”格式采用竖行从右至左记写,板眼符号“Χ”、“Ο”等标记记录在工尺字的右下,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据文献记载:工尺谱是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唐朝,后传至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演化而成,在古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唱法等各有差异。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传统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基本符号,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唱名。而该册笔记所记录的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使用“四、合、上、尺、工、凡、六、五、乙”九字,即相当于简谱5(低音)、6(低音)、1、2、3、4、5、6、7。大调曲子的主体调式采用宫调式和徵调式,这种关系调又形成了曲牌之间联套的调式基础。大调曲子的音阶除个别曲牌为五声音阶外,大都为七声音阶。七声音阶里的“4”音,往往游移不定,在此曲牌是“4”音,但彼曲牌里可能是“#4”音,更高一些近似“5”音。据76岁的民间古筝演奏艺人宗道先生介绍,传统的“肚子痛”曲调中,工尺谱第一句“尺六凡六”中“凡”即4(fa),弹奏中使用上滑音,第二句“五六凡工尺尺”中的“凡”即4(fa)使用下滑音,弹奏起来委婉柔和,音乐表现力更富有情味。这一音阶特征,使南阳大调曲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方曲艺音乐的独特风格。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文献记载:大调曲子的曲牌原有曲牌180至 200个,包括每曲在100板以上的大牌如〔劈破玉〕、〔满江红〕、〔码头〕等,来源于昆曲曲牌的有〔石榴花〕、〔上小楼〕、〔哭皇天〕等,其他源于明、清俗曲的杂牌有〔阳调〕、〔汉江〕、〔坡儿下〕等。现代演唱大调曲子使用大牌、昆牌很少,而更多地使用〔诗篇〕、〔渭调〕、〔汉江〕、〔上流〕、〔下流〕、〔紧诉〕等上下句反复的杂牌,曲调可塑性比较大。该册笔记记录的曲牌有传统的〔阳(洋)调〕、〔渭(卫)调〕、〔满州〕、〔双叠翠〕、〔打(挞)雁〕、〔垛子〕等曲调外,还有一些首次发现的〔马指调〕、〔大钉缸调〕、〔孔子哭颜渊调〕、〔苦中最乐调〕、〔肚子痛调〕、〔哭颜回操〕、〔凤凰台探荆芥劝郎三调〕、〔五庚〕等,板头曲有〔曲子调〕、〔小起板〕等。其中〔孔子哭颜渊调〕和〔哭颜回操〕两个曲调虽然同是哭调式,但表达的意境不同。〔哭颜回撡〕中,“操”使用了异体字“撡”,“撡”在古汉语中有“弹奏”之意,现在仍然使用“操琴”一词。由此可知,〔哭颜回撡〕就是一首弹奏曲。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该册笔记记录了“哭颜回”两个调式,一个是孔子哭颜渊调,一个是哭颜回撡曲。孔子为何哭颜渊?《论语》第十一篇、《先进》第十章所讲: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此文翻译过来就是:颜渊死了,孔子去吊丧时哭得非常恸心。跟随孔子的说:“您太悲痛太伤心了!”孔子说:“我真的哭的伤痛吗?我不为颜渊这个学生哭得最恸,还能为谁哭得最恸?”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颜渊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弟子,应该是孔子学问道德最好的接班人。其英年夭折,离开人世,给世人留下不知多少悲痛。从孔子为死去的学生颜渊吊丧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博大的仁爱精神,也可看出情同父子的师生关系。这个故事告诉后人,只有师生具有像父子一样的情感,不管老师先离开人世,还是学生先离开人世,都会哭得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这才叫师生情感。大调曲子在传承的过程中同样讲究“师生情感”、“情同父子”融洽关系,这也是传唱师生相互尊重友情的最好表达。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南阳大调曲子注重知识性,讲究礼义,以诗词歌赋为基础,以规矩礼法、仁义道德为宗旨,以知识性、高雅性深受人们的青睐、尊重。相传大调曲子敬奉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因此,其唱词以传统教育“五经四书”中“四书”典故为内容编写。“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元以后,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目,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该册笔记记录的大调曲子唱词有“一年有十四个月”。南阳大调曲子艺人在以《四书》为内容创作唱词时,以渊博的知识体系为人们了解古代历法中的特殊天文历法现象提供了文献记忆,以知识性、高雅性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体系尊师重教优良传统进行广播传唱。同时,也印证了西周青铜器铭文、甲骨文中关于一年有十四个月的记录,丰富了南阳大调曲子曲目内容。清代南阳大调曲子“工尺谱”手抄本首次发现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淡出文化领域,也就慢慢失传了。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存在的声音的大调曲子及板头曲更需要研究、保护和传承发扬。该册清代民间笔记记录的大调曲子工尺谱及唱词对于研究南阳大调曲子早期的演奏、曲调、曲牌种类、挖掘优雅的唱词、师承传播关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推动传统戏曲行业发展,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佐证补充等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