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十四个月,你相信吗
河南曲剧《包公辞朝》中包拯演唱的“十二月农事”,唱腔设计优美,刻画人物准确,独具风采,可谓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唱响大江南北。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的群众耳熟能详,时不时能哼上几句。“正月里来喜洋洋,人庆佳节换新装啊!过了初一过十五,大闹啊,大闹元宵喜欲狂啊。。。。。。十一月、腊月大雪降,农事已毕聚一堂,杀猪宰羊把年过,天伦之乐笑声扬,一十二月对主讲,耕樵渔读臣在行。。。。。。”唱词将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中的农事演唱的淋漓尽致。
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五天,这个基本历法常识人人皆了如指掌。但是,农耕文明社会中普遍采用农历(阴历),即按照月亮的圆缺(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照此计算阴历中就出现闰月。《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孔传:“一岁有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也就有闰年有十三个月。
闰年有十三个月,人们是能接受和理解的。如果说一年有十四个月,你听说过吗?相信吗?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一册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农历丁丑年),南阳一书生所作的《高唱如云》手书作品集中,记录了其以四书语、扬调调式所作的南阳大调曲子唱词-----一年十四个月。
南阳大调曲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代时已有演唱。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最初盛行于开封,后流传于洛阳、南阳等地,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至清末民初,唱鼓子曲的艺人将旋律简洁、易于上口的各色杂曲小调用来作民间踩高跷时伴舞、歌唱,时称小调曲子,即河南曲剧的前身。此时,开封、洛阳一带的鼓子曲即因小调曲子的兴盛而渐渐衰落,而南阳一带的鼓子曲不但保留了下来,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发展至今的大调曲子。
南阳大调曲子注重知识性,讲究礼义,曲牌有二百多个,可分为大牌、昆牌和杂牌三种。大调曲子以诗词歌赋为基础,以规矩礼法、仁义道德为宗旨,以知识性、高雅性深受人们的青睐、尊重。相传大调曲子敬奉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因此,其唱词以传统教育“五经四书”中“四书”典故为内容编写。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元以后,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目,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南阳大调曲子唱词其原文内容如下:
一年十四月
四书语
(洋调)或(扬调)、(阳调):
正月里是新春,羔裘玄冠入公门。勃如战色翼如己,攝齐升堂上致君。
二月里柳色青,长沮桀溺耦而耕。百亩之田五谷熟,八口之家均太平。
三月里蝴蝶飞,岁不我与老何为。日月游矣二三子,风乎舞雩咏而归。
四月里子规啼,自鬻于秦百里奚。度公之斯追孺子,更有太师挚适齐。
五月里正端阳,鲁有颜渊问为邦。望人无可无不可,用之则行舍则藏。
六月里正三伏,望人莫家知也夫。不忮不求顽而乐,凤鸟不知何出图。
七月里正立秋,父母在也不远游。治水八年隔在外,父母惟其疾之忧。
八月里雁门开,文王治世举贤才。三分天下有其二,近者悦而远者来。
九月里菊花黄,夫子反鲁畏于匡。诸子从我于陈蔡,子贡去见楚昭王。
十月里小阳春,汤之盘铭苟日新。以服事殷周之德,予有乱臣拜十人。
十一月雪花飘,言而有信朋友交。夫子厩焚不问马,崔子弑君乱了朝。
十二月一年冬,四时行焉百物生,只有孔子谓季氏,哪有八佾舞于庭。
十三月闰月年,松柏凋后知岁寒。鲁国如有复我者,何不善为我辞焉。
十四月斗回寅,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孔子何为劳风尘。
该唱词自“正月里是新春,羔裘玄冠入公门。勃如战色翼如己,攝齐升堂上致君。”到“十二月一年冬,四时行焉百物生,只有孔子谓季氏,哪有八佾舞于庭。”唱出传统一年十二个月中天气变化及发生在儒家的经典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寓教于乐。“十三月闰月年,松柏凋后知岁寒。鲁国如有复我者,何不善为我辞焉。”一年中的第十三个月在唱词中已表明是“闰月年”,即闰年中多了一个月。至于第十四个月,唱词写道:“十四月斗回寅,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孔子何为劳风尘。”斗回寅,就是“斗柄回寅”的意思,是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了寅方,即在时间上到达了农历正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地回春,代表新的一年开始。
一年有十三月,这在西周金文中均有发现。文献记载:目前,发现刻有闰月(十三月)铭文的青铜器有六件,先秦将闰月放在年尾叫十三月。甲骨文中也有很多十三月的记录,如《合集2653》与妇好有关的卜辞就有“十三月”的记录。
一年有十四月,在西周青铜器上所铸铭文也有发现。止目前,发现刻有“十亖月”铭文的青铜器有三件。甲骨文中疑似“十四月”刻辞也有出现。
为什么一年当中会有十四个月现象?传统历法有“十九年闰七个月”的精确计算,但在西周时期“十九年七闰法”还没有形成。西周观测水平和数学水平还不高,导致历法也不精确。先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定量分析,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制定“闰余成岁”的方法。后来在社会生活实践观察计算中发现,一年增加了一个闰月(第十三个月),还是无法协调回归年和太阴年的误差,闰而不尽。于是,就在年终又增加了一个月,即第“十四月”,也就是说这一年闰了两个月。
大调曲子唱词既然以诗词歌赋为基础,以规矩礼法、仁义道德为宗旨,以知识性、高雅性传播文明,那么唱词就要将“一年有十四个月”这一特有现象记录其中,达到整个历法的完整性。南阳大调曲子艺人在以《四书》为内容创作唱词时,以渊博的知识体系为人们了解古代历法中的特殊天文历法现象提供了文献记忆。这也是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文献史料,既印证了西周青铜器铭文、甲骨文中关于一年有十四个月的记录,也丰富了南阳大调曲子曲目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