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张中行语言典雅

(2023-08-30 22:54:11)
分类: 散文
飒沓凌波  23:12:11
读张中行先生的随笔集《负暄琐话》感触最深的就是文章的语言简洁、典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真是字字珠玑读之,如橄榄噙口,余味无穷。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作文的语言。现在多数学生文章的语言平淡乏味,缺乏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味经不起咀嚼、推敲,由此也就带来了文章表现力的不足,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典雅的语言呢?直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学会化用,古为今用

古典文化,是民族语言的源头,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些字词本身就沉淀、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化用古典语言可以丰富词句的内涵,使语言变得” 典雅”。化用古典语言可分为两个层面。

1.化用古典词、句,多用书面语。

这是一-种最简单、普遍的化用方式,通过化用,借古义表现今义。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也许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 .踯躅在繁华都市 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是一样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宋诗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晴空一鹤排云 上,可鹤都住在供观赏的动物园里,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一王清铭,《剪得秋光入卷来》

飒沓凌波  23:13:20
2.化用古意糅入古人古事。

这是一一种较高层次的化用,化用时,不是局限于 词一句,而是化用整篇文义或概括整个故事、事件将其糅入文段中去,从而丰富文段的内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这类似于古典诗歌中的“用典”表现手法。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沧浪亭在苏州城南部....疏旷,景观不少而不显得拥挤;道路曲折,景观高下大小不同,变化多;游人较少,有闲散之趣。再说可想,远的当然是创建此园的北宋苏舜钦静吟亭那里有后代人所书他作的《沧浪亭记》。但我更感兴趣的却是较近的古人,清朝乾嘉时期作《浮生六记》的沈复和其妻陈芸。他们的家在沧浪亭附近书中曾记他们到沧浪亭游乐,陈芸女扮男装的事,可见园中一定多有他们的足迹。所以我每次进园,总想到他们,也不免兴起陈子昂“前不见古人”之叹。

一张中行, 《姑苏半月》

这段文字是写沧浪亭的,语言读来非常典雅,除了用词、择句(如疏旷、景观、闲散,多用短句)的因素外,其成功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写到了沧浪亭的创建者苏舜钦及作品《沧浪亭记》。这一-点看似自然、平淡实则化用了《沧浪亭记》-文的“意” ,拓展了阅读空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联想、想象空间。概括了《浮生六记》中沈复和其妻陈芸女扮男装,游乐沧浪亭的事。这一件事,放在封建社会,其行为可谓雅人深致。所以,文章引此事,也就增添了文章的雅趣。由此可知,语言的典雅也是离不开所叙之事的。事雅人雅,言则雅矣。

飒沓凌波  23:13:42
就一定能做到古为今用。

二、多用短句,追求句式结构的对称美

在古代汉语中,词大多是单音节的字其表意性特别强,古人力求以最简约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典范的古文,大多以短句为主,且多有对称性的句子。如下面一段文字。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苔藓盈阶落花满地门无剥啄,花影参差琴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

一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该段文字,有记叙,有描写;有写景,有叙事。内容丰富,却全以短句言出,可谓简约之至。言约而意丰,文章的语言就典雅了。不仅如此短句因为句式简短结构紧凑,读起来也就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再与对称性句式相配合,就会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这种既有形式美,又有韵律美的语言能不典雅吗?

“典雅”的语言应当是隽永含蓄,意蕴丰富而又优美。做到这点仅仅落实 上文阐述的两个方面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选用恰当的修辞、使语言“精警"等方法去实现。但这切,都只是些可借鉴的操作技巧。那么,能使文章语言“典雅" 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书,特别是多读古典诗文,套用苏轼的一句诗,就是:”腹有诗书言自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