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叙事学笔记转载

(2023-01-15 21:26:48)
分类: 鉴赏评价
  • 导论
    
    
    20世纪文学批评空前繁荣,各种批评流派此起彼伏,不断翻新。→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反叛性的文学宣言和标新立异的理论主张。→叙事学在高潮迭起的文学批评中涌现出来的一门新型学科。
    一、叙事学的诞生
    叙事学一词,法国托多罗夫,1969年出版的《十日谈 语法》首次提出。
    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6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叙事学的理论不停出现
    叙事学的不同名称: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诗学,散文诗学,叙事话语。 70年代叙事学成为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界普遍关注和讨论的领域。 在叙事学形成过程中,大量吸收了相关学科和各种文学批评思潮的研究成果。 (一)叙事学与现代语言学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对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了革命性的改造。 【1.人类的语言活动分成两大类: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语言机能而采用的必不可少的规约,为社会所有成员共同遵守。【言语】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语言的具体表现和运用。一种个人现象。 语言的语言学,言语的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只有语言才有稳固的性质,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要素的相互关系认识语言现象的整体。 【2.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 能指和所指连接的不是名称和事物,而是任意的,是一种语言习惯的产物。每个符号作为一个语言要素,与其它要素相依赖,互相制约,共存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中。 【比作下棋】下棋的状态和语言的状态相当。棋子的各自价值是由它们在棋盘上的位置决定的。同样,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它各项要素对立才有它的价值。 现代语言学不应满足于个别的孤立的符号的研究,而应着重于研究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结构规律。 【3.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问题】 【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研究同时要素间的关系。 【历时语言学】时间上彼此更替的各项相连要素的关系。 现代语言学主要从事语言的共时研究 【评价】 索绪尔提出的观察语言现象的新角度和同步分析的模式,被称为社会科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对叙事学有开启之功。 他的理论为结构主义思潮包括叙事学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叙事学与俄国形式主义及普罗普 俄国形式主义是叙事学的发源地。 雅各布森在《最新俄国诗歌》中提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字,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形式主义的目标就在于努力创立一种独立的专门研究文学性的文学科学。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内容是不能脱离艺术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它已经融合到艺术形式之中。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叙事的一切方面,包括主题选择 情绪评价乃至处理的题材都是作品的形式因素,只有通过研究语言和艺术结构的规律,才能理解它们。 这种理论是与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倾向是有区别的,他们作了一次超越形式和内容二元论的初步尝试,而这种尝试对后起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是极有启迪的。 【陌生化概念】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的思想之一,是对文学本质的一种新的认识。→艺术创作的目的就在于把那些日常的司空见惯的已经不能引起我们美感和新鲜感的东西陌生化为奇异的,从而使人产生强烈感受。 【托马舍夫斯基在《主题》一文】“事序结构”和“叙事结构”的概念,前者是事件的自然延续,是艺术家的素材,后者是“故事”得以陌生化、得以被人创造性扭曲甚至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前者是事件的编年顺序,后者指事件在叙事文中呈现的顺序和方法。 俄国形式主义不仅在文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上,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上都为叙事学的诞生准备了土壤。 普洛普虽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一员,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对叙事学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普罗普探讨的是叙事文的一种特殊形式——童话,但是他采用的分析故事的构成单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方法,对其他叙事文的结构分析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他将故事中出现的动作简化为一种顺列组合,超出了表层的经验描述。这种对故事情节的抽象研究为后来叙事语法的形成做出了可贵的尝试。 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罗夫、格雷马斯、布雷蒙都是普罗普学术思想的后裔。 (三)结构主义叙事学 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家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有 列维—斯特劳斯,巴特,托多罗夫,格雷马斯,布雷蒙,热奈特等。→他们都表现出对科学方法的信赖和对叙事作品内在规律的注重。 巴特《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比较集中地代表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的结构研究】研究方法,思维模式→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导。 神话是概念系统。神话的意义不存在于构成神话的单个因素中,而存在于这些因素结合的方式中,存在于一组神话所构成的体系中。 通过将神话素按逻辑方式排列,可以找出神话在结构上的和谐,揭示神话思维的对立和转化。 【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对叙事作品作系统分析的纲领性论文】【叙事作品的三个描述层次】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托多罗夫《诗学》】根据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将叙事文分为四大部分语义形态语域(文本)动词形态语法形态 【托多罗夫着重讨论了后两部分,即叙事文的动词形态和句法形态】【细分】语式(叙事话语),时况(叙事时间),视角,语态(叙述者),叙事文构成方式(时间 逻辑 空间),叙事文句法(句子之间的连续方式)。→→→较为完备地勾画出叙事文形式研究的轮廓。 【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系统论述叙事作品表现形式规律。【五大部分】时序时限频率语气语态【前三者】研究叙述时间【后两者】研究叙述本身。 热奈特的著作,可以看作“结构主义在叙事文研究上的高潮”。 (四)叙事学与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 巴特《S/Z》,伊瑟尔《阅读活动》 【巴特《S/Z》】一部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的重要著作。巴特对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西纳》作了解剖式的评注。充分阐述了这些词汇单位的多义性,使巴尔扎克的小说变成多重意义的组合。 【伊瑟尔《阅读活动》】接受美学最富建设性的理论成果。伊瑟尔接受并发展了英加登的观点。→文学作品须在文本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下才得以实现,文本的意义在于阅读活动中。 后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的出现为叙事学研究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提供了参照。 文本符号指涉关系,歧义性分析,对文本空白与矛盾的发掘,对阅读的生产性质的强调 使叙事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五)叙事学与小说理论 有选择地吸收了小说理论家的某些成果。【詹姆斯 路伯克】对小说形式尤其是“观察点”的研究,【福斯特】关于故事 情节 人物的理论。 【美国小说家布斯《小说修辞学》】“这本书对叙事角度、叙述者类型、文本规范、暗含作者的概念等,作出了英美人最系统的贡献。” 【小说创作本身的探索和革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叙事学的发展。叙事学对叙述形式规律的研究可视为对这些探索小说的响应和支持。】【乔伊斯 普鲁斯特 福克纳等现代小说家】为革新小说语言形式作出不懈努力。【50年代法国文坛上崛起的新小说派】对小说的表现形式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实验。 二、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叙事学的研究对象 索绪尔有句名言:(概念的)“最确切的特征是:它们不是别的东西。”→叙事文的定义应该从相关项的差异中去寻找。→我们不妨从文学类型的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狭义的叙事文即叙事文学作一初步界定。 叙事文的特征是叙述者按一定叙述方式结构起来传达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系列事件。 【叙事学研究的是叙事文的共时状态,而不研究叙事文的演变。】叙事学重视的是叙事文本身的结构和关系,把叙事文视为超越时间和历史的共时现象。将叙事文中的各种因素作为同时存在并构成有机整体的结构加以研究。 【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对共时性作了形象的说明】他把所有时代的英国小说家都看作是“一群坐在一间像大英博物馆那样的圆形阅览室里大家同时创作的人。”→所有要素和技巧共存于某一结构之中,它们的历史演变暂时处于次要地位重要的是各个因素同时并存而形成的结构关系。在叙事学的天平上,没有时间和因果的重量。 【叙事学不研究叙事文的创作过程,竭力避免用作家的因素来理解/阐释叙事文】对作家的研究冲淡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巴特曾极端地提出“作者之死”,以标明叙事学与作家研究的决裂。 【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文这个独立自足的整体】 【叙事学将研究叙事文的三大方面】叙述方式(叙事文表达的形式)叙事结构(叙事文内容的形式)叙事学的阅读(叙事文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二)叙事学的研究方式 【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叙事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向归纳法发难。 现代语言学正是明智地改用演绎法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叙事学要向语言学学习,“叙述的分析注定要采用演绎的方法,它不得不首先假设一个描写模式,然后从这一模式出发,逐渐潜降到与之既有联系又有差距的各种类型。” 这种演绎强调分类,试图通过提出有限数量的叙述模式、结构模式、阅读类型,以说明叙事文的隐蔽的秩序。→对叙事文的各种分类,构成了叙事学的基本框架。 叙事学不寻求对具体作品的解释,而是重视叙事文的普遍规则,通过模拟叙事文的类型而衍生出一系列叙事的可能性。 (三)叙事学的基本特征
    【1.内在性】主张从叙事文内部发掘叙事文自身的形式规律。通过对作品的叙述手段和结构原则的分析说明叙事文的内在机制。→反对用作品外的社会历史条件、作家生平来解释作品。
    例如,故事从什么角度观察和讲述,故事如何被编排。
    这一内在性倾向,和俄国形式主义一脉相承。【什克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我的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如果用工厂方面的情况来做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市场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而只是棉纱的只数和纺织方法。”
    【2.抽象性】叙事学的着眼点,不是个别具体的叙事作品,而是存在于这些作品中的叙述方式和结构模式。抽象性→结构规律,对抽象结构的认识。
    叙事学这种抽象性并非完全不涉及具体作品,而是来回往复于抽象具体之间,在抽象中发现具体,用具体说明抽象。
    【3.科学性】20世纪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冲击着社会科学的领域。
    叙事学热衷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研究中建立的共时模型和类型。它向符号化发展的趋势,显然都来自现代的科学意识。
    叙事学可视为未来文学科学化的准备。→叙事学的研究带有不少模糊的成分,但它正逐步超出表层的经验描述,朝着符号化的方向发展,可以看作是科学地研究叙事文的开端。
    【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一种共时、系统的形式研究,它探讨的范围是叙事文的叙述方式 结构模式 阅读类型,它的意义在于为科学地认识叙事文提供理论框架。】
    ——【第一章 叙述】——
    叙事文是在叙述过程中形成的,并在叙述中获得意义和价值。
    就叙事文而言,叙述方式将直接关系到故事的性质。
    在叙事文中,不单是观察角度会左右事件的性质,叙述者在材料的取舍 组构过程乃至语气的运用上不同程度地影响故事的面貌和色彩。
    叙述在叙事文中的位置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第一节 视角】—
    视角,指的是叙述者/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状态。→叙述者/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叙事学的“视角”概念与小说理论家的“观察点”概念是有区别的】
    —【一、视角与声音】—
    视角与声音的区分是最富有建设性的成果之一
    【混淆】叙事文中观察者的问题vs谁是叙述者的问题→→→谁看vs谁讲→观察者vs叙述者
    视角→谁看,声音→谁说
    视角不是传达,只是传达的依据。声音指叙述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
    【鲁迅《孔乙己》】视角是当年的小伙计,声音是成年人对往事的追忆。
    【《红高粱》】视角是我父亲这个“十四岁多的土匪种”,声音却来自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人。→视角和声音的反差,让《红高粱》的语言显得不伦不类,光怪陆离,形成一种特有的语言风格。
    【福克纳《喧哗与躁动》】第一部分是从班吉这个白痴的角度讲述的,当时班吉已经30岁,但是智力停留在3岁阶段,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与印象,而作品中的声音是有理智的,是一个正常的人在讲述白痴的感觉。
    【视角与声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相互依存,互相限制】叙述者在传达时往往融入个人色彩,对视角有所修饰。从声音方面看,声音则受制于视角。【首先】声音在传达不同人物的感觉时会染上不同的词汇色彩,具有不同的文体风格。在《喧哗与躁动》中十分突出,叙述者在传达班吉 昆丁 杰生 三兄弟的感觉时虽然表现出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是毕竟染上了不同色彩。【班吉】堆积着印象 嗅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昆丁】思索 议论 感慨,过去的记忆,现在的感觉交织。几分哲理。【杰生】商人的有逻辑的自我表白和辩解。→→人物的视角为声音的表达定下了基调。→视角规定了声音该叙述什么,不该叙述什么。→【《喧哗与骚动》全书关键,凯蒂】书中人物所做所为都与她密切相关。但全书没有以她的视角为中心设一章,无从了解她的内心世界。→这些未被表达的东西正是声音受到视角限制的结果。
    【视角与声音之间的关系的互相区别,互相依存,互相限制构成了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造成人物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构成叙述的层次/空白→语言的含混和丰富
    ——【二、视角的承担者与构成】——
    所谓视角的承担者就是作品中感知焦点的位置,由谁感知。
    【视角的承担者有两类】叙述者,故事由他观察由他讲述故事中的人物,包括第一人称叙事文中的人物兼叙述者“我”。包括第三人称叙事文中的各类人物,如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莫斯科大火。
    【视角主要由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两大部分组成】【感知性视角】信息由人物/叙述者的感官感知。→最普通的视角形式。有一定局限。【认知性视角】人物和叙述者的各种意识活动,包括推测 回忆 对人和事的态度和看法,属于知觉活动。
    【叙事文中,感知性视角与认知性视角常常不易察觉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三、视角的基本类型】——
    划分视角类型→热奈特“聚焦”
    【根据对叙事文中视野的限制程度,我们将视角分为三大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
    【(一)非聚焦型】
    零度聚焦→传统的 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上帝视角。→俯瞰纷繁复杂的群体生活,可以窥视各类人物隐秘的意识活动。可以纵观前后,环顾四周。仿佛高高在上的上帝。
    【非聚焦型视角擅长作全景式的鸟瞰,尤其是人物众多的史诗性作品。】《战争与和平》《三国演义》,恢弘气势,壮阔场面。读整个事件做出预言/回顾。→观察者犹如一个先知,对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了如指掌。只有居高临下的位置才能看到。【例如】《伊利亚特》的开篇。
    焦点自由移动,人物互相观察→《红楼梦》黛玉初进荣国府。→观察者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彼此互相不了解。
    叙述者一目了然,而人物之间没有沟通。知己知彼。
    甚至可以揭露出人物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隐秘。→《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情窦初开,却觉得自己相貌配不上对方。→叙述者的眼光却看到了欧也妮本人未曾感觉到的容貌的高贵。
    【在非聚焦型中,叙述者知道的比任何一个人都多。】传统的叙事文本,尤其是我国传统叙事文本大多都属于这一类型。→无微不至的位置在显示其优势时也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惰性。→但非聚焦仍然是一种基本的视角类型。→【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前三章【内聚焦】,最后一章【非聚焦】。→读者从层层迷雾中进入一个明朗的世界。→→非聚焦也并非知道每一件事,叙述者有时会限制自己的观察范围,留下悬念和空白。
    【二、内聚焦型】
    严格遵守一个/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
    对其他人物就像旁观者,凭借猜测。
    内聚焦型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其他视角类型难以企及。
    【《追忆逝水年华》】马赛尔思忖为何少女(阿尔贝蒂娜)做出一系列主动亲近他的姿态,却拒绝他的一吻。→他只能做出种种推测,却不能证实阿尔贝蒂的真实想法。
    【《孔乙己》】孔乙己好长时间未到酒店喝酒了,小伙计最后说:“大约他的确死了。”→大约,的确,这只是一种推测 判断。
    ————
    【有些作家充分发挥内聚焦的这种限定功能,在作品中有意造成死角/空白以获得某种意蕴,或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加缪《局外人》】【阿城《棋王》】【康拉德《西方的眼睛下面》】
    【鲁迅《孔乙己》】通过酒客的谈论来交代孔乙己窃书被打断腿之经过。
    【一些实验作家】采用视角位移的方法,突破单一的视角类型,以获得观察上的自由。
    ————
    【内聚焦也可出现在第三人称叙事中。】叙述者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并将这一特定视野范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詹姆斯《专使》】【卡夫卡《审判》】【王蒙《春之声》】









    2020-07-29 00:47:40 回应
  • 第一章 叙述
    
    
    ——【第一章 叙述】—— 叙事文是在叙述过程中形成的,并在叙述中获得意义和价值。 就叙事文而言,叙述方式将直接关系到故事的性质。 在叙事文中,不单是观察角度会左右事件的性质,叙述者在材料的取舍 组构过程乃至语气的运用上不同程度地影响故事的面貌和色彩。 叙述在叙事文中的位置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第一节 视角】— 视角,指的是叙述者/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状态。→叙述者/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叙事学的“视角”概念与小说理论家的“观察点”概念是有区别的】 —【一、视角与声音】— 视角与声音的区分是最富有建设性的成果之一 【混淆】叙事文中观察者的问题vs谁是叙述者的问题→→→谁看vs谁讲→观察者vs叙述者 视角→谁看,声音→谁说 视角不是传达,只是传达的依据。声音指叙述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 【鲁迅《孔乙己》】视角是当年的小伙计,声音是成年人对往事的追忆。 【《红高粱》】视角是我父亲这个“十四岁多的土匪种”,声音却来自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人。→视角和声音的反差,让《红高粱》的语言显得不伦不类,光怪陆离,形成一种特有的语言风格。 【福克纳《喧哗与躁动》】第一部分是从班吉这个白痴的角度讲述的,当时班吉已经30岁,但是智力停留在3岁阶段,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与印象,而作品中的声音是有理智的,是一个正常的人在讲述白痴的感觉。 【视角与声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相互依存,互相限制】叙述者在传达时往往融入个人色彩,对视角有所修饰。从声音方面看,声音则受制于视角。【首先】声音在传达不同人物的感觉时会染上不同的词汇色彩,具有不同的文体风格。在《喧哗与躁动》中十分突出,叙述者在传达班吉 昆丁 杰生 三兄弟的感觉时虽然表现出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是毕竟染上了不同色彩。【班吉】堆积着印象 嗅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昆丁】思索 议论 感慨,过去的记忆,现在的感觉交织。几分哲理。【杰生】商人的有逻辑的自我表白和辩解。→→人物的视角为声音的表达定下了基调。→视角规定了声音该叙述什么,不该叙述什么。→【《喧哗与骚动》全书关键,凯蒂】书中人物所做所为都与她密切相关。但全书没有以她的视角为中心设一章,无从了解她的内心世界。→这些未被表达的东西正是声音受到视角限制的结果。 【视角与声音之间的关系的互相区别,互相依存,互相限制构成了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造成人物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构成叙述的层次/空白→语言的含混和丰富 ——【二、视角的承担者与构成】—— 所谓视角的承担者就是作品中感知焦点的位置,由谁感知。 【视角的承担者有两类】叙述者,故事由他观察由他讲述故事中的人物,包括第一人称叙事文中的人物兼叙述者“我”。包括第三人称叙事文中的各类人物,如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莫斯科大火。 【视角主要由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两大部分组成】【感知性视角】信息由人物/叙述者的感官感知。→最普通的视角形式。有一定局限。【认知性视角】人物和叙述者的各种意识活动,包括推测 回忆 对人和事的态度和看法,属于知觉活动。 【叙事文中,感知性视角与认知性视角常常不易察觉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三、视角的基本类型】—— 划分视角类型→热奈特“聚焦” 【根据对叙事文中视野的限制程度,我们将视角分为三大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 【(一)非聚焦型】 零度聚焦→传统的 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上帝视角。→俯瞰纷繁复杂的群体生活,可以窥视各类人物隐秘的意识活动。可以纵观前后,环顾四周。仿佛高高在上的上帝。 【非聚焦型视角擅长作全景式的鸟瞰,尤其是人物众多的史诗性作品。】《战争与和平》《三国演义》,恢弘气势,壮阔场面。读整个事件做出预言/回顾。→观察者犹如一个先知,对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了如指掌。只有居高临下的位置才能看到。【例如】《伊利亚特》的开篇。 焦点自由移动,人物互相观察→《红楼梦》黛玉初进荣国府。→观察者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彼此互相不了解。 叙述者一目了然,而人物之间没有沟通。知己知彼。 甚至可以揭露出人物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隐秘。→《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情窦初开,却觉得自己相貌配不上对方。→叙述者的眼光却看到了欧也妮本人未曾感觉到的容貌的高贵。 【在非聚焦型中,叙述者知道的比任何一个人都多。】传统的叙事文本,尤其是我国传统叙事文本大多都属于这一类型。→无微不至的位置在显示其优势时也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惰性。→但非聚焦仍然是一种基本的视角类型。→【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前三章【内聚焦】,最后一章【非聚焦】。→读者从层层迷雾中进入一个明朗的世界。→→非聚焦也并非知道每一件事,叙述者有时会限制自己的观察范围,留下悬念和空白。 【二、内聚焦型】 严格遵守一个/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 对其他人物就像旁观者,凭借猜测。 内聚焦型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其他视角类型难以企及。 【《追忆逝水年华》】马赛尔思忖为何少女(阿尔贝蒂娜)做出一系列主动亲近他的姿态,却拒绝他的一吻。→他只能做出种种推测,却不能证实阿尔贝蒂的真实想法。 【《孔乙己》】孔乙己好长时间未到酒店喝酒了,小伙计最后说:“大约他的确死了。”→大约,的确,这只是一种推测 判断。 ———— 【有些作家充分发挥内聚焦的这种限定功能,在作品中有意造成死角/空白以获得某种意蕴,或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加缪《局外人》】【阿城《棋王》】【康拉德《西方的眼睛下面》】 【鲁迅《孔乙己》】通过酒客的谈论来交代孔乙己窃书被打断腿之经过。 【一些实验作家】采用视角位移的方法,突破单一的视角类型,以获得观察上的自由。 ———— 【内聚焦也可出现在第三人称叙事中。】叙述者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并将这一特定视野范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詹姆斯《专使》】【卡夫卡《审判》】【王蒙《春之声》】

    ——————第二节 叙述者——————
    陈述行为主体,声音/讲话者
    核心概念
    任何一个故事都有叙述者,其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一、叙述者、真实作者 暗含作者】
    【叙述者】作品中,故事讲述者
    【真实作者】写作人
    →→→真实作者和叙述者,两个不同概念,有着本质区别。
    真实作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叙述者:真实作者想象的产物,叙事文本中的话语。
    【举例】《高老头》的叙述者是对“高老头”很了解的人,不是巴尔扎克。真是作者是巴尔扎克。
    《伤逝》,真实作者是鲁迅。叙述者是涓生。
    《阿Q正传》,真实作者是鲁迅,叙述者不是。
    小仲马《茶花女》,两个叙述者“写作者”我自述经济的阿尔芒
    叙述者是虚构之物
    叙述者在作品之内,真实作者在作品之外。
    ——————
    【暗含作者】
    作者的第二自我,他诞生于真实作者的创作状态之中
    是由读者从文本中建构的,是读者把握和理解作品的产物
    叙述者不同于真实作者,也不等于暗含作者,是叙事文内的故事讲述者
    【二 叙述者类型的新研究】
    【六种叙事模式】
    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
    【三种叙述情境】
    第三人称全知,作者“无所不知的”叙述情境第一人称,叙述者作为书中人物根据一个人的观察点,用“第三人称”引导
    ——————
    叙事学家们重新划分叙述者类型
    【热奈特提出叙述者类型】
    【四种叙述者类型】
    外部—异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一层次,不参与故事。
    外部—同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一层次,不参与故事。
    内部—异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二层次,不参与故事。
    内部—同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二层次,故事的参与者。
    ——————
    【普兰斯提出的叙述者类型】
    干预型:明显表现出自己
    自我意识型:经常出面说明自己的叙述
    可靠型:读者不怀疑他的叙述和判断
    距离型:与他的叙述接受者保持某种距离,时间上的 道德 情感 智力 肉体上的
    ——————
    【巴特提出的划分方法】
    符号学角度
    叙述者的代码只有两个符号系统:人称系统,无人称系统

    【三、叙述者类型】
    【异叙述者与同叙述者】
    【异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叙述的是别人的故事,不是自己的故事。
    【同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叙述的是自己的故事,或者和自己有关的故事。
    ————
    异叙述者,不参与故事,在叙述上具有较大灵活性
    同叙述者可以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西方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同叙述者也可以是“零叙述风格”,像某些存在主义作品那样。
    同叙述者可以作为故事的次要人物/旁观者。→拉开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客观性,耐人寻味的空间。→→→阿城《棋王》










    2020-07-30 12:16:29 回应
  • 【核心与卫星】
    
    
    【核心与卫星】
    在叙事中,核心是故事的关键/转折点,是不能省略的,一旦省略,就会破坏基本的叙事逻辑,故事就不成其为故事。卫星没有这种重要性,即使省略也不会破坏故事的逻辑性。可以重新布局,可以由另一个卫星代替,不涉及故事发展的基本选择,它的任务是补充 丰富 完成核心事件,使之丰满具体。
    卫星与核心的关系,犹如人体的血肉和骨骼。
    ——————
    【人物】
    英国作家福斯特提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的概念
    过于简单,难以对人物进行完整把握
    有的圆形人物性格因素虽多,但前后没有变化,有的扁平人物性格因素少,但是前后有变化。
    【四种类型】静止的扁平人物,发展的扁平人物,静止的圆形人物,发展的圆形人物。
    ——————
    【情节与故事往往纠缠在一起。】故事,是事件的堆积,情节,是具有某种逻辑联系的事件。→这种说法受到批评
    环境主要不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从形式的角度分析环境,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二、叙事者】
    叙事者是一个虚构人物,不等于真实作者。
    隐含作者是通过叙事文本所建构的作者的形象。介于作者和叙事者之间,不是叙事者。隐含作者是一个虚幻的形象,分享了真实作者的某些品质,但不可能具有真实作者的所有品质。每部作品都有一个隐含作者,多个作者可以共同创作一部作品,但只有一个隐含作者。
    【叙事者 隐含作者 作者→叙事接受者 读者 隐含读者 理想读者】
    【叙事接受者】指的是作者设置的接受叙事者所讲故事的人物。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是作品外虚设的接受者。
    【读者】现实中有可能阅读叙事作品的个体,这些个体在未接受叙事作品之前只算潜在的读者。只有在阅读了叙事作品之后才是真实读者。
    【隐含读者】一个虚构概念,是作者在创作时为自己设定的可能阅读他的作品的读者。不在现实中存在,但是与现实中的读者有密切关系。在叙事中,处于真实读者和叙事接受者之间。
    作者创作的指向,其实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读者,而是他所设定的隐含读者。
    【理想读者】接受美学提出来的。
    ————————
    叙事作品中,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
    叙事者以什么身份来讲述故事→人称问题
    叙事者现在什么角度,处于什么位置→视角问题
    叙事者在故事中参与的程度,是经常参与故事,还是只是客观讲述故事→叙事声音
    叙述者用什么方式把故事讲述出来,通过自己的口转述出来,还是让故事直接呈现出来。→叙事方式
    叙述者如何将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表述
    ——————————
    【人称】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人称】叙述者用“我”
    【第一人称可以分为两种】叙述者同时是主人公,马克吐温《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叙述者是次要人物,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华生。
    【区别】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感知范围不会受到多大限制。第一人称次要人物叙事,感知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很多故事他都不知道。
    【第三人称】
    叙事者站在故事的虚构世界之外,第三者身份,讲述小说中的人和事。
    自由客观,方便广泛地反映社会和生活。
    【第二人称】
    最难运用的一种

    ————————————
    【视角】
    ——————
    【人物视角,叙事者视角】
    【人物视角】作品中人物是视角的承担者;【叙事者视角】叙事者是视角的承担者。
    ——————
    【不定视角和固定视角】
    【不定视角】观察点没有固定,可以设在任何可能的位置,没有任何限制。
    【固定视角】观察点固定在某一/某些位置,不能任意移动。【三种形式】一点式,多点式,多重式。
    【一点式固定视角只有一个视点】叙事者只能叙述从这一点上看到的东西。这一视点之外的任何东西,小说都没有表现。【举例】罗伯格里耶《嫉妒》。
    【多点式固定视角】有几个视点,叙述者可以通过这几个视点叙述故事。【举例】福克纳《喧哗与躁动》,通过四个人的视点表达出来。
    【多重式固定视角】有几个视点。多点式一般是从几个视点叙述几个不同对象,多重式叙述的则是同一对象。【举例】日本《罗生门》,通过旁观者 死者妻子 侦探 凶手,叙述了一桩凶杀案。

    【叙事视角实际上有四种类型】人物不定视角,人物固定视角,叙事者不定视角,叙事者固定视角。
    ——————————————————
    【叙事声音也可相应地分成三种】
    缺失的叙事声音。叙事者不介入叙事,不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只是纯客观地表现事件人物。
    隐蔽的叙事声音。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感情 看法。我们能感觉到叙事者的观点与态度,但是不能明确地指出这种观点与态度的来源。
    公开的叙事声音。叙事者介入叙事,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
    表述是“谁说”的问题,视角是“谁看”的问题。
    表述与视角往往是同一的,但也有分离的时候。
    ——————
    【人称和视角的搭配】
    第一人称可以与人物固定视角搭配,也可与叙事者不定视角搭配。
    不同的搭配产生不同的叙事情境,形成不同的叙事模式,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
    ——————
    【三、叙事话语】
    叙事逻辑 叙事时间 角色模式
    【叙事逻辑讨论叙事功能之间的连接关系】
    【叙事功能】最早提出叙事功能的是普罗普。俄国民间故事只有31种功能,但是这些功能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俄国民间故事。
    ——————
    【叙事序列可以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两种】
    【基本序列】情况形成→采取行动→达到目的。
    基本序列是叙事的基本单位,是整个叙事逻辑的基础。【三种】连接式镶嵌式两面式
    【连接式】包含两个以上的基本序列,前一个序列的最后一个功能是后一个序列的第一个功能。
    【镶嵌式】在某一序列完成之前,在其中插入另一个序列。
    【两面式】以两种不同的眼光观察同一事件。两个基本序列相应又相反。两个人物的视角,对大街做了两次巡礼,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不仅写出了人物性格,而且立体性地揭示了小镇面貌。
    ————————
    【叙事时间】
    一部叙事作品涉及到两种时间: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越复杂,两者的不一致性就越严重。
    【三个方面】叙事顺序 叙事速度 叙事频率
    【叙事顺序有三种类型】顺叙倒叙预叙
    ——————
    叙事速度: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故事时间:叙事作品中的故事所牵涉的自然时间。叙事时间:叙事文本讲述这个故事所需要的时间。
    叙事时间又叫文本时间
    ——————
    根据零度参照点,我们把叙事速度分为五类。【等叙】1(故事时间)=1(文本篇幅)【快叙】1(故事时间)>1(文本篇幅)【慢叙】1(故事时间)<1(文本篇幅)→乔伊斯《尤利西斯》【停叙】故事时间没有动,文本篇幅却过去了很多,如叙事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故事时间=0,文本时间>0。【零叙】故事时间过去了,但是文本篇幅没有动。故事时间>0,文本篇幅=0。→《三国演义》中关羽斩华雄。
    ————————
    叙事作品中的角色可以分为三类六种。
    【第一类是主角和对象】
    主角和对象之间有两种不同关系。【第一种中】主角追求的对象是外在于主角的某人/某事,如张生追求的崔莺莺。【第二种中】主角追求主角某种状态/属性,如范进追求中举。

    一部作品中,主角和对象可以不变,但助手和对头可以不断变化,使故事产生跌宕 起伏 曲折,增加可读性。如《西游记》。


    ————————————————————
    第二节 批评方法
    【一、分析具体作品】
    【二、阐发叙事理论】
    【三、总结叙事特点 叙事模式】
    【四、挖掘叙事形式中隐含的社会 历史 文化内容】
    【五、探讨叙事艺术的发展演变】

    ——————————————————
    第三节 作品解读
    【一、《红楼梦》中的预叙】
    事先透露了未来的信息,破坏了读者的阅读预期和等待结果的紧张心理,有损于阅读效果。
    产生另一种性质的心理紧张,读者希望知道事件产生的原因,填补空白的迫切心理。
    预叙用得好,不仅不会减损叙事的效果,反而增加叙事的效果。
    ————————
    【预叙分为两类四种】
    显性预叙 隐形预叙
    外预叙 内预叙
    《红楼梦》,第三人称不定视角,按时间顺序叙述。→可以容纳预叙的四种类型→《红楼梦》只有内预叙 显性预叙 隐形预叙三种。
    【《红楼梦》的隐形预叙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预示暗指梦境
    ————————
    【二、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边缘化】
    当叙事者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纯粹的讲述者的时候,实际上也就边缘化了。
    2020-10-23 23:31:50 回应
  • 【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
    
    
    《叙事学》
    《孔乙己》,通过一个愚昧的酒店小伙计进行叙述,才能反映的深刻。
    换一种写法,以主人公为意识中心,直接写孔乙己的凄苦悲愤,效果会差得多。

    【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
    有的作品故事之中有故事,因此就形成了叙述层次。
    外叙述者是第一层次的讲述者,内叙述者是故事内讲故事的人。
    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处于同一作品之中,它们之间往往存在者一定的联系。
    【举例】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外叙述者的“序”和内叙述者的“日记”之间,同时存在着因果和语义关系。→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的映照显示出深刻的悲剧意蕴。

    【自然而然的叙述者,与自我意识的叙述者】
    【“自然而然”的叙述者】隐身于文本之中,不露出写作/叙述的痕迹,仿佛事物自行呈现,造成一种真实的“幻觉”。
    编造假象,抹去写作的痕迹。掩饰其叙事作品的虚构性,使读者忘记叙述者的存在。
    【“自我意识”的叙述者】
    拒绝真实性
    标明叙述行为
    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叙述方式上来,强调文本自身的性质
    叙述者希望通过突出叙述行为,在读者与故事之间造成间离效果。使读者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去理解作品的构成和艺术性。

    【客观叙述者与干预叙述者】
    【客观叙述者】只充当故事的传达者,起陈述故事的作用,不表明自己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即便在最伤心得意之处,也保持不介入的态度。
    现实主义理论家最推崇
    我国白话小说脱胎于话本,有说书人痕迹,很难保持客观姿态
    【举例】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客观叙述人物内心活动。叙述者信马由缰,思绪肆意奔驰,从墙上的斑点想到城堡,想到人生的无常,而那个斑点不过是墙上的蜗牛。→叙述奇艺庞杂,真实自然。
    含混 跳跃的叙述,客观地表现人的意识。
    【干预叙述者】
    较强的主体意识,或多或少自由地表达主观的感受和评价
    干预叙述者可以直接对故事中的事件 人物 社会现象发表长篇评论。
    这类叙述爱憎分明,情感强烈,有态度。

    【四、叙述者的违规现象】
    叙述者的违规现象是对叙述者固定类型的反抗
    【同叙述者和异叙述者之间的变换】叙述人称的交替使用,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出现疏密不定的变化。【举例,马原《西海的无帆船》】“我”“你”“他”三种不同身份交叉叙述。→文体有变化,人物 事件得到了内外远近的多角度的表现。
    真实与虚构界限的混淆,荒诞不经的效果。
    叙述方式捉摸不定

    ————————————————————
    五、叙述者的功能
    五种功能:叙述功能组织功能见证功能评论功能交流功能
    ————————————————

    第三节 叙述接受者
    【一、何谓叙述接受者】
    叙述接受者是与叙述者相对应的概念,是叙述者的交流对象,文本里的听众
    叙述接受者不同于理想读者,理想读者是一种理论建构,具有完全的“文学能力”。

    【二、叙述接受者的信号】
    叙述接受者具有明确的叙事符号,是叙述者特定的交流对象
    【三、叙述接受者类型】
    个体叙述接受者与群体叙述接亲者
    群体叙述接受者指叙述者拥有的几个/众多听众。【举例】《十日谈》中一个人向九个人讲述故事,这九个人就是一种群体叙述接受者形象。
    群体叙述接受者又有同质 异质之分。
    对异质叙述接受者的辨析会丰富我们对叙事作品的认识。

    外叙述接受者与内叙述接受者
    在叙事文中,内叙述接受者只被告知故事中的部分事件。他不是整个作品的全面接受者。

    ——————
    【四、叙述接受者的功能】
    ——————
    【通过对叙述接受者与叙述者之间种种关系的分析,可以建构起不同的叙述者形象】
    优越地位《汤姆 琼斯》平和 开明《豆棚闲话》,叙述者不置可否,一种大度和宽容孤傲和冷漠,《局外人》与一切甚至与自己都保持一定距离,不产生任何对话。
    ——————
    【叙述接受者对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叙述具有一定制约作用】
    《一千零一夜》中,国王想听故事,山鲁佐德的叙述才得以进行。
    ——————
    【叙述接受者是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
    作为中介的叙述接受者对故事的态度可能不知不觉地左右读者的判断力


    第四节 叙事时间
    【两种时间】被叙述的故事的原始时间文本中的叙述时间
    【俄国形式主义】事序结构叙述结构
    【德国学者】故事时间叙述时间

    【一、时序】
    【逆时序】一种包含多种变形的线型时间运动。【举例】王安忆的《小鲍庄》
    【非时序】故事时间处于中断/凝固状态,叙述表现为一种非线性运动。不存在完整的故事线索,共时叙述代替了历时叙述。【举例】意识流小说里,不同时间里事件,在一个瞬间同时呈现。

    66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