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普杂谈之九十一魏斯曼的“种质连续学说”及其最后的结局

(2020-03-10 15:13:55)
标签:

科普

杂谈

教育

文化

1883年,魏斯曼提出了“种质连续学说”。他认为:生物细胞中存在着主宰生物性状的两种物质,其中一种叫“种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它主宰了生物性状表达,是代代相传的,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另一种叫“体质”,存在于细胞的其他部位,它的作用是接受“种质”的指令表达出具体的性状,“体质”所表达的性状,能接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随着个体的死去而消亡。

按照魏斯曼的这种理论,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的性状,都是由其代代相传的“种质”来决定的,不受任何环境因素的影响。

为了证明这种理论的正确性,魏斯曼特地精心地设计了简易可行的“老鼠断尾实验”。他用一对健康老鼠,断去尾巴,使之交配,然后再在它们的后代中做同样的实验,一连做了二十二代,他发现在第二十三代的老鼠身上依然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于是,他就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实验,并公开宣称:“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被他的老鼠断尾实验推翻了。”

大家知道,拉马克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古代的其他生物进化而来的,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现在,魏斯曼否定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岂不是要被指责为否定生物进化论么?不!魏斯曼没有这么傻,因为,他知道,自从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以后,生物进化学说已深入人心,如果这时他明目张胆的提出否定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不仅会引起社会的公愤,而且,弄得不好,还会背上否定“进化论”的罪名。

因此,他在公布“老鼠断尾实验”的同时,就发表声明:他这个实验,并不是否定“进化论”,而仅仅是否定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在尓后不久成立的“新达尔文主要学会”的宗旨中,又更加明确地指出:“本学会的宗旨,是否定任何形式的获得性遗传,坚决拥护达尔文的以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为主体的自然选择学说。”

魏斯曼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要向全世界表明,他所否定的仅仅是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但没有否定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相反的,他对达尔文的“以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为主体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坚决拥护的。

由此可见,魏斯曼所做的“老鼠断尾实验”及成立的“新达尔文主义学会”,都是为他所发表的“种质连续学说”服务的。

现在,不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客观地分析一下,看看魏斯曼当年发表的“种质连续学说”究竟是什么货色?

首先,按照魏斯曼的说法,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会有“种质”和“体质”两种物质,其中的“种质”存在于细胞核内,专司生物性状的表达。它是逐代相传的,不受任何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任何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能遗传的,他所做的“老鼠断尾实验”就是最最有力的证据。

根据魏斯曼的逻辑,所有的生物,无论经过多少代,其性状是始终不变的。

试问,如果所有的生物都向像魏斯曼所说那样,那么,整个生物界还有进化的可能吗?再说,如果生物的性状是代代相传的,那么,最初一代的性状又是从那儿来的呢?

由此不难看出,魏斯曼当年所提出的“种质连续学说”,实质上是《神创论》的翻版。要不是他的后继者们提出了“基因突变”学说为它解围的话,说不定魏斯曼的“种质连续学说”至今还在《神创论》的死胡同中转悠着呢!

但是,“基因突变”学说虽然为“种质连续学说” 解了围,却也没有支持细胞中存在“种质”和“体质”的观点。相反的,“基因突变”学说认为,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后天获得性是可以遗传的。

在铁的证据面前,新达尔文主义者不得不放弃原先的“任何形式的后天获得性不能遗传”的说法,而改口为“凡是由遗传物质变化所引起后天获得性,是可以遗传的”。

从此以后,魏斯曼发表的“种质连续学说”,再也没有人提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