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因果规律浅谈

标签:
转载 |
分类: 闻法得度 |
因果规律浅谈
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佛陀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罢了。印光法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况我们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弄清因果问题,是学佛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因果规律和它的重要性
二、因果贯通三世
例如,唐代悟达国师,四川人,年轻时出家。后来,外国人进贡一把沉香木椅,皇帝都不敢用,供养给悟达国师。他便骄傲自满,放松修持,马上就遭到恶报,生了一个人面疮,很痛苦。于是,他去彭县找一个高僧。僧人说:他几百年前在汉朝曾种下一个恶因,现在才受报。原来,他是西汉时代的一个大官,叫袁盎。他的一个同事叫晁错。当时皇帝要削减诸侯的力量,晁错建议,削减诸侯兵权,致使诸侯联合起来围攻中央政府,皇帝吓慌了。袁盎乘机进言,就说不是皇帝的意思,而是晁错的主意,把晁错杀了。晁的冤魂一直想报复。可是,袁死后下一世出家,十世都是高僧,晁无机会报复,直到袁当了国师,坐在沉香木椅而骄傲时,他的修行一退转,护法神便离开了。这样,晁错才找到了报复机会。这时,悟达国师找到了彭县这位高僧,把他的冤业解了才得救。这说明,几百年前种的因,缘法(条件)成熟了,必然受报。
为什么恶人会有善报?这是由于他过去生中培植的善根深厚,前世所修的福报还没享完,今生造恶的恶报还没有成熟。现在善因又先成熟,因此先享福报;如果他今生不作恶事,福报就更好。至于他今生所种的因果,也不会自行消失,因缘成熟时,必受应得的果报。如像富贵人家的子弟,吃喝嫖赌,任意挥霍,没有受饥寒,这是因为家底很厚的原故。不过照这样乱花下去,纵有百万家产,终有一天会倾家荡产的。
为什么善人会受恶报?这是由于他过去生活中培植的恶根深厚,前世“不善之因”的果报没有尽,而今生所修的善心、善行,还没有成熟。现在恶因又先成熟,所以先受恶报。如果今生不行善,恶报会更严重;另一方面,他今生所种的善因,也没有白种,将来必受相应的福报。
三、因果可以转变
“因”要形成“果”,中间须要有“缘”(条件)来会合促发。已造的“因”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在“缘”。譬如说我们种瓜种豆,瓜与豆的种子是因,不能把瓜子变成豆,也不能把豆子变成瓜;“因”是定数。我们今天想要瓜还是想要豆,就要在“缘”上加以决定。我们想要豆,把豆的种子种下去,瓜的种子收藏起来,瓜就不会结果。结果需要缘,“缘”包括土壤、肥料、阳光、空气、水分等等,这些缘都具足,它一定会长得很好。若不想要它结果,只要把缘断了,譬如把瓜子放在茶杯里,一百年也不会长成瓜。一般人多因为看不见今生的现报,就否定因果报应的存在。过去虽然造作恶因,这一生中不造恶业,断恶修善,恶的缘就没有了。过去生中总有善因,一个人哪有一生做恶没有善的?找不到!凡夫一生都行善,没有一点恶,这种人也找不到。所以生生世世我们所造的业都是善恶混杂,恶多少是有的,或者是恶做得多,善做得少。恶做的多不怕,只要今生不再做恶,恶缘断了,虽是少善,少善也会开花结果。与其消极看相算命,不如自己积极改命.
明代袁了凡,由一位叫孔先生的给他算命,算的很准,他哪一年考上秀才、举人,哪一年当上知县,哪一年该死,等等。后来遇上佛家云谷禅师,给他讲了命运的真相,告之:改变命运,全由心念,必须多做善事.袁了凡方才懂得命运既是有一定的,又是能够改造的。便从此立志造命,员离诸恶,广造众善,每天记‘功过格’,以严格检查言行心念;并有诵持经咒,以求感通。从此孔先生算他的完全不灵了。算他能当知县,结果调到中央机构工作;算他能活50多岁,结果活到70多岁;算他没有儿子。结果有两个儿子。他把这些事总结后,写成《了凡四训》(现名《命运的选择》。佛教界高度评价此书,说明了命运是可以转变的。
四.转变在于心地
什么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转变命运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自己的心念,因为“一切唯心造。”心能造业,也能转业,即“转变由心”之理。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所以,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命自己立。也说明这个道理。 。《心法念处经》说,“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种种诸心行,能生种种诸果报。”古德偈语说:“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儒家也认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和“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教人“自求多福。”这些都说明,善业恶业,唯心所造;福报祸报,惟人自召。归根到底,说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一首《心地与命运之歌》,说明命运与心地密切相关,命运由心造,命运也由心转。
心好命又好 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 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险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 天地自相保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对于此诗,深为赞赏,尝书写赠人,并说:“此诗于心命二义,发挥周到。果能依之行,则命自我作,福自我求,造化之权不归于天地鬼神矣。”当代高僧星云大师,也高度评价此诗,劝人依此修心,忏悔罪障,不造恶业,广种善缘,培植福德,那么我们的命运必定是光明平坦的。
此诗前八句,把心地与命运的关系,概括为四种不同的情况。后八句,揭示“命由心造”、“境随心转”和“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道理,最后指出对待这个问题的两种态度,两种结果。 下面分别就心地与命运的四种不同情况,加以说明
<一>.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这类人,过去生中,善根福德都比较深厚,今生善缘成熟,享受大富大贵。但是,他们深信因果,崇尚道德,廉洁奉公,摒拒骄奢淫逸的腐败生活,同时乐善好施,救济贫穷,广种善因。不仅一生富贵到老,而且子孙昌达,家族兴盛,甚至经历几百年都不衰败。这种事例历史所载很多,如孔子之孔氏家族,如范仲淹是范氏家族
<二>、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这类人,过去生中种植善根福德,今生享受富贵荣华。当其享富贵时,便贪恋五欲,纵情享受,穷奢极欲;同时倚仗权势,损人利己,造种种恶业。所以富贵愈大,恶业愈重。一旦福报耗尽,恶业现前,不仅身败名裂,甚至秧及子孙。老子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说明祸与福本来是互为倚伏,也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转变的关键在于一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命运虽然很好,如果心地太坏,那么美满的福报,终将变为悲惨的遭遇。古往今来,这类事例很多。下面引述一例为证:
《历史感应统纪》载,唐代李林甫,官至宰相。当李林甫未显达时,有相士说有三十年太平宰相的洪福。后来不久事败,去责怪相士所说不验。相士笑谓:“相公确有三十年太平宰相的福报,应该责怪自己不知珍惜,坼太甚罢了!公任宰相时,广搜珍宝,纵情声色,一羹千命(常喜吃鸭舌汤),盘菜百金(烧鹅掌将铁皮烧红,放活鹅在上面,让他扑跳惨叫,血液均集中在脚掌上,再砍下来鹅掌作菜肴)。穷极奢侈之能事。相府家人的享用,也胜过富贵人家。早已超过三十年宰相应享之福,后代还须为娼奴偿报。反而责怪我所说不验,又此道理吗?譬如有人将一个月的生活费在一天内挥霍光,剩下的二十九天要受饥寒此乃理所当然,怎么能怨天尤人!”李林甫听后默然无话,汗流不止。
<三>、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这类人,过去生中造作恶业,今生恶业先成熟,遭受种种恶报。但是,有的人相信三世因果,能够不怨天,不尤人,安分守贫;有的更能忏悔宿业,随缘行善。一旦恶业消除,善缘成熟,否去泰来,必然使贫穷困苦的厄运,转化为美好幸福的佳境。这种故事社会上流传也很多.
<四>、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这类人,过去生中多造恶业,未种善因。今生大多愚痴,不信因果;遭遇不好,环境困厄。但是又不知道反思忏悔,总是愿人穷,恨人富,总想采取损人利己、违法犯罪的活动,来谋取财富,来实现自己的美梦,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往往遭受横祸,或者终身贫困,或者短命身亡。这种事例随处可见。社会上的犯罪分子中,有部分人因为环境贫困,自己好吃懒做,不安分守法,不勤奋谋生,而是采取偷盗、赌博、抢劫等损害别人身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手段,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其结果难逃“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这一因果规律。
五.应该怎样对待因果
目前,社会上一般人都相信命运,有的人时常都在算命、看相求签问卜,把自己的前程、未来的命运,都寄托在这上面,却不反躬自责,修省心地;有的人到处跑寺庙,挂红放炮,烧香拜佛,乞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官升三级,腰缠百万,却不想一想自己究竟种的什么业因?是否能够获得这种果报呢?这种人都是舍本逐末,心外求法,不遵循佛陀的教诲,不修省内心,不从自己心田上去下种、耕耘,却向外弛求,想获得福果,获得好的命运,是绝不可能的。
3.明了因果之道,当须依佛教诲努力修行,忏悔今生或前世的罪愆,虚心改过,断一切恶,行一切善,素食戒杀,放生还债,时刻注意净化心念,真正杜绝恶缘,广植善因,这样恶业日消,善缘日增,冥冥中常蒙护持,自能转祸为福,获致吉祥。若命运美好,亦应了知,富贵荣华,转眼成空;梦幻泡影,不堪留恋,泰然处之,不为物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三归五戒,净化身心,以四摄六度,利益众生,则必能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
http://ctc.qzs.qq.com/ac/b.gif
精勤觉知的QQ空间欢迎您的光临http://user.qzone.qq.com/852661159这是网址点开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