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古桥拾萃(6)——连坂桥、上董桥、栖云桥

标签:
福建省福州市连坂桥上董桥栖云桥 |
分类: 古建寻踪 |
由林桥出林浦村,西南方向即为邻村连坂村。连坂村东、甘泉山麓有一单孔平梁桥,名曰“连坂桥”。
http://s6/mw690/002FFOzqgy6LJykjzoxa5&690
2007年初次寻访连坂桥时,是从连坂村中穿过一大片菜园到达桥之西首的。虽然略显荒凉,但毕竟放眼望去一片绿色,通往桥首的一长段石板小路(当地人叫它蜈蚣路)走起来也颇有一些情致。
http://s3/mw690/002FFOzqgy6LJyk26BQf2&690
http://s9/mw690/002FFOzqgy6LJyjY3Ww08&690
http://s11/mw690/002FFOzqgy6LJyk64au2a&690
http://s1/mw690/002FFOzqgy6LJykaZCob0&690
http://s8/mw690/002FFOzqgy6LJyklZMrc7&690
2013年底重访此地时,原路竟然无法走通。问了好几个人,绕了一大圈路,终于来到连坂桥前,这才知道一半的菜地上已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另一半的菜地变成了一个临时搭建的物流仓库,甘泉山麓的土路上也凌空架起了高速公路路桥。受到三方面的包围和地基抬升的影响,连坂桥已经陷入一个大圆坑之中,一场暴雨就可能让它遭遇没顶之灾。那条狭长的石板小路也早已不见了踪影,要想来到它的跟前,就得先进入物流仓库的门岗,再绕到最外围库房的背后,最后还得小心翼翼地走过一片长满荒草的乱土堆才能走到坑边。
http://s8/mw690/002FFOzqgy6NqdwA3gr47&690
http://s6/mw690/002FFOzqgy6NqdwFjRH65&690
http://s6/mw690/002FFOzqgy6NqdwLgfHf5&690
http://s7/mw690/002FFOzqgy6NqdzQv8q76&690
好在桥体的原样并未发生改变:长约15米,宽约1.5米,两个高约2.5米的方形的桥堍之间纵向架设两条长约7米的石梁,桥堍外侧各设踏道8级,只是,桥两旁已经杂草众生,踏道两侧原有的石板小路也已消失。
http://s11/mw690/002FFOzqgy6Nqdx3sOS1a&690
http://s4/mw690/002FFOzqgy6NqdwRuqDa3&690
连坂桥形制极为简单,其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其中的一条石梁上镌刻有铭文:当境连满与妻林十六娘为所生父母造桥一所,愿家国平安,同沾利禄。上元辛亥八月三日造。(另一条石梁上也有铭文,但已无法辨识。铭文旁还有一个棋盘状的图案,不知是何用意。)
http://s9/mw690/002FFOzqgy6NqdAdcLue8&690
http://s15/mw690/002FFOzqgy6NqdzYAh05e&690
http://s9/mw690/002FFOzqgy6NqdzUbdC48&690
http://s14/mw690/002FFOzqgy6NqdA29el2d&690
很早以前就在一些文献资料中读到:连坂桥建于上元辛亥,即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是福州市区现存最早的石桥。当时未加细查,信以为真,便一直认为这是一座唐桥。前两年,博友“原野众林”说及唐桥时,某人还将它与闽侯县数座被认为是唐桥的桥名报给他,结果弄了个大笑话。此后,经“原野众林”介绍,读了一篇闽侯县博物馆馆长曾江所发的博文《闽中石梁桥“上元”、“中元”铭文浅析》(全文附后),这才知道自己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尽信书不如无书”,老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http://s10/mw690/002FFOzqgy6NqdwX7Sxd9&690
曾先生的那篇博文以翔实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论证了连坂桥及闽侯县的四座被认为是唐桥的古桥,其石梁桥上的“上元”、“中元”铭文,极有可能只是古代术数历法中的一种纪年方式,而非唐代年号,由此得出结论:这些镌刻“上元”、“中元”铭文的石梁桥并非唐代石梁桥,福建省迄今尚未发现有明确唐代年号铭文的石梁桥。福建唐代是否建有石梁桥,它的建筑形制及风格怎样?有待进一步考古发现才能解答。
对于曾先生论证过程的用心和严谨,某人极为佩服,但同时不得不指出,文中也存在着两处较大的硬伤。其一是将连坂桥及闽侯县的四座古桥石梁上的“上元”、“中元”铭文,定义为古代术数历法中的一种纪年方式,而非唐代年号。这一观点确实让某人有拨云见日之感受,但如果仅凭此论就断定以上五座古桥是宋桥并非唐桥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从理论上讲,以
“上元”、“中元”、“下元”作为一种辅助的纪年方式,并非宋代所独有,五代时期及更早的唐代也有可能使用,所以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排除以上五座古桥为五代或唐桥之桥。除非像曾先生在文中所列举的大湖上溪桥铭文(“中元甲子治平三年丙午岁二月劝缘造上下二村共四所同记”)那样,既有术数历法的纪年方式,又有确切年号的,才可放心地将其断定为宋桥。
其二,曾先生文中所引用的宋《三山志》部分文字(见于《三山志·卷第四·地理类四内外城壕·桥梁附》),在“相传:无诸时,四面皆江水,此如屋奥,舟楫所赴。北会山原,东达行路。其时已有桥,惟木性喜腐,更革莫得详。闽王时,始以“澳”名桥。皇朝开宝中,钱昱修。景德元年,谢郎中泌,谋易以石。州民陈祐等奔走营集。”这段话前,其实还有“至去思桥为罗城大壕。【即澳桥也。南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崇抄作“至河口通潮”。)北流至澳桥浦,遂通东湖,直如沟渎,号直渎浦”等句。再联系下文,可知这一整段话只是作为一处注释,记载了澳桥(原名去思桥)名称的来历,以及在宋代时改木桥为石桥这么一个事实。加上其后另外引用的一段关于合沙桥在宋代时改木桥为石桥的记载,曾先生其实只是引用了《三山志》中两座木桥在宋代时被改为石桥的证例,但却得出了“以上记载说明,汉无诸时福建曾建有木桥,但由于木构桥梁受风雨侵蚀容易腐朽,故在宋代改为石桥”的结论,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暇疵。事实上,《桥梁附》只是列举了架设于当时的福州城内外城壕之上的数十座桥梁,其中除明确注明为宋代新建或改建的桥梁以及明确注明为木桥的桥梁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桥梁或未注明年代和材质,或只注明材质为石桥未注明年代,这部分桥梁中,无法排除间杂有前代石桥的可能性,也就不能从中得出宋代福州地区之前没有石桥的结论。更何况除内外城壕的桥梁之外,当时的福州地区还有为数更多的桥梁未被记载,这些桥梁中是否间杂有前代石桥,谁也不敢妄下结论。
http://s10/mw690/002FFOzqgy6NqdA5kg1a9&690
事实上,某人一直认为,福建地区的宋代石桥,特别是多跨石梁桥,其建桥技术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登峰造极之地步,绝非一蹴而就、横空出世的,肯定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和完备的过程。以此推测,福州地区在宋代之前出现石桥也并非没有可能。只是受年代久远、福建最早的史志只到南宋淳熙九年、桥梁为易毁之建筑、南宋以前的桥梁没有规范的纪年铭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今人再也无法找到宋代以前的石桥而已。不过,话说回头,就是找到镌刻有确切的唐代纪年的石梁,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至多只能说明石梁属于唐代之物,却无法证明其他诸如桥堍等部位仍属唐代原物。毕竟,作为一种特殊的实用建筑,桥被后代重修和重建的机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古建,而在重修和重建时充分利用旧构也是其一大特色,这就使得现存绝大部分石桥均集多个年代的建筑构件及工艺特征于一身,极难看出其原始面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找到一座原汁原味的唐桥,估计要比登天还难。
http://s14/mw690/002FFOzqgy6NqdA8xPf4d&690
--------------------------------------------------------------------------------------------------
当然,指出曾先生文中的一些疏漏之处,并非否定此文的价值。相反的,某人是打心眼里感谢曾先生的这篇文章,它不但纠正了某人多年来所受到的误导,而且还让某人认认真真地重新梳理了一遍此前所看过的那些古桥,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了众多新旧文献资料上的错误,也注意到了一些原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http://s3/mw690/002FFOzqzy6ODavhBXIf2&690
譬如下面这座上董桥,寻访时并未太过留意,现在看来,此桥正好位于连坂桥的附近,桥上的铭文也完全印证了“上元”、“中元”为术数历法纪年方式而非年号的观点。故特列于此,先给曾先生的文章来个锦上添花。
http://s16/mw690/002FFOzqzy6ODanXnBR9f&690
上董桥,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樟岚村上董自然村南头,连坂桥东北方向约1500米处。单孔石构,桥面原纵列两条石梁,长约5米,宽约2米,无桥栏。上世纪70年代桥面加宽为三条石梁,引桥部分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http://s7/mw690/002FFOzqzy6ODaocnVse6&690
原构中的一条石梁因居中处断裂,被替换下来并放置于桥面东侧,朝上一面凿有两个长、宽相等的开光。
http://s6/mw690/002FFOzqzy6ODapCe3P05&690
居右的开光内刻有铭文:住永安沙門合澹与■■黃■■,■■■■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同沾利祿,重造茲橋。
http://s2/mw690/002FFOzqzy6ODaoHpex91&690
http://s14/mw690/002FFOzqzy6ODaoWlNX9d&690
居左的开光内刻有铭文:治平三年中元甲子丙午歲十一月日題。
http://s14/mw690/002FFOzqzy6ODavmHxP9d&690
由以上铭文可知,现存上董桥最早重建于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以公元960年开国计算,治平三年确属北宋中元。至于铭文中的“四恩三有”,在福州地区的宋代古桥之上频繁出现,这与当时的佛教信仰和民众将修桥当作一种功德有密切的关系。按照佛教的说法,“四恩”是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三有”是指欲有、色有、无色有。
http://s10/mw690/002FFOzqzy6ODap7Mil09&690
------------------------------------------------------
曾江先生在他的博文《闽中石梁桥“上元”、“中元”铭文浅析》中,除连坂桥外,还提到了了闽侯县的四座曾被认定为唐桥的单孔石梁桥:宏屿桥、栖云桥、龙泉桥、上溪桥。这四座古桥除上溪桥未曾去过外,其他三座早年均曾去过,但如今只有栖云桥还存有照片。
http://s1/mw690/002FFOzqgy6NMMvQMmI10&690
http://s10/mw690/002FFOzqgy6NMMyPTux49&690
此桥位于闽侯县南屿镇窗厦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栖云岭东麓,全长约6米,单孔,净跨3.5米,桥面用两块宽约0.5米,厚约0.4米的石板平铺。桥堍为方形,条石垒砌。桥两端均有条石铺设的小路。其中一条石梁上镌刻有“上元甲子壬戌岁五月,栖云院僧■殊造”铭文。早年的文献资料据此推断其始建于唐上元甲戌年(公元674年),而根据曾江先生的推论,其或为北宋乾兴元年上元甲子壬戌(公元1022年),或是南宋嘉泰二年上元甲子壬戌(公元1202年)。当然,在假设此桥为唐桥的情况下,还有可能是唐高宗龙朔二年上元壬戌年(公元662年)或唐武宗会昌二年上元壬戌年(公元842年)所建。
http://s13/mw690/002FFOzqgy6NMMz1eGw2c&690
撇开断代问题不谈,单说这看似简陋的栖云桥,其实在古代还曾发挥过极大的作用。栖云桥上通永福(今永泰县)及闽侯县南屿镇的部分村落,下接南屿镇的接武桥及晓岐渡口,是旧时永福县与南屿诸村前往福州城及举子进京考试的必经之路。时过境迁,如今的栖云桥早已湮没于荒径杂草之中,桥下的水塘也被围成了一个养鸭场,古桥日日与鸭声相伴,倒也不觉寂寞。
http://s12/mw690/002FFOzqgy6NMMyk1flbb&690
--------------------------------------------------------------------------------------------------
附:
闽中石梁桥“上元”、“中元”铭文浅析
(博文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65585a0100l6m6.html)
http://s16/mw690/002FFOzqgy6NMNDVUB1d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