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3)——午桥(附:严复故居等)

标签:
福州午桥严复陈文龙叶大庄 |
分类: 古建寻踪 |
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中有一条南北流向、直通乌龙江的河道,名为“阳岐江(河)”。阳岐江把阳岐村分为上岐、下岐两个自然村,为方便交通,河道中段架设有一座4墩5孔的石构平梁桥,名为“午桥”,俗称“五门桥”。
http://s7/mw690/002FFOzqgy6OibJ8B8236&690
http://s1/mw690/002FFOzqgy6OtW2WuK4f0&690
有资料称:午桥始建于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是旧南驿道上重要通道。全长34米,面宽3.25米。桥面两旁设栏杆,栏柱有“黄州八娘”等楷书题刻。民国《福建通志》记载:阳岐午桥“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今字已磨损。
还有资料称:午桥桥面两侧施低栏短柱,石上原有刻字,大都不可辨认,仅“尼戒圆募钱造”尚可见。现存桥栏为后人增补,其余部分均为原建。
http://s4/mw690/002FFOzqgy6OibIR0sz23&690
这些资料同样存在错误、不足和被人误读之处,某人也要通过实地细心察看,并结合可靠的文献资料,才能尽量还原它的真实历史面貌。
首先是午桥的始建年代。由于历代旧志中均无午桥的记载(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故绝大多数资料均引用了清代阳岐村人叶大庄(同治十二年举人、光绪二十三年邳州知州)的一首诗:午桥人唤五门桥,元祐题名字未消。想得落成酾酒日,富韩司马正当朝。从诗文内容来看,叶大庄曾经在桥上见过镌刻有“元祐”纪年的铭文,但诗中只有年号,没有具体的年份,说明这并不是午桥始建于元祐四年之说的真正出处。于是,某人又查阅了一些不大被人注意的文献资料,终于在现代版的《福州市地名志》找到一小段关于午桥的介绍:……清代叶大庄《写经斋文集》载:“午桥又称五门桥,元祐四年建。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往年,余游京师,村人募工去之,以惑于俗惜字之说也。”……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这段话才最有可能是午桥始建于元祐四年之说的真正出处,而且也是比较可信的。
http://s11/mw690/002FFOzqgy6OibN9mZ40a&690
其次是何人造桥的问题。有资料说午桥栏柱上仅“尼戒圆募钱造” 刻字尚可见,于是大家纷纷认定这桥就是戒圆所造,而且还有滋有味地编排出戒圆如何造桥的故事。但现实的情况是,某人曾遍查午桥的桥栏望柱,虽然发现两个望柱柱身上有模糊不清的铭文,但这两处铭文均非“尼戒圆募钱造”。
第一处铭文在桥栏东南侧,右行勉强可见“黄卅八娘設■一”,左行已完全无法辨识。从铭文字体和内容来看,年代比较久远,但由于没有纪年,意义不大。既然已有资料误称此处铭文为“黄州八娘”,那么还是有必要予以纠正,顺带提供一个常识——古代之人为表示家中人丁兴旺,通常在其子女的排行前加整十的数字,如“萧十一郎”、“陈二十一娘”、“黄卅八娘”等,皆为此理。
http://s5/mw690/002FFOzqgy6OtW33NlO24&690
第二处铭文在桥栏西南侧,字迹小而浅,比第一处更加模糊,但年代应该不算久远。如果有人对以上两处稍加清理,并用红漆描画一遍,应该可以把全部的文字都给显现出来的,这或许对于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午桥的历史沿革会有一些帮助。
http://s15/mw690/002FFOzqgy6OibNdrie9e&690
有关资料称:“现存桥栏为后人增补。”这种说法极易让人产生误解。桥栏肯定经过修葺,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北侧正中栏板上所题的“午桥古迹”就是最好的证明。但问题在于,桥栏的绝大多数望柱应当还是原构,而且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后代重修时,只不过是进行了加固,更换了极小部分的栏板而已,其原始面貌并未发生重大的改变。
http://s2/mw690/002FFOzqgy6OibIWiqJd1&690
http://s12/mw690/002FFOzqgy6OtW8ZJRF4b&690
对比始建于宋政和三年的福清龙江桥,可以发现两桥中的长、短两种望柱形制基本相同,就连长形望柱折断后被改造成短形望柱的做法也是如出一辙。而且这两种形制稚拙的望柱在福州地区明代以后的石桥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多少印证了一点:午桥的始建年代确实比较久远,而且应该是没有被重造过。
http://s5/mw690/002FFOzqgy6OibWx1D634&690
http://s8/mw690/002FFOzqgy6OibWrQOje7&690
另外,叶大庄所提到的午桥“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可能说的是桥栏栏板上的大字,而非望柱上的铭文。蔡君谟就是北宋大文豪、大书法家,修建泉州洛阳桥的蔡襄。叶大庄只说午桥上的字笔势像蔡襄,结果有人将其说成是蔡襄写的,这也是“关公战秦琼”之类的笑话。根据叶大庄所言,这些字后来被村民雇人凿去,现在桥栏栏板上所能看到的大字或许是残余的一小部分吧。
桥栏东南侧栏板内侧的“桂馥兰香”。
http://s1/mw690/002FFOzqgy6OibJ1g3u00&690
同一块栏板外侧还有“龙蟠虎踞”四个大字,这四字是全桥中写得最好的,但极少有人注意到。
http://s4/mw690/002FFOzqgy6OtW2Rsqf43&690
--------------------------------------------------------------------------------------------------
现存的午桥已经相当残旧,加上村中卫生环境极为恶劣,许多村民将垃圾从桥上直接倒入河中,以致于河道被严重污染和堵塞,简直是惨不忍睹、令人作呕。但它又确实如有些资料所称,是为旧南驿道上的重要节点。只不过关于旧南驿道的介绍较少,而且大都语焉未详,以致于大多数人对于它在古代福州交通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以下简图及文字内容是根据旧志上的一些资料整理而得的,讹误之处在所难免,仅供有兴趣者参考。
http://s16/mw690/002FFOzqgy6OtTn8SZ12f&690
从卫星图上看,发源于闽西北的闽江水在流经福州城区时,自南台岛(今属仓山区)西首的淮安村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北流者称北港,也称白龙江或台江。南流者称南港,也称乌龙江。乌龙江自西向东又分为若干段,分别是:岜江、洪塘江、金锁江、阳岐江、螺江和峡江等。在宋代以前,这些江段上没有任何一座桥梁,从福州主城区(今鼓楼区、台江区)前往今闽侯县的南港地区或更远的福清县、莆田市、闽南地区、广东省等地,只能靠渡船逾越南北两条支流的江面。首先是从台江区的苍霞街、中亭街一带的渡口乘坐渡船,分别到达南台岛的上渡和下渡,再经白鹭岭一带,到达阳岐村,然后从午桥所在位置附近过阳岐河,到达乌龙江畔的阳岐渡,由此横渡乌龙江,到达对岸今闽侯县境内的方山渡(在今南通镇新岐村附近,方山即今五虎山),然后再由方山渡翻越方山垭口或沿萧家道(与今省道203线大致相同),到达大田驿(在今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村),最后沿着与今国道324线大致相同的路线前往福清县、莆田市、闽南地区、广东省等地。
宋宣和六年,以侯渡时间太长及沿途翻山越岭行走不便,废阳岐渡至方山渡驿道,改由峡江北渡过乌龙江至峡江南渡(即今乌龙江大桥所在之处),并从峡江南渡修建新驿道至枕峰,由此接入大田驿铺旧驿道。同时还新辟了一条从城区向东至鼓山附近渡白龙江(可能是经由下洋渡至邵岐渡,即今魁浦大桥所在之处),再连接至峡江北渡的新驿道。阳岐渡自此沦为私渡,来往人数骤减。
元至正二十五年、明万历四十年,为避峡兜渡江之险,南主驿道曾两度又改由阳岐渡渡江,但维系的时间都比较短,阳岐渡最终还是难挽式微之势。1971年10月,乌龙江大桥建成通车,峡江渡、阳岐渡彻底结束渡运历名使命。如今,峡江北渡遗迹尚存,阳岐渡则已消失无踪。
--------------------------------------------------------------------------------------------------
http://s6/mw690/002FFOzqgy6OibJdQYB05&690
阳岐村是近代思想家严复的老家,村中的严复故居和村外的严复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福州·严复墓·严复故居》)。至于三坊七巷之郎官巷中所称的“严复故居”,只不过是严复晚年回到福州时居住的地方。某人也是近两年才得知,郎官巷“严复故居”其实本系“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的故居,林旭就义后,其家人为了避祸,匆匆搬离此处,空置多年,直到民国期间才由当时的福建督军刘厚基廉价购得,赠与严复。某人一直疑惑不解,既然有关部门能在杨桥路的林觉民故居另挂冰心故居的牌子,为什么就不能在郎官巷的“严复故居”另挂林旭故居的牌子呢?
http://s12/mw690/002FFOzqgy6OibWicRl4b&690
http://s14/mw690/002FFOzqgy6OibWdaRn6d&690
http://s13/mw690/002FFOzqgy6OibW84Wgac&690
阳岐村西崎角山下还有最早供奉南宋末年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抗元名臣陈文龙的“水部尚书祖庙”。此庙后经多次重修。民国9年,严复回乡养病,带头捐资重修“尚书祖庙”,并亲自题额。
http://s12/mw690/002FFOzqgy6OibNvJLt6b&690
http://s14/mw690/002FFOzqgy6OibNqUVv2d&690
陈文龙,原名子龙,南宋末年福州兴化(今福建莆田市)人。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戊辰科进士,龙飞射策第一,宋度宗赐名文龙。宋朝端宗景英年间出任福建、广东宣抚使兼兴化县指挥官。咸淳七年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咸淳八年升监察御史。曾上书弹劾贾似道,遭贬抚州。贾似道怒犹未尽,又指使右正言李可弹劾文龙,文龙愤而辞官。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兵南下攻克福州,宋端宗逃奔广州,命文龙任闽广宣抚使兼知兴化军,文龙倾家产募兵力守兴化。其母黄氏及幼子陈璥被扣为人质。降将王刚中遣使到兴化招降,文龙怒斩来使。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十二月,饬令部将林华、陈渊至福州侦察敌情,林华等暗中与降将王世强勾结,反引元兵万人至城下,城陷被俘。福州元将董文炳令左右招降之,文龙以手指腹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文龙之母被执于福州尼姑庵,闻讯,亦绝食亡。宋端宗谥忠肃。明代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又以能保佑航运、渔民,加封“水部尚书、镇海王”,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http://s13/mw690/002FFOzqgy6OtW38mIcfc&690
陈文龙被俘押送至福州的途中,曾赋《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一首,亦可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相媲美。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http://s3/mw690/002FFOzqgy6OibNlBcK32&690
玉屏山庄位于午桥东约200米的下岐自然村,又名“写经斋”,其原主人就是介绍午桥时数次提到的叶大庄。山庄四周是灰砖垒成的高墙,墙内是连片构筑的高宅大院,除住宅及藏书楼外,还有私塾、后花园等,为当时福州著名的园林之一。
http://s7/mw690/002FFOzqgy6OibTQeUec6&690
http://s6/mw690/002FFOzqgy6OibNFkqNb5&690
叶大庄,字临恭,号损轩,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生,同治十年(公元1873年)中举,援例授内阁中书,改靖江(今江苏靖江县)知县。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入张之洞幕府,办理洋务和军务。当时江南防务松弛,日军欲行偷袭。叶大庄果断撤除大蕺山灯塔,迫使日军向英国保证“不侵犯长江”,江南始获安全。光绪十年,因丁父忧给假在乡,适逢中法马江海战,协力办团练,战后论功补用同知。光绪二十三年,叶大庄出任邳州(今江苏邳县)知州。邳州常有水灾,叶大庄积极筹资运麦,及时赈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89年),叶大庄亲自解运赈济物资于猫儿窝(今邳县运河镇朝阳村大运河水中一小洲),冒雪渡河,忽狂风大作,船将倾覆,拼搏一整天,幸而脱险。晚抵猫儿窝,借驻军周防营的土屋养病两天两夜后,勉强回到邳州官邸。由于劳累过度,积疾难返,数日后溘然长逝,年仅45岁。
叶大庄逝后,叶氏家族开始家道中落,其后人将房屋、花园等渐次卖给一些经商人家,玉屏山庄也随之数易其主。如今的玉屏山庄除西南侧为游氏所购的一大部分故居保存较为完整外,其余部分破损较为严重,另有一部分已被改建。
http://s3/mw690/002FFOzqgy6OibW3NE622&690
http://s13/mw690/002FFOzqgy6OibTGqnO6c&690
http://s9/mw690/002FFOzqgy6OtTJjDBK58&690
http://s14/mw690/002FFOzqgy6OibTvFeJcd&690
http://s16/mw690/002FFOzqgy6OibNAr95af&690
http://s9/mw690/002FFOzqgy6OibWlOf68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