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学真意——持环得枢原创张树新

标签:
文化 |
分类: 意拳功法 |

“持环得枢”理论,是意拳(大成拳)功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芗斋先生在拳学总纲中提出:“形松意紧,发挥潜能,持环得枢,机变无形。”
“持环得枢”,就是指通过把握外部的“环”,而得到内部的根本——“枢”,但也可反过来解释为,通过“枢”来控制及使用“环”。“持环得枢”中所指的“环”,可比喻为事物的外部、外形、外缘。而“枢”则可以比喻为事物的内部、内涵、中轴及根本。“枢”和“环”的关系,若用人体来对照,那么首先,人体的意识应为“枢”,意识之外所能及处都是“环”。其次,人体的骨髓可为“枢”,骨髓以外皆为“环”,包括骨髓之外的所有筋骨皮肉。“枢”和“环”的关系若局部来谈的话,那么,人体的根节可为“枢”,而梢节应均为“环”。人体以脚为根节,身为中节,手为梢节。则脚就是“枢”,而身、手皆可为“环”。出拳击发力时,上身手为梢节,肩、肘为中节,脊骨为根节。上身就应以脊骨为“枢”,以肩、肘、手为“环”。抬腿踢发力时,脚为梢节,膝、跨为中节,腰腹为根节,那么发力时,腰腹应为“枢”,而脚、膝、胯则皆为“环”。人体周身,处处均存在着“枢”和“环”关系。单以手而论,若用手指去点击对方,直接硬戳则会把手指戳折。但若掌握了“持环得枢”的原理,就不会发生意外。首先,手指发力意念要放长,让其力从指端穿出,其意状若从水管中往外滋水。此时,每一指的关节都应是扣合的,内意圆实,以指骨骨髓为“枢”,以骨外筋肉为“环”,由内到外,螺旋争拧,如同子弹穿物,或若电钻钻木,是一个内意旋转的击发力。这样自可达到意拳(大成拳)所常谈的那种“爪欲透骨”的功效。在发力时,若欲使“环”动荡起来,则应先使“枢”动荡起来。“枢”动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是“枢”做直线来复的撞击运动,即来复的摆动,这是“枢”的最基础运动方式,但该运动容易出尖儿;二是“枢”做圆弧转动的螺旋运动,既是离心之动也是争拧运动。总之,“枢”和“环”的关系,简单讲,就如同是在一根竹竿中放一个铁环,若竹竿不动荡起来,铁环就会从竹竿上掉下来一般,只有“枢”抖起来了,“环”才能在“枢”上留得住。“环”的力量是由“枢”的力量来决定的。一、“枢”的摆动“枢”做前后或左右或上下的单向往返的来复运动,形成前后力或左右力、上下力,从而带动起“环”在“枢”上随之而动,产生打击力,形成最基础的发力形式。但是,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真正的意拳(大成拳)发力,是没有直发力的,每一个力的发放都应是浑圆的,如同炸弹爆炸一样。因身体是多角度、多支点的,所以,“环”随“枢”而动的抖荡也是全方位的。具体讲,应是以脚为力源,以头与脚相争的上下之力为“枢”,带动起周身所有的“环”抖荡。“持环得枢”,使周身处处都是“环”中之“环”,即大“环”中套小“环”,小“环”上还有“环”。发力时如大树之抖动,一枝动百枝摇。此种“枢”和“环”的动荡形式,可用来解释意拳(大成拳)的滑车力或弹簧力,总之它代表的是鼓荡发力的打击形式。二、“枢”的螺旋运动“枢”做螺旋状的转动,形成旋转力,带动起“环”围绕着“枢”做旋转运动,产生螺旋力,这种运动形式,可用来解释意拳(大成拳)的螺旋发力。简单的讲:1、将发力形成的前后力转换为左右力,再由左右力变为前后力,如此周而复始所产生的螺旋,为横螺旋力。2、将前后力变为上下力,或将左右力转换为上下力,如此而形成的周而复始的螺旋为竖螺旋力。3、将前后、左右、上下力之转换,综合起来所形成的多面螺旋,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础的浑圆螺旋力,浑圆螺旋力是全方位的,是发力的高级形式。浑圆螺旋力主要是以内意为“枢”做螺旋鼓荡,其“枢”是不定向的,是游移于形体之内的。当外力击中自己身体的一瞬间,这种游移的潜意识本能地反应到遭受打击的点或面上,与来力发生作用,或弹发,或化解,一切皆自然而然的在瞬间中完成。具体讲,螺旋力的出拳打击形式,也同基础发力一样,是要以脚为力源,以头与脚相争的上下之力为“枢”,只是区别在于,螺旋力要以脚为力源来做争拧运动,而不是单纯的位移运动。一般人在运用螺旋力时,习惯上只是转腰,更有不会用力者则只会转膀或转手,而不是转腿和转脚。也就是,习惯上是腰先起动,或是膀先起动,然后力才从腰、膀传导到手和脚。腿、脚因此也就只能起一个支撑的作用,腰是主动的,而脚是被动的。这样的发力,自然会只是局部力的使用,而没能充分调动起整体之力。从“持环得枢”的角度来看,意拳(大成拳)的螺旋发力,应该是先转脚,由脚的旋转把力传导到小腿、大腿、胯、腰、脊骨,最后到臂和手。其身体主干脊骨的旋转,要同手的旋转之意略有时差,这也正是“持环得枢”中,“枢”先动而“环”后动的道理。虽然如此,手的击打力与脚的转动之争力却应相合。初练时,可以不动手臂,只体会脚和小腿的争力旋转变化,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手放松下垂。把脚转会了,再抬起手来,把手的力量加进去。转脚的时候,如欲使身体往右拧转时,可进行先拧转左脚,接着再拧转右脚的训练。左脚是主动的,而右脚是配合左脚而动的。也就是说,左右脚的拧转,在时间上是有先后传导次序的。然后再进行身体往右拧转时,先拧转右脚再拧转左脚的训练,这时右脚是主动的,而左脚则是配合右脚而动的。同是身体往右转身,但由于左右两脚各自先动的次序不同,所以,争力的感受也不会相同,并且,在实际应用时,左脚、右脚由于转动的先后次序不同,作用在对方身上的打击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它们各有各的用途,根据对方的力点变化,有时就需要先转右脚,而有时则非先转左脚不可。身体往左拧转时,脚的争力转动方法与向右转身时相同。这种左右内脚的依次传导转动训练,可强化脚的争拧意识,改变脚未动而身先动的坏毛病。当两脚平行站立时的争拧转动训练掌握后,可改为站成身体重心是前三后七的“丁八步”技击间架状态下的争拧转动训练。在这种状态下,所研究的是前脚发力,还是后脚发力的问题。因而,在做螺旋试力及发力时,可以进行先转后脚再转前脚的训练,也可反过来进行先转前脚再转后脚的训练。总之,前后两脚的争拧转动之力应略有时差,要分清谁是主动的谁是被动的。先转前脚的发力,大多是回挂之力,虽会发力突然,使对方不易防犯,但却不够浑厚,容易形成局部力。先转后脚的发力,优点是,力量整,但若用于回挂勾拿,则略显迟缓。前后内脚,若用后脚蹬地发力,则前脚是准星,后脚是力源;若用前脚蹬地发力,则前脚是力源,后脚是准星。当前后内脚的传导争力训练掌握后,再在此争拧转换的基础上,可进行内脚同时争拧旋转的试力及发力训练。这样,人体脚的争力就会得到全面的训练。当内部争力掌握后,就可与外部争力相连,也就是说,身体的外部要有意念假借,如要有与水或空气的阻力感、摩擦感或粘着感的意念假借训练,也可以周围景物为参照物,如山石、房屋、树木,然后感应与此景物的勾挂、牵扯、争拧意念的变化。或设立一特定环境,意如身处于狼虫虎豹之中,假设自己能与之共争生存。其中水的阻力,抱球按球、栽树、拔树的意念活动,都属于在特定环境下的意念假借。特定环境可使我们自身与外界,在矛盾感应中形成整体,从而达到摸拳劲和长功力的目的。王芗斋先生说:“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其道理就是要我们找体内外的争力感应变化。在松静自然中达到体内外争力的矛盾统一,这是意拳(大成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特有练功法。在两脚做争力旋转的时候,意念可两脚各踩一条船,在此特定环境下,感受两条船的争拧变化之力。同时,头要有上领之意,应假想在脚做争力旋转的同时,头也应把天给拧转,螺旋力在发放时,应有“天旋地转”的感受。另外,也可意念为在两脚及两腿中夹一根粗大的圆木,拧转发力时,把这根圆木扫来扫去。意念全在脚上,而不要在腰上,也就是要转脚而不要转腰,腰的运动形式应随着脚的争拧运动做整体的圆弧摆荡,正如前人所说“腰似车轮腿似钻。”而不应仅使腰部在原地儿发生拧转。另外,还可意念为,臀下如吸、坐一球,一方面用两脚的争裹力,旋动整个身体,另一方面往下坐臀,把这个球旋转着挤进地里。然后再训练,旋转着把这个球吸拔出来。在向下坐臀和向上吸球的同时,身体要有上领下踩的争力意念,这一对矛盾争力,使身体如同是满弓弓弦的两头,上承于天,下接于地。“持环得枢”,就是要以此上下之力为“枢”,带动起周身所有的“环”抖荡。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螺旋力发放时,脚的旋转状态,不是脚的外部形状的真正旋转,而是脚与地、脚与脚、脚与全身的争裹旋转,在外观上,基本上是外不露形的内在力量的旋转,王芗斋先生说:“有形则力散,无形乃神聚”。螺旋发力,可通过螺旋试力的训练来得到,因为,试力是发力的基础,是发力的慢动形式,人体的运动是越快越不易谐调,所以开始时,就要从慢动训练入手,通过试力来摸拳劲,最后再在此基础上,加速其运动速度形成发力。螺旋试力在初步训练上,主要分为:前后竖螺旋试力,左右横螺旋试力,上下立螺旋试力和多面浑圆螺旋试力几大类。1、前后竖螺旋试力,可意念为摇辘轳,即过去农村井台上,用于绞起汲水器的辘轳,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只用手摇,而要用脚去摇,也就是用脚的前、后、上、下的螺旋、争拧、踩提运动来带动手的运动,脚是主动的,而手是从动的。2、左右横螺旋试力,可意念为磨磨,或由左向右做螺旋转动,或由右向左做螺旋转动。磨即过去农村磨面粉用的磨盘,但同样要注意,不要只用手来转磨盘,而应用脚来做横螺旋争拧运动,通过脚的运动来带动手的运动。还可意念为摇煤球,或往左摇转,或往右摇转,均要通过脚与头之争力所形成的上下之“枢”为主轴,以脚为根基把两臂及手这个“环”摇转起来。磨磨时,在间架上可两手平胸,远不过尺,近不欺身,手心朝下;摇煤球时,可手心朝上。3、上下立螺旋试力,可意念为翻缸倒水,也可意如转车轮,但均应用脚来带动手做螺旋争拧运动。以上训练内容,脚的站法可两脚平行站立,也可“丁八步”技击桩法站立。最后,把这三种单一的圆弧力综合起来,在身体内部发生矛盾争裹,并与外界发生联系,通过人体多角度、各支点、力点的争力拧裹变化来实现的全方位的多面螺旋争力的发力,为浑圆螺旋力。虽然前面谈到螺旋力在练习时,是脚先动而手后动,“枢”先动而“环”后动。但是,在真正的实战应用中,并不应拘泥于只脚先动而手后动的这种方法,螺旋发力也可是手先动的。但不论是哪先动,都必须服从于一个宗旨,即在打击到对方身体的最后一瞬间,手的打力要与脚的打力相合,形成一种整体的打击力。否则手劲先到了,而脚劲还没传导到,或脚劲到了而手劲还没到,都不能形成均整力,发挥人体的最大能量。另外,在发力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要有腹部气力的配合,形意拳称之为“丹田抖决”。丹田位于人体中枢之中,又是气聚之场所,人体中部若力量疲软,则会使力的传导遭到阻截,使均整力受到破坏,使发力夭折。“丹田抖决”可使拳术的内在力量达于人体之手足及身体各部的神经末梢,使骨节生棱,筋肉激荡,发力浑厚,冷弹脆快硬。在发力的瞬间,腹部要由松圆而变为实圆,通过加强腹压,使内气贯通,形成一种膨胀力,发力时内气是膨胀的而形体则是密实的。总起来谈,“持环得枢”有两方面的涵意。1、用于自身修练,是运用“枢”来带动“环”。是“枢”先动而“环”后动的练功法。应悉心体认“枢”和“环”的关系,是否谐调、均整、统一。以意为“枢”,要“枢”一动而周身所有的“环”都无有不动。2、用于搏击,则要通过对敌方外“环”的把握,从而达到最终控制敌“枢”的目的。也就是说,要通过控制对方的梢节而打其根节。这也就是意拳(大成拳)在搏击中惯用的打间架之法。在搏击中,身体的运动状态,也是“持环而得枢”的。首先,应使自身的身体为“枢”,使身体的运动轨迹为“环”。并通过对敌方运动轨迹的“环”的把握,从而达到控制和攻击敌方身体“枢”的目的。搏击时,出拳前的身体状态,应周身无处不是“持环得枢”的螺旋鼓荡之意。但这些都应只是外不露形的内动之动。如电锯、电扇飞转,观之若不动状,而触之则伤。“持环得枢”的速动结果,可使自己体内率先高度谐调运动起来,使精神高度的兴奋和集中。这样,虽遇外力击来,却能发于敌后,而击敌于先。这同单纯的以静制动和单纯的身体放松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单纯的放松,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人的反应,是很难跟上对方的出拳速度的。王芗斋先生,每每与对手击时,虽然外形看似不动,然身体内部则早已高速运动起来。王老先生在神意运用中指出:“全身有灵蛇惊变之态,亦犹炽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振电直起欲飞之势。尤感筋肉激荡,力如火药手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意拳(大成拳)有周身无点不弹簧之说,太极拳也有周身无处不太极之境,而从“持环得枢”的角度来看,则要周身无处不是“环”。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应由无数个“环”来组成,并且这些“环”每个都应能动,每一个“环”既如弹簧,又如陷坑圈套,既能柔化,又能崩发。意拳(大成拳)周身之“环”的鼓荡来源于意识的鼓荡,而意识之“枢”,又可分为有意识之“枢”和无意识之“枢”,以本能的无意识之“枢”为最高运动形式。正如王芗斋先生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意是真意”。当然,无意识之“枢”,是从有意识中修炼而来的,形随意转,意自形生,意形、形意相互为用,并以此为基础,长期修行,最终自可达到具有无意之“枢”的本能发力之境。另外,从广义上讲,意拳(大成拳)做为一个拳种,本身也是“环”,我们要通过对意拳(大成拳)的研究和掌握,最终达到探寻武学真义之“枢”的目的。
前一篇:养生桩
后一篇:松紧矛盾是意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