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不得有无原创:意中人龚东

(2019-12-19 14:06:23)
标签:

文化

分类: 名家介绍
智不得有无原创:意中人龚东

龚东老师,我是王选杰先生那一脉的,是王先生的弟子教的。我站的是矛盾桩(意拳叫浑圆桩),站了十年,也有一定收获。今年上网同意拳同仁们交流,尤其是看了姚老先生的拳论和意拳名家(包括薄家骢老师)的网上站桩视频,感到耳目一新,真的是一朝领悟胜过数年苦练。意拳正宗果然名不虚传,我感到不解的是:我们老师当年教我们矛盾桩时,细微之处同意拳浑圆桩完全一样,唯独没有讲抱树意念(可能当时是故意为了同意拳表示不同),代之以外力推拉不动,加上撑抱之意,以此意念形成浑圆力,效果也很好。就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抱树意念,这几天才知道有这个说法。感觉到抱树意念在细微之处还是要强些。问题是我现在已经到了浑圆桩的第三步,就是说六面力已经形成,现在还需要重用抱树意念诱导吗?我今天想,意念诱导无非就是种手段,就是度人到目的地的一只船,既然已经上了岸,能否弃舟而去呢?我这个看法不知道对不对?还有,我个人感觉好像浑圆桩本身就能带动人自己在里面找感觉,只要你肯站,我在没有看姚老和各位意拳老师的光盘书籍之前,从来不知道有大步桩,可是我站桩几年后,自己不自觉地调整为大步桩,现在看了才恍然大悟。觉得意拳的很多东西的确有独到神奇之处,可惜的是以前眼界所限,了解不多。最后,向姚老先生,薄家骢先生,以及姚承荣老师和龚老师致以敬意,感谢你们无私的奉献,也让我们了解到意拳大家的风范。



其实,王选杰先生所传,固然有所增减,或是有所删改,但言其根本,还是出不了且也不可能出得了这个大的圈子,因为从严格意义上的师承关系而论,王选杰先生也是先师爷姚宗勋先生的早期弟子,这是不争的事实,任其后人如何言说,上面这张拍摄于1961年10月8日的师徒五人合影,就是最好的说明,更何况与王选杰先生差不多同一时期向师爷学习意拳的师兄弟也不是一个两个,在世者尚有。



言归正题,拳术这东西,说起来真的很特别,即便就是跟同一个老师学习的同一样东西,再往下传承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差别还很大,究其原因,大都是后人或多或少的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时间一长,慢慢的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是对的,谁是不对的,关键还是要看出不出功夫,是不是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法的东西是不是尽可能完整的传承下去了。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都把风格当成了心法在这样一代一代的往下传承,似乎都要学得跟自己的老师几乎一模一样,才能叫着是得了真传,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至少不会完全是这样的。



诚然,比较长的时间跟着一个老师,不受这个老师方方面面的影响,所谓长时熏习,那是不太可能的,即便就是模仿自己的老师,这也是练功的一个过程或者说一个阶段,因而学生与老师之间难免会有几分相似之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无可厚非。



但是,风格终究是个人不同特质和特点的具体呈现,是个性化极强的东西,是不可能传承的,这就好比禅门里关于禅法、禅相、禅风、禅味的道理,真正能够传承和需要传承的就是禅法,而不是世人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穷说不已的禅相、禅风、禅味,故而,前人有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诚至理之言也。



似我者死,不必再说,学我者生,学的是什么,学什么才是生路?



其实,学的就是拳术的心法以及具体的练法,正如师爷所说的那样:“意拳之法,就是拳学的原理原则和如何培养发挥人体本能的训练方法”,这才是传承的根本所在。



应该讲前面这位朋友的看法大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也有不够确切之处。所谓六面力的形成,也是分不同层次和阶段的,这个我在前面《关于一次求力与分步求力的问题》一文里已经讲过,这里不妨以抱树的意念活动为例,再多啰嗦几句。



站桩抱树的意念活动也有针对不同层次和阶段的练法,因为功夫练至何种境界,那都是没有止境的,所谓意无止尽,所以讲艺无止境,就是这个意思。



的确,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所有意念活动的一切都是手段,度人也好,自度也罢,过了河就要弃舟上岸,此即《金刚经》里佛言“筏喻”的道理。



但我们一定要清楚,人在练功过程中不可能只过一条河,只过一次河,而是会有很多很多的大大小小的河需要我们自己去度,或者需要别人来度自己,上下舟筏,此岸彼岸,彼岸此岸,由此及彼,彼亦即此,都是方便言说而已。所以,我们同样都是在讲抱树的意念活动,这时候的抱树可能与此前的抱树就会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具体而细微的锻炼次第了。



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在一次的练功当中也是这样的,通过抱树找到了我们需要的东西(这种意念活动的感觉),这棵树有没有就不重要了,只要有这棵树的感觉就可以,但当我们需要的东西(这种意念活动的感觉)弱了或者说没有了,我们还是得把这棵树再抱回来,如是反复而已,因为没有谁能够保证这种意念活动的感觉始终都在那里,所谓的保任功夫,绝对不是你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



记得意拳里有这样一段前辈之间的对话,具体是哪两位前辈, 这里我就不提了。



一位前辈师弟学习意拳站桩已有多年,心存疑惑,于是,他问另一位前辈师弟这样一个问题,大概的意思是:师兄,你说我们站桩这棵树有还是没有?



这位前辈师兄回答得也很巧妙:也有,也没有。



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这个问题得分怎么去看,正如《楞伽经》里讲“智不得有无”的道理。



如经所云:



世间离生灭, 譬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世间恒如梦, 远离于断常,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离生灭,离心识,离断常,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能执着有无,执着有无就是偏执。所以,前面那位前辈师兄才会这样比较巧妙的回答这位前辈师弟的问题,因为说有是问题,说没有更是问题。



其实,所谓怀里有这样一棵树,都是我们通过精神假借而来的,就是这棵假借而来的大树,我们都不能执着,更不要说我们真的去抱这样一棵大树了,借假修真,即便真有了,也是不能执着的,什么时候该有,什么时候该无,学问都在这有意无意之间。



至于说到大步桩,我们通常也称为大势桩,这应该是早在祖师创立意拳之前就有的,这是形意拳乃至更早的心意拳里本来就有的内容,比如说降龙桩,伏虎桩,就归属于大势桩一类。



王选杰先生博学多闻,历经名师,至于他学过还是没有学过这些心法,我自然是不清楚的,但是,我个人更倾向于他不会没有学过,也不会没有教过,只是有可能没有教给其中的一些学生,当然,也可能是这位朋友的老师还没有学到而已,更有可能是这位朋友的老师已经学了,但没有教给这位朋友的缘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