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宝塔且登攀 --崔瑞彬老师谈意拳教学 作者:晓剑

标签:
文化 |
分类: 意拳功法 |
初识崔瑞彬老师是在一次中日武术交流观摩会上,看过他的发力表演和双人推手,体会到他猛烈坚实的功力,听到内行人由衷的称许,这些都给我以极深刻的印象。
后来有机会接触多了,能够毫无拘束地攀谈,不自觉牵扯到武术教育的话题,这大约出于职业习惯吧,我在学校教书,知道体育教学不同与课堂授业,武术又有自身的特点,便很想了解崔老师有什么心得体会。
"武术不是培养打手,是培养拳术家,这是我老师姚宗勋先生常说的话。"他把话一顿,"可拳首先要能打,不会打就不是拳术家。"好!短短几句,把武术中技与艺的关系讲得明澈而清楚。作为一技之长,只要运用得熟练,不悉不能成为一个匠人,即打手。但若想运用神妙,成为一门学术,则必须有更深厚的心性的修养,才有可能融为精深的艺术,即拳术家。只是任何艺术都是以技术为依托,每位大师都要具有巨匠的本领。
接下来崔老师讲到意拳教学的特点,提到"螺旋宝塔上升式"教学理论,引起我非常的兴趣,再三追问,才知道那是姚宗勋先生教学实践和崔老师切身的经验总结,称得上是弥足珍贵的教学原则。"我是七二年正式随姚先生练拳的,到八四年以前,一直是傻练----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练,并不动脑子去想为什么,全凭着对老师无比的信任,反正是他说的,没错。但偶尔的也生疑惑,我都站到技击桩,能发力,自己觉乎着还挺得劲的呢,怎么又让我站养生桩了?不理解。站过一段时间,姚先生开始给我添新东西,回过头来一看,噢,原来那是给我打基础,说明我身上还有很多感觉没找到,看着是退了一步,但其实是进了一大步。我明白这一层道理是挺不容易的;一个直发拳就练了半年,天天一边打一边我心里起急,怎么还不给我说新东西呀?什么时候算是头儿呀?但我咬牙坚持下来,过后知道,老师有他的道理,你身上没找齐,添东西就等于拿你开涮是害你。从八一年起我辅助姚先生教拳,姚先生开始一点点为我点透,我再用心去琢磨,一下子心胸开朗,明白了。这就像登宝塔一样,一层一层绕圈的上,有时候仿佛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但眼界却高了,直到上到塔顶,就是拳学的最高境界。"
这是很有味道的比喻,十分贴切。试观中外艺术领域,都存在"回家"现象,如环的往返回复,但每一回合都显示了更高远广阔的意境,即高层次的回归。崔老师能在武术教学中自觉领悟并运用这一法则,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这是轮到我这个内行人对他由衷的称许了。
应《武魂》之邀,崔瑞彬老师即将举办意拳函授班,特意找到我征询意见。我说以您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课方法,如此明白深刻,一一落实在文字,便足给后人留下了渡江的筏子、登塔的梯子,还有什么可说,诚心祝愿圆满成功就是了。崔老师却仍在沉思:"------我还要琢磨,咱得让人领会到真实的东西才对得起人呀。"这是崔老师的心。教师的心,最宝贵!
前一篇:杨绍庚:大成拳命名始末纪实
后一篇:内家拳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