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平先生

分类: 意拳轶闻 |
一代内功大师张恩平勤苦练习
内功大师张恩平先生现是河北馆陶金刚武馆馆长
张恩平先生,河北馆陶县姜村人, 1963年生于一个贫困家庭里。虽然家境贫困,但他自幼聪慧好武,时常跟随长兄文堂习拳(长兄文堂当时已拜师于馆陶县孙同海,广平县张春生等高明师父,后来对武术与佛道深有研究,现已出家为僧,佛号觉利)。8岁时拜当地著名二郎拳拳师鲍成文为师,鲍师傅对张恩平还挺喜欢.鲍师父首先教他基本功,过了两年看张恩平打下了扎实基础,就教了他一套又一套的拳法,张恩平先生的刻苦练功使鲍师父深受感动,后来连秘而不轻传的炮锤、八翻、鬼头手等绝技都一一掏出。张恩平先生不负师父的一片苦心,先后苦练二十年,身手练得神出鬼没,功夫非同一般。
1990年,张恩平先生听说大名城里有位叫司鹏的人,是一位奇人王安平的高徒,功夫非常了得。张恩平与好友郝章玉就去找司鹏切磋.见面后司鹏先让张、郝二人练了套看了看,司鹏说他们练得不错,但还没有浑圆内功的训练简单、直接、全面、出功快,张恩平先生与好友听了这话有点不服,简单怎么简单法?直接又怎么直接法?说着就想请教司鹏的功夫,结果一比,虽然张、郝二人各自身法灵活,速度之快,但均被司鹏先生的一个照面击出两米开外.这下他们感到与司鹏先生的功力相差甚远,算是承认了司鹏功夫的厉害。后来正式拜在了司鹏先生的门下,开始学习中华浑圆功.同时还学习了佛汉锤、太极拳等,由于张恩平先生自幼练习传统功夫套路功夫,开始练习浑圆功对其独特的训练方式不理解,更不习惯,就一起学习了司鹏师父以前练过的拳术,来混合促进对浑圆功的认识.
司鹏师傅对弟子的训练上,其方法非常独特,因浑圆功的功法非常简单但功理深宏又不易理解,他就从其它拳理、拳法及佛、道、儒等各种侧面来引导,促进弟子们的认识走向浑圆功的理论法上来,他常说一个人能否练出高功,其理论是根本,而训练过程是关键。他的弟子众多,以张恩平先生来讲,开始练习桩功也只能站上几分钟或几十分钟,而且不见什么效果;后来经过司师傅的训练后,站上一下午或晚上站到深夜或更长时间,他的思想都不在开小差,没有不原意练或不得力的感觉;反而倒觉得越站越想练,越练越舒服,轻松愉快。司鹏师傅要求在训练中的,某一桩、某一形、某一势、某一力等某种上,做到精益求精,所以到后来司鹏师傅有“功夫之独特”之称号。然而现在的张恩平先生也有了,经常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的口语。张恩平先生便是这一位拥有独特功夫的师父训练下,在很短时间内使他们的功夫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在浑圆功不同功能层次上,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和功夫。
后来张恩平先生在家中练功中,正像浑圆功中所讲的静观万物必自得,万动不如一静;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推手而懂,由实战而用等;同时又想起了二郎拳师父的几句话“练拳不但要把套路练好,打出劲来,把劲化活,还要练醒;如此可站起能动手,坐下能盘话,才是悟出拳中之道也”。两者的相互对、合,使张先生对这些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后来在他和各个师父的谈话时,说起两者各自之拳理中,师父们说道,虽各自说拳理的语言字句不同,但天下武术是一家,只不过有的话起了概括作用,有的起了针对作用,不管怎么说其练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张恩平先生对武术的理解和练习,从深层一天一天走向更深层的认识,同时对中华浑圆功的专心修炼,几乎迷到极点;如果说他有时忘记一切,而如痴如醉地把精力全部都专心地放在练功上,那一点也不过分。
1994年2月,由司鹏、钱学忠(司鹏的师兄弟)二位师父组织,带领大名和馆陶弟子有:延海、张恩平、郝章玉、罗东江、许秀玲、罗海剑等十余名参加了在南昌,以王安平先生为代表的意拳气功功能表演队,先后表演15场轰动全南昌市(当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四十余家的记者进行了采访,并各自报导、刊登了表演的情况),表演的成功,使王安平先生十分满意,而且他看到张先生等人拥有极好的基础,就提出了希望他们得到更高层次的修练话题。张恩平先生虽然在表演中取得了成功,但与此同时又感到自己的功夫,还远远达不到理想水平,又不愿意这样搞个半途而废,所以就答应了王安平先生,留在他身边,为求得高功,做一个真正中华武术的继承者而努力奋斗。
在南昌,由于司鹏、钱学忠二位是王安平先生的得意弟子,所以张恩平先生等人也得到了王安平先生的特别器重,在王安平先生的悉心教导、传授下,使张恩平先生对浑圆功的内在理解加深了许多,而且他的追求高于一般练习者,自然在练功上显得他更为刻苦。王安平先生是位爱才之人,他看出了张恩平先生的悟性、钻劲、练功的勤奋。将来必成大器!所以,王安平先生一般情况下不愿意让这位志士远离自己,以便在练习中给他指点一二。张恩平先生本来就有练二十年的二郎拳及几年浑圆内功等深厚的功底,再加上王安平先生对他的悉心传授,在很短时间内,使他的桩功、五行功、试力及力的运用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既使这样,张恩平先生还是每天都痴迷到练功上,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刻苦,他说:“自己这么大岁数了,丢下家里的妻儿老小,来到这儿来深修,好不容易悟出了以前所练几十年,都不知道的东西,如今明白了,也有机会得到王安平先生的亲传,还能不好好学学”。还说:“妻子在家带着三个孩子,还种着几亩田,还办着养鸡场,每天该有多辛苦,如果我不练好功夫,我想在武术上的发展先别说,回到家肯定得让街坊邻居看笑话,最主要的是对不住那辛苦的妻儿和年岁已高的父母啊!”
后来,张恩平先生将要离开南昌时,临走王安平先生送了张恩平先生几句话及一本《意拳气功》、一本《修真心语》(这是王安平先生讲课时内部最先使用的),他希望张恩平先生能不忘所托,张恩平先生点头答应了王安平先生的话。这次就这样离开了使他改变了后半生命运的南昌。
到1995年时,张恩平先生已习中华浑圆功5年了。他回到家后想想,在练浑圆功这短短的几年里,知道了以前苦练二十年所不知道的道理,得到了以前苦练二十年所未达到的功夫,这样好的拳种、科学的功法,为什么不传给更多的、在武术边缘徘徊、寻求真功而受到挫折的武术爱好者呢?于是他决定开一家武馆,广泛授徒。当再次有了这个想法时,他马上就与师父们商议,师父们都非常同意他这样做。但司鹏、钱学忠二位师父还告诉他“开武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你要把众多的门徒,培养成武德、武功高尚的人,得需要费尽你很多、很大的心血和精力还不算,得到培养的这些人,将来,还必须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益才行!”但师父们说完,张恩平先生还是非常镇静地说:“既然决定了要办,我就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他办好的。”二位师父看他对开武馆胸有成竹,意志坚定,就商量着为这个武馆起了名字“金刚武馆”(‘金刚’之意指坚强、坚硬、永恒而不毁坏。师父们希望他能遇到困难而不退缩,尽快找到原因来解决问题,做到持之以恒,勇往直前),同时他们还打通了南昌王安平先生的电话,在通电话后王安平先生说:“那太好了,我非常愿意你们这样做,这不但能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学到中华浑圆功,得到身体的健康;还能培养出更多的武术人才,同时也是为了中华浑圆功德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啊!我大力支持你们”。这些充满期待的话语再次给了张恩平先生很大的信心。
“开武馆"这对于一位身为农民,自己家又毫无经济底子的张恩平先生来说,谈何容易啊!但是他没有被眼前的种种困难吓倒,凭借着他坚强的意志,凭着他自己的为人以及在武术教学方面的一身功夫与能力,就这样东取西借,又找馆内的各种工作人员;张恩平先生的朋友们对他有很深的了解和信任,看到这样自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来帮助他,正应了那句格言:有志者事竟成。终于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中华浑圆功“金刚武馆”于1995年8月1日正式开馆了。其开馆宗旨: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绝不以缺乏武之内涵的花拳绣腿训练误人子弟。
金刚武馆在馆长张恩平先生的带领下,多年来不知走过了多少的沟沟坎坎,也不知圆了多少学员和家长们的成功梦想,为社会造就了多少人才。金刚的队员也在一次次的赛场上,劈波斩浪,勇夺一块又一块的奖牌,获得一个又一个荣誉称号、锦旗、证书等。然而张恩平馆长确认为这并非是他最终的目的。
对于现在的武术界,鱼龙混杂,武馆(校)无处不有,而且都说自己的功法好的了得,众多如此,说的玄乎其玄,是真是假都把一些刚入门的初练者,搞得迷迷糊糊,当然坚持正义、尊重事实、反对虚假者看到这样忍无可忍,并会对那些虚假的行为揭露出来,为真实讨还公道。
1999年,河北馆陶金刚武馆来了一位这样的人,此人名叫顾福元,当年63岁,重庆人士,自幼习武,当知道金刚武馆的功夫十分了得,又不太相信时,就到此馆辨别了个究竟,弄了个真假,对此馆进行了一次记实采访,在与张馆长谈话时,因张馆长的有事而中断时,他想到处看看,无意中走到一间卧房,看到室内如此简朴,使他无法相信这是馆长的卧室,后来谈话中当他问馆长这件事时,馆长非常肯定回答了他的问题。后来他要求见识一下馆内的真功夫,馆长答应了他的要求,使他真正看到了其馆内的功夫。与此同时,使他不由自主的拿出了相机,拍下了者真实而非常难得一见的时刻。后来他在2000年1期《武魂》上向全国的武术爱好者证实了其在河北馆陶金刚武馆的真功夫,也写出了馆长张恩平先生所非常肯定得那句话:“我办馆不是为了钱,而是想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张恩平先生认为,当今习武者,有的偏重于内养,有的侧重于技击,有的只求速度加技巧加力量的综合运用,还有的只求横练功夫而缺乏变化,更有甚者,以引进外来格斗体系中最能打的部分而沾沾自喜,但不知上述种种训练方法不但不能让自己的武功大道化境,而且还有降低运动寿命,损害身体的危险。中华武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片面地追求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因此,要想领悟武学的真谛,明白其深刻的内涵,都必须在遵循人体生命的生化规律的前提下,合理而科学的安排训练方法和训练步骤,才有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武德与武功
其实,武学修炼是为技击服务的,离开了技击,武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但是技击是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而又不使身体受损呢?
在武德与武功异形合练、内外兼修方面,张恩平馆长确有独到的见解:
自古以来,武林中非常重视武德,常言道“有大德,方有大成”,只有具备了练武的良好思想修养,在武功方面才会有大的进展,才能达到高深惊人的境界。要想自己有良好的思想修养,离不开诚心、静心、耐心、信心和恒心。
练习中华浑圆功,就是修大道、修炼人生的道理,懂得怎样为人、养生、健身,使自己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要想练出高级功夫,更重要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身心修养。王芗斋先生说:‘练拳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功夫,粗暴浮躁、气愤、忧虑、悔惧、得失之念、侥幸思想等,都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学习者切要禁忌。还要注意四容,五要。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壮、声静;五要是恭、慎、意、切、和。对人对事要恭敬、谨慎,意思周密切实,不说硬话,不作软事,这是学者内心和外貌应具备的。从个人意念来说,应具善意,最好是以子女的行为,父母的心肠对人,有了坚强的意志,对人恭敬,处事谨慎,讲信用,与人为善,多做好事,这样心胸开朗,广阔,神意自然足,功就长得快,所谓’功德’即此也。
首先,是身体的调养和体内能量的积蓄和补充,如能量不足、体内失衡、身体各部技能不能协调统一,那么,在技击时任何高妙的招法都将因身体的不适而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危害到身体的健康。因此,身强体健、能量积蓄是获得武功,尤其是上乘武功的首要条件,这也就是中华武学的“内养”或“内调”。
其二,是内养的基础上求力(俗称内劲),这也是中华原传武学的奥妙所在。俗话说:“无力不武”。实践中需要什么力,就需要求取什么力,任何力都是为实战服务的。就浑圆真功来讲,不光有上(金、木、水、火、土)、中(惊、抖、弹、放、泼五种力)、下(前、后、左、右四面力,竖、直、横、斜、螺旋力、穿透、鞭梢、震荡、开发、透阴五种力等十四力)三乘共二十四种基本劲力训练。还没有最上乘(浑圆爆发力,浑圆力二力)的高级劲力训练。求力的原则是:从无力中求有力,从笨拙中求灵活,并且还要意、形、力、神合一的训练,只有这样从实践中才能发挥中华武学中踢、打、摔、拿的高超技法。
其三,是在有力的基础上求力的运用(俗称外修)。力的求取和运用时中华原传武学的核心,任何一门武功流派,其武学修为的层次都应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并贯穿始终方为正途。力的运用包含广泛,涉及到了速度、硬度、步法、身法、视觉、反应、攻防的角度变化,距离感或时间差的掌握,听、化、发三合一等诸多方面的训练。就速度而言,要由动到慢,慢中求快,慢练快用是高速度的奥妙。硬度训练应从极柔软中求极坚刚,还要注意鼓荡与爆发,并用人体做“肉靶”的抗击打能力和发力者发力部位(攻击触电)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在本馆训练的学员,三个月能达到周身开棍,抗别人拳打脚踢,击敌内疼(因为可练出五种不同的强大杀伤力),这与上述训练原则是分不开的,步法的变换主要通过感应大地的摩擦力与空气的阻力来实现的,大步求活、小步求稳,经过一定时间的短训,即可达到步到人倒得绝佳功效;身法的锻炼主要是通过身体在进退、躲闪、吞吐、歪斜、仰扑等不同的体态形式下找平衡来实现的,视觉反应,攻防角度的变化往往是和距离感,时间差的把握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通过拳关、脚关、拳脚关、器械关、抗打类、无视关、车轮战关、一人对多人对抗关等的严格考核,从而达到敏锐的洞察力和一触即发的反应能力;听,化,发三合一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推手,断手来实现的。此外还有其它的一些辅助训练,在此不一一列举。
其四,是在力的运用基础上进行实战和实作。 实作是实战的模拟,实战是实作的延伸,是检验自己格斗水平和身心适应机制的唯一手段。实作主要是通过心理与技击的双重夺势(抢点、夺位、夺身、夺腿、夺手)来实现,而实战则要把精、神、气势、功力、警觉提至极限,须知高能量的物资(指人,即对手)必须靠高能量(指打击力)来摧毁,再根据地形、地势、对手的心理与技术状况来调整,保持有感皆应,一触即发的态势,从而在出手无心,伸手无意的状态下击倒对方。实战所遵循的原则是:眼活法灵、步稳身轻;周身浑圆;感而遂通;截近击远,守中用中;心(形)狠意毒,出手无形,一触即发,突进猛攻;打即若打,毫不留情,炸力不断,对方立亡;不打而打,自然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