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武术健身、中医养生、道家修炼为一体的养生桩,是目前所有调整身心方法中最简捷、最便利、最安全而且见效最快的一种方法。它能从根本上消除阳虚给人带来的一些身心问题。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站养生桩时我们强调多想些开心的事、高兴的事,如果一边站养生桩一边想心烦的事,站养生桩就不会起到好作用。站养生桩是精神集中,千万不要集中在紧张烦恼的事情上,而要集中在轻松愉快的事上,要集中在某一动作上,逐渐过渡到思想朦胧空洞,大脑细胞兴奋性进入抑制状态,代替了紧张烦恼。同时休息后的中枢神经调节机能也恢复正常,可以正常的调节支配平滑肌的植物神经。
从子是反射学的角度来讲,见不可以说是人体紧张情绪的反应器,人之所以不能真正放松,恰恰是不会放松肩部。也可以说放松的最大秘密是肩部放松。无意识紧张犹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无形之中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要想明白放松是种什么样的状态,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紧张的状态。人紧张的时候本能地会耸肩,肩部绷紧又带来颈椎的紧张,肩颈部是调和人体平衡的枢纽,肩颈紧张则导致全身紧张。所以,放松的关键是松肩。肩部放松了,全身才能放松。真正的放松状态不单纯是肌肉的放松,而是内在气机的运行畅通,所以,松肩是抱住健康养生桩的入手方法。经过多年的体悟,武大夫总结了一套松肩五部曲,也是整个养生桩姿势的基础,掌握了这五部曲,也就做到了养生桩“形”的正确。养生桩松肩五部曲:预备式:两脚与肩宽,膝盖部稍弯曲,感觉“咯噔”一下即可,目视前方。1.双手抬起,两臂平行与肚脐高。2.双手保持原位不动,双肘稍微向外展开,双手在脐上的位置。3.双手抬到比双肘稍高的位置,双手略高于肩。4.双肘再稍抬高,但仍略低于双手。5.双手十指自然张开,双臂在胸前做抱球状。此时就可以称为“抱住健康”了,因为肩部放松了,气沉于小腹,人才处于放松状态中。小腹也是修炼家称之的下丹田所在之处,小腹沉实了,人的阳气也就旺盛了。很多人认为站养生桩就是站着不动,这是非常错误的人,人在站养生桩时犹如大树,不是不动,而是生生不已之动。战时需用意体察一下全身,保持浑身上下关节似曲非曲。想想自己站在齐胸深的温泉当中,前后左右有水波轻轻晃动,身体不做中流砥柱,但随之晃动。站养生桩过程中多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幸福的经历,仿佛整个身子融入到温暖的泉水之中。从里到外都暖洋洋的。一切烦恼之事随波而立,疾病也会随着水波的荡漾,远离我们的身体。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站养生桩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1.站养生桩前,应排除大小便,并把衣扣腰带松开。2.站养生桩结束后,可拍打一下双肩,做一些柔和的伸展动作。3.饭前、饭后一小时不宜练功。站养生桩不光调整了筋骨、调动了气血,更微妙之处在于养神。这也是中华传统养生法优于其它动作锻炼之处。在掌握了抱住健康的基本姿势之后,就要进一步安养人的心神了。站养生桩也要站出桩的神韵来,不然就是枯木一棵了。站养生桩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在公园里散步,观赏着美丽景色,呼吸着新鲜空气,甚至嗅到松柏树散发出的阵阵香气,这时的思想和肌肉将自然地进入一种状态,正是养生桩所要求的放松状态。接下来,可以设想站立在齐胸深的温水中,身体随波晃动,在煦暖的阳光下,舒舒服服地站着。眼里看着外界秀丽的风景,心里想着舒畅美好的事情,然后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感受一下身体各部分是否放松了,有紧张感的部位,稍稍地调节一下。等身体放松下来时,用心感受身体与水波之间的阻力,感受阻力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调动了全身的皮肤毛孔,使他们也进行了互动。如此持之以恒地站下去,日久功深,会觉得全身毛孔似乎都在呼吸,这是身体充分放松、人体阳气充沛的表现,阳气敷布全身,浑身上下犹如武侠小说中描述的护体神功那样,有了一个坚强的防护层。达到这种境界,还有什么病痛能侵害到你呢?
站养生桩就是这样一种整体性的养生方法,不用花费心神辨证施治去寻经找穴,静静地这么一站,健康就随之而来了。养生桩不需要敲经打穴,不讲周天运行,也不讲意守丹田,而是以形控意,来调整全身,不但筋骨、气血、脏腑功能得到增强,连人的神意都能得到很好的调养。不少练习养生桩的人,性格和气质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遇事更加豁达从容,意志坚强而富有魄力,这是敲经打穴之法无法比拟的。站养生桩养生的最大玄机就是悟性在其脚下。点透这个玄机之前,武大夫先讲一下养生桩足下的要领:站养生桩时,要把重量放在前脚掌的三分之二处,想想足跟下各踩着一只蚂蚁,既不能把蚂蚁踩死,也不能让蚂蚁跑掉,体会那种细微的劲儿,较好跟始终有点虚悬的意思,不要真正离开地面。虚悬的目的是为了把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三条阳经的经气调动起来。一个简单的足跟踩蚂蚁,启动三条阳经上的养生大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主一身之筋,该穴有强筋壮骨之功;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可以祛湿升阳,对排除体内湿邪有奇效,足阳明胃经的自古就有长寿穴的称谓,是全身性的强壮要穴,增强气血功不可没。三条经三个大穴同时启动,这比单一的敲经打穴效果要强不知多少倍。站养生桩不仅能调动三条阳经,还能调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从而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起到祛病养生长寿的效果。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也是临床上妇科调经养血的大穴;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也是人体的长寿大穴,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此穴有培固肾精、引火归元的作用,可以使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对焦虑抑郁等情志病人以及高血脂、脂肪肝等肝部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肝开窍于目,故此眼部的疾病也能通过此穴来调理。那么,站养生桩时如何才能“以阴引阳”之法,能够迅速是人体产生蚁行、麻胀热等得药之感。那么,站养生桩时如何才能“以阴引阳”产生治病养命的大药呢?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最大玄机,也是我通过多年的站养生桩结合中医原理悟到的,一直作为武大夫的养生心法。明白了这个玄机,养生治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这个方法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在站养生桩过程中,脚趾要有节奏地抓地,也叫抓挠。抓挠时,足心的涌泉穴也会随之一松一紧,有人能明显感到气血在体内微微鼓荡,传导到掌心,连劳宫穴也调动了既养心又养肾。无独有偶,近日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称日本有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帮助脾胃减轻负担,也是要求自然站立时,让脚趾有节奏地抓地放松,重复数分钟,可以对经络产生松紧有致的刺激,随时随地有效健脾。坚持一段时间,脾胃功能会得到显著增强。养生也如同做学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地去体悟,才能慢慢领略到中华养生文化的精妙。用之有道——武大夫如是说
“风为百病之长”,练站养生桩的时候最忌讳的一点就是迎风站立。当你浑身冒汗时,别在风口、山顶停留,而要找背风处作短暂休息,流汗后要马上穿衣服,以免受风寒得病。初站养生桩的时候,如果感觉到有点累了,可以举高一点或者举低一点,都没关系,只要高不过眉、低不过脐高就行了;两手还可以左右调整位置,只要左手不放到鼻子右边,右手不放到鼻子左边就可以。
养生桩很平常,但它对治病养生却非常有效,也是最省时间和不占地方的养生法。两脚平铺于地,与肩同宽,全身很随意地放松下来,双手在胸前环抱,臀部慢慢地往后靠,如同坐一个高凳,似坐非坐。这样就站好了。接着,还有一些小讲究:手要求掌心内凹,十个手指张开以后,里面的关节往里面夹,外面的关节往外面顶,虎口时圆掌的。腕关节不能僵死,两个肩膀撑开。十个手指之间要如同夹一根香烟,不能让它掉下来。双手如同抱一个氢气球,用力轻了这个气球就飞出去了,用力紧了这个气球就爆了。用心体会这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头呢,下颌稍微往回收一下,和脖子之间好像夹住一个乒乓球;同时,感觉头上面有根绳子吊着。姿势固定好了以后,可以前后晃一下,如同在游泳池里或在齐胸深的温水中,体会水和人激荡的感觉,幅度不要太大。眼睛似闭非闭,什么高兴想什么。尾椎骨画圆圈,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保持一种似尿非尿的感觉。就是短短的3到5分钟的时间,我们的身体会微微发暖,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暖流。手也会发热发胀,里面有蚂蚁爬的那种感觉,这就是“蚂行感”,说明体内气血的流动已经加快了。身体在轻微摇摆晃动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控制,可将意念集中在尾椎骨上,慢慢地用尾椎骨画一个小圆圈,带动身体的细微晃动,此时,五指的蚁行感随着身体的晃动而尤为明显。养生桩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看似不动,其实是不动之中有大动。这种大动又不同于跑步、跳绳等体育运动,那是剧烈运动,一般只适合年轻人,对于那些身体虚弱、津乏气短的人来说,剧烈的运动会增加内耗,伤津动气,不增其益,反受其累。尤其是那些身患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疾病,以及隐匿性疾病的人,剧烈型运动更是要不得的。因此,有养生经验的老人经常说:大动不如小动。其实,小动不如微动,站养生桩的动是一种微动,确切地说,是一种蠕动。身体这样轻微晃动着,感觉自己像海藻一样,随着迂缓的水流漂漂荡荡、荡荡悠悠。在晃晃悠悠中身体四肢得到颐养,全身血液也像安静的溪流,周流而不息。养生桩是静中有大动,看似静静站着,只有轻微晃动,实则全身的气血都在动,这是真正的动,是最具效率和效果的动,站养生桩又是不静而真静,虽则不能全无杂念,但却能心生欢喜,精神愉悦。简简单单的养生桩,养身与养心就这样完美地结合起来了。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站养生桩时朝哪个方向站最好呢?早上起来站养生桩朝东最好,晚上则朝西最好。按照中国文化取象比类的方式,把东方归属于“木”;西方归属于“金”;南方归属于“火”;北方归属于“水”;中央归属于“土”。东方意味着升发;南方意味着生长;西方意味着收敛;北方意味着收藏;中央为土,土地是可以化育生命。
站养生桩练到一定时期后,由于大脑内抑制作用的增强,代谢、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提高,身体就会产生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人的身体有强弱和病情轻重之分,所以在站养生桩的过程中的感觉和表现就不同。一般情况下,养生桩在站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好处,站完之后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这种感觉是随着进程逐日增长的。有的朋友站了几天之后,就发生肌肉震颤、疼、酸、胀等现象,这多半是肌肉运动障碍、气血欠通或疲劳过度或生理上有其他缺陷造成的。此时只要防止疲劳过度,注意舒适得力,力求放松,避免紧僵,渐渐地就会气血畅通,肌肉灵活,使以上现象逐渐消除。还有一种感觉不到疲劳的有规律的颤动,这是经络和气血闭塞已经消除的好现象,只要顺其自然,不可故意地抑制也不要有意识地扩大就可以。另外还有流眼泪、打哈欠、饱嗝、虚恭、腹鸣、蚁走等现象,都是站养生桩过程中的好现象,身体调节好了或病愈之后自可消除。在站养生桩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内部的机能变化,出现了种种不同的反应。因每个人各有自己的情况,诸如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病变的程度,生活的习惯,以及性格、爱好、经历的不同等,因而站养生主的过程中的感受反应、现象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可有以下几种反应,大家可以自己感悟。1.酸痛感:站养生桩开始几天,肩、臂、腿、膝等处,多少有酸痛疲劳的感觉。一些身体局部受过伤或开过刀的人,站养生桩初期,疤痕处有时发生瞬间的疼痛。还有病灶部位出现反应,如神经衰弱患者出现头痛,胃肠病患者腹痛,肝炎患者在练功时,肝区痛感甚至超过平时的疼痛程度,甲状腺肿大者,站一段时间后,颈部有针刺感觉,等等。这些都是练功后自然地生理反应,一般在三五日后即自然消失。这些反应是好现象,说明站养生桩引起了机体生理活动的巨大变化,代谢功能得到了提高。2.麻胀感:站养生桩时经常出现发麻、发胀的感觉,最容易出现的部位是手指或整个手掌,有的人手臂、腿、脚也会出现这种感觉。站一段时间后皮肤上好像有蚂蚁或小虫子爬的感觉,出现部位不定,脸上、手臂上,有的甚至身上也会出现这样感觉。之所以有麻、胀感觉的出现,这是因为站养生桩后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畅通,血流加快的缘故。3.温热感:站养生桩过程中,会产生温热的感觉,最明显的部位是手和脚。随着站养生桩时间和日期的推延,全身均会产生温热的感觉。站养生桩过程中由于意念、活动强烈,甚至使身体出汗,一般来说,出汗的多少与运动量的大小成正比。病患者练功,凡身上出汗时,说明运动量已然很大了,应该适当控制,不要超过自身能力,以免影响医疗效果。4.震颤感:站养生桩稳定的姿势,需要四肢肌肉保持持续性的收缩状态。因此,随着站养生桩时间的延长,工作着的肌肉群就要发生程度不同的震颤现象。站养生桩初期,震颤轻微,不见于形,但用手抚摸时能有所感觉,不过是由膝到大腿。继之,震颤明显,大腿内外侧肌肉有规律、有节奏地颤动。再进一步,身体外形上可看出颤抖现象,有的人颤抖的幅度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颤抖以后,由于肌肉耐劳能力和神经系统控制力的增强,颤抖又逐渐变为震颤,最后不显于外形。5.不同感:站养生桩过程中,会出现两手位置高低明显不同的现象,但站养生桩的人主观感觉上,却认为抬的一般高,若将两手摆成一般高,反而自感差异显著了。这种不同感还表现在机体内部,例如,站养生桩过程中,会感到一侧身体发麻、发胀,而另一侧无此感觉;一侧局部疼痛,另一侧则不痛。两侧胳膊抬得一般高,负荷量是一样的,但两侧从手到肩部沉重感觉显著地不同。有的人一侧手很热,另一侧手冰凉。还有人一手五指的温度均有差异。形成以上症状的原因,不外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肌肉松紧未能取得一致,或身体局部病灶的影响,这些异同现象,有的人在站养生桩两三周后即获得改善,有的人经较长时间才见好转。站养生桩练到一定时期后,由于大脑内抑制作用的增强,代谢、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提高,身体就会产生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站养生桩时,如醉如痴,站养生桩后,头部清醒愉快,胸中空灵舒畅,乃至全身轻松爽适,这种舒畅感随着功夫的加深会愈加显著。
在站养生桩时留有余力,站养生桩后精力旺盛,是运动量恰到好处的标志。我们应做到顺其自然、功到自然的原则,因为任何技能或方法如果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话,就会得不偿失,这样下去容易出偏差。其实,站养生桩时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可急躁,每次能站10分钟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一个月后站的过程中如果感觉很舒适,那么此时可以延长到20分钟或半个小时。运动量的掌握与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锻炼的进步和效果,同时也影响着锻炼的兴趣。既要在锻炼中使潜在的能量发挥出来,又不能让自己感到枯燥。与“运动量”有关的诸多因素,应综合在一起来判断,这是非常重要的,单纯片面地追求某一项指标作为“运动量”大小的度量标准,并认为是找到了捷径,这是错误的认识。例如:有些病患者,由于想尽早祛除病魔,医好病患,就以“恨病吃药”的态度去锻炼,片面认为,出汗越多效果越好,姿势越准确疗效越高,时间越长体会越多,意念越激烈紧张,就能进步得快等,这种脱离具体实际的想法、做法往往导致欲速不达、事与愿违的后果。站养生桩的运动量以心脏的搏动及呼吸的次数不失常为准。当日除站养生桩外,没有其他过大的体力劳动的情况下,以此日清晨起床时,不感到疲劳为度。总之,在站养生桩时留有余力,站养生桩后精力旺盛,是运动量恰到好处的标志。站养生桩不是摆空架子,起关键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初学者往往把精力放到姿势上,极力地追求“正确”姿势,唯恐姿势走了样,会影响疗效,其实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不但影响了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的原则,束缚了精神和肢体的“解放”,还恰恰是造成了停滞不前,乃至望洋兴叹的直接原因。其实,一成不变的“标准”姿势是没有的。养生桩的姿势是为其锻炼的内容服务的,因此,要以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就养生桩的姿势而论,它是内在力量的外部表露,之所以称它为运动,之所以能够祛病健身,是依赖于意念诱导,使得机体内在活动逐渐加强。由于肢体间与腹脏内在联系加强了,从而使得整体处于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运动状态。这就是“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道路。明白了这个养生的秘诀,每天抽出十分钟来站养生桩,毫无夸张地说,人人都可以获得一生的健康,免去求医问药之苦,这是天下最划算的事了。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养生桩能治好肠胃病、肝脏病、心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养生桩之所以能够治病,就在于它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是阴阳相交,保养心神,又能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起到增长体能之功。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养生桩格——王芗斋述养生桩,极容易。深追求,头万绪。用功时,莫着急。应选个适当场地,充足阳光,流通空气,有水有树更相宜。不论行走坐卧和站立,要内外放松,身躯挺拔,腰脊骨垂线成直,浑身大小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守空洞,保清虚,凝神也静气。臂半圆,腋半虚,体会无谓不舒适。不思考,不费力,心脏无负担,大脑得休息。想天空虚阔,洗涤情缘和尘俗万虑。虚灵独存,悠扬相依,绵绵如醉也如迷。笑卧如在水中宿,返婴寻天籁,平凡无奇有天趣,师法当遵守,不可太拘泥,这里边包罗着无限深思多甜蜜,动转颇似水中鱼,自在自在真自在,先哲并无其他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