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门外汉谈意拳之五---体认

(2013-09-29 16:47:16)
标签:

体育

分类: 拳学杂谈


1、对中国武术击打力的体认
武术一个重要的训练就是训练“发拳”与“受拳”能力,武术的受拳不同于硬气功,应是自然反应,不用运气、或有意抵抗,而应有触觉的本能。因此在与武友交流及练习中,也就自然交流过发拳与受拳能力。曾受拳近百次,曾承受过拳击、通背、少林、太极、散打等普通拳手的击打力。根据体认,感到反而是一些炼传统中国武术的拳手击打力较差。拳击、散打拳手击打力最重
根据体认,我感到可能传统武术修炼者发力时自己单练空发较多,发力又求整、和注意自身平衡,空发起来看着很整,但打在身上没用,因为练习时打空,没有承受阻力,为保持自身平衡和整体力,要一发即收,八面支撑,浑圆一争,否则空发力就出现所谓出尖,不能保持平衡。由于炼习惯了,打人是也是一发即收,把力憋在自己身上,打不出来,身体只要有抗打力和必要的晃动,感到力很大但还没有打实时就被对手自己收回去了。初期还以为是客气。但实际交流,确实如此。可以说,过去被击打时,最不怕的就是炼中国传统武术的,但拳击高手,及散打练习者,出手确实很重。尽管他们不是整体力,但由于长期对沙袋等实物击打练习,击打力不可小视。
确实,假设如果击打对中目标,要想将击打力传到对手身上,击打人本身不是平衡的,击打完后出现平衡,是“击打的平衡”,是受到承受力后的平衡,没有承受力,击打人将失去平衡。拳击等为局部力,打空后只是拳头失去平衡,但可通过身体之力收回拳头,如整体发动,打空将整体失去平衡,打中则在承受力抵抗支撑下保持平衡。因此,击打时力量的发动将与空打不一样,一般空打的拳手许多都有一打一争一收的习惯,降低了发拳威力。
当然高手也可能即打出整体力,又能有效防止打空后失去平衡,使力不出尖,看泰森打拳,打到对手身上时是身体整体由击打点开始节节贯穿的瞬间一紧,形成动态的整体,将强大动能传给对方。这可能是真正的整体力的体现。当打不中时,身体是协调的运动与放松状态的运动中,是运动中的平衡。即是体现了拳谚中所讲的:“散着做,整着落”的特点
在练习中,记得也听说选杰先辈也一直强调点紧身松,老师也在纠正发力时常说不要拿着锤子头用锤子棒打人,身体虽然大也数锤子棒,手才是锤子头,但我感到许多人对整体力体认有误区,对争力体认有误区。
  可能我过去体验仅是个别现象,现在大家的整力都是有威力的整力。但对初学者及对整体击打力体认不多的拳友,上述所言或可有用
另外以上所谈针对初学者的。因为我感到许多初学者向往神秘,有时不肯下苦功练功;也感到有些初学者追求整劲,但出现偏差,空打看似劲很整,实际上不能用,也确实有许多练了传统武术的人,由于形成了空打、争力及保持自身平衡的动力定型,使得打出的劲打到人身上,还不如不练功的人打得重。另,练功时,师傅身试喂手,也常叫在师傅身上发力、打击,师傅指出那次打得对,打得好,对学习正确击打很有好处。如果打沙袋,那是死东西,跟打再人身上是不一样的,更不会告诉你怎么打对了,但不犯执的话练习练习也没有坏处,如能正确的练习可能会更有利于体认击打力,这方面可能意中人等更有发言权,就不需要我瞎讲了。
但切记:抗打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抗击打不是目的,练武不是摆在那当沙袋供人打得。一般不熟悉的人之间都不会随便叫人击打的,更不用提高手了。但如果你有了一定的抗击能力,保持一定的间架,即使被人打倒,也一般不会被人打伤的,只有有了这样的基础,才可以多多与其他门派交流,以武会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另外体会体会被击滋味,对掌握正确击打很有好处
2、对太极竞技推手的体
记得1985年我在鞍山钢铁学院教书时,业余时间常到公园与当时全国75公斤级太极推手亚军、辽宁省太极推手冠军,及65公斤级辽宁太极推手冠军关氏兄弟和他们的苗师傅切磋练习,互相学习。当时练习时也感到大家都难以做到四两拨千斤,大家也常顶牛,有时也需凭功力取胜。故对太极神话很不理解,也认为是否没有遇到高人。问苗师傅,为什么四两拨千斤不好使,苗师傅答:你应该知道,还有一力降十会。问:在全国比赛,应有太极高人,名师,其推手功夫如何,是否如书中所述,苗师傅笑而不答,让我问关氏兄弟,关氏兄弟说,从我们会过的名师看,就那么回事。还记得有一日,与一朋友切磋练习,其相差甚远,朋友说“刚刚练习,功夫不够,但我师傅太极功夫出神入画,功力及深,深藏不漏,等等”,其所述境界如书中所述,故特神往,随问其师傅姓名,并向关氏兄弟打听,关氏兄弟说,他师傅您应认识,就是上次来的刘XX,哈,就是谈起来头头是道,作起来工架美观,推手比我差得较远的刘师傅。及后,读研究生期间,到各公园寻师访友,看到常有老人与年青人推手,年青人被打的蹦出好远,特神往。要向老师傅学习,常被拒绝,后熟悉了,与其手谈,奇怪,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老人家发我时,用功力一顶,老人后退,我被斥为不懂礼貌;谦虚一点吧。跟好像功力也很大的中年人推手,还是象在鞍山与朋友推手一样。问他为什么能把别人推的蹦出老远,打出丈外,而我却不能,他说,试试,推手中,我发力发中,他不仅没有相顶,还顺势蹦出老远。深谈,方知其被打得双脚离地,蹦出老远,是练习不是比赛,是推手时感到被打中而不能化解时,就自己向后蹦出,卸掉其力,这样不受伤,也舒服。后也到参加全国推手比赛的训练场所交流,则其练习一切以比赛实用为主,与鞍山的没有不同。
   太极推手有高人否?可能有,但也只是功力高,反应快。至于用凌空劲等,我还没见过,太极拳论中也没有。
   至于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也有,但需在水平不同的对手之间。都是同样高手,如果较真,象比赛一样分出胜负,则顶牛也难以避免。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推手不是求胜负的手段,是练习懂劲及劲力应用的手段,应该不适合比赛的。因此前几年对全国太极推手比赛,批评很多,说不能体现太极特色,经常出现顶牛、拉扯等等,是人们不懂练习与比赛区别,用想象套用实际的比赛。太极推手比赛举行多年,太极高人又很多,为什么不上场试试,即使自己不上场,深藏不漏,也可派徒弟上场,把其他选手都发出丈外,哪怕仅仅一次,也可证明,也可轰动。如果是真的为了深藏不漏,那就干脆永远深藏不露吧,别说出来呀,何必还总是说出来,就是不作出来,惟恐别人不知道,又惟恐别人看到呢?!
3、用力与用意的体认
用意不用力是练习要求。就是说练拳时要作到真正放松,不跟自己较劲。这样才能反应灵敏,动作协调、全身一贯、无滞、灵活。一用力就是错误,是说自己对自己用力,容易动作僵硬,作无用功,浪费体力。如何理解自己与自己较劲,通俗比喻就是自己想把自己搬起来。那么对敌时是用力还是不用力,太极拳论说的都很明白,“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就是说,通过腿脚的发动,腰的主宰,整体产生超速运动的强大动能,最后自然而然形于手指,手指是接触点,手指与身体完整一气,手指与身体瞬间一紧,强大动能通过接触点的撞击并传导到敌方。即使身体不运动,也通过腿脚的与地相争,身体的完整一气,使身体与地球的形成整体,身体成为地球的一部分,使对手感到强大的力量。这与手的用力打出时产生的仅仅手(拳)形成的力(或动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还不易理解,可想想汽车前部撞你,汽车前部是用力的还是没有用力。至于用神用意,那是练习的需要。至于练力,强壮筋骨,也是为了使自己身体完整一气时是强壮的完整一气,否则,鸡蛋再完整一气,与石头相撞也无济于事。
   有朋友说可以神意打人,隔空击人,哪还不如说是神意吓人,即通过神意反应了解敌方意图,并实施控制敌方。如果把一个人绑上,蒙上脸,你用神意打我试试。或者,不给你暗示条件,相隔一墙,互不知晓,你打我试试。当然,人还有可能被吓死呢,能神意吓人也是高功夫,也能伤人。但这不是常态,上不了擂台。
总之,套用老祖宗张三丰名言,执着己身不是道,离开己身事更糟,可以说:执着神意不是道,离开神意事更糟;执着力量不是道,离开力量事更糟。
4、桩功与禅(过去写过有关体认,网上转得较多,此处从略)
5、气功体认;
气功常讲什么全身通透,大小周天,意拳一般不讲这些,但站桩进入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有很多类似气功的反应,万紫千红,千奇百怪,对待原则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执著,不追求,只管练功。练功不求功,功就在其中。练的路子对了,有基本的原则,只要功夫到了,经脉等也该通就通而且是全身的通。我们是练拳,不管站桩中有什么景象,能在拳技交流中发挥作用才好,即要在练拳中实证
记得一些大气功师所说斗气、引动、隔空击人等事神乎其神,但是你要知道斜不压正,即使你什么感应没有,只要练功下了功夫,什么大气功师也难用气功动你,要动你,也得用常态功夫。但对一些身体衰弱的人,神通也可能有用。我们老家老人讲:黄鼠狼还能迷人呢,但不能迷火力旺的。
有朋友问气功问题及当时一些大师如王力平等情况,因对气功不懂,只根据了解简答如下:如有妄言,请方家见谅并赐教。
据我所知,当时的一些气功大师如王力平、严新、张宏保等人本身确实都具有较高的气功功夫,但经得起检验的所谓的神通我却从没有遇到、看到。王力平为道家龙门派,其打坐与睡功是真东西,但所谓呼风唤雨等神通就可能是胡吹了。我见过王力平,也见过其表演气功,但表演的也是普通功夫,神通我没见过
所谓发放外气表演见过,也疑惑过。当时自己功感也很强,发气别人也能很明显感受到,曾戏言:都说练功要禁欲,我看着比基尼美女也能发气。但确实如司马南所言,在没有暗示的情况下,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悄悄意念发气,别人没有感觉。曾有人提出否定外气,采用双盲法检验外气,所有气功师都不敢前去检验,前去打擂的气功师也都不能经过双盲法检验。
因与张宏保同在一个学校,接触多些,感到气功大师嘴上功夫、宣传功夫真高。张先生创中华养生益智功,初期还认认真真的教,也很卖力气,但影响不大。后来,向一些文人、记者传功,被渲染报道,渐有影响。张先生功法入手即叫人站剑指桩,我与张先生有过交流,曾问:剑指桩是外发耗气桩,不是养气桩,对人身体不利,为何由此入手?答曰:剑指桩虽然是消耗桩,但来的快,很快就让人有气感,有了气感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坚持,能坚持再教养气功,而哪些一上手就叫人养气,练了10天半月还没感觉,人都炼跑了,不练了。所以这个方法更能度人。况且初学气功的大都为病人,散散气也没太多坏处。曾问:气功前辈都讲大德,不取报酬,你为什么明目张胆的大肆收钱?答曰:有些人,你不收钱,他不认为你会传真功,而不信不利于练功。另外,不收钱,他跟你练了几天,没有感觉,就不当回事,走了。如果收了钱,他炼几天,虽没有感觉,想走,但由于交了钱,会心疼,因而坚持,可能坚持了几天,出了感觉,就能坚持了,进而说不定就炼出来了,你说我收了钱是不是更度了人?不收钱说不定还害了人呢。.....看:气功大师多么会说,黑的都说成了白的,说实话本人真十分欣赏他们的宣传手段和嘴上功夫。张大师对三天打通大小周天(意通)、一周可发气治病等都有完美解释。
曾在京西宾馆开会时,有高级干部出席,晚上特请来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特约的众多特异功能大师,其中有已远距离发气引动人闻名的,曾表演几次,轮到我时大师说累了,就不表演了,并对我说,你功夫不错。气功师当面恭维人也很有一手。张大师在钢院讲气功,因钢院当时有炼大成拳的高手,就每场必赞大成。
见过严新,但也没见严新的神通,只是见过表演摸高压电戏法。虽从没见过各大师神通,但按师门规矩,并不执着于否定。一般只说没见过,并一笑了之。
5、劲力体认及其他
网上对力源及内劲本质等议论颇多。事实上一般的所谓内劲(非传说的搭手如放电的内劲)都是外劲。力源有脊、丹田、腿、脚等不同,是反应了发力时的紧松与相合的层次不同。而且也还仅局限于形体层次。
有谈空劲与场劲的,人体虽或许有未知的功能和潜力,但在较技中能用的场力目前还只有地心引力(这是一般所说内劲来源,所以我说一般所说内劲其实都是外劲的原因),因此所谓六合、甚至七合、八合都是不够的。初期应是神、意、气力及全身各部甚至细微之处都要无有不合,进而更要与地心引力相合,在与宇宙相合,亦即天人合一,这不仅仅是气上的幻觉和感觉,更要在形、意、力上求得。只有达到与宇宙相合,才能如芗老所说,可借宇宙之力(其实也是地心场力,但不局限于上下方向,而是四面八方,故曰宇宙之力)。
当然内劲不仅是所谓借地之力,还有相合、爆发、螺旋、穿透等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反应的是力的传导与应用。
爆发与穿透更多体现在打击力瞬间,借、化、截、挤、抗等劲主要反应了对方力量与速度与我用力方向的夹角不同,螺旋反应了力缠绕与传递。
求自身的相合主要从桩功中求,从意拳角度,按芗老所说,主要有四如之证相:即整体如铸、肌肉如一、身如灌铅、毛发如戟。行走步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浃浪,腰脊板似牛等。
求与地心引力相合,也步步有法,更步步可证,各门也有所不同。从意拳角度初期一般从求上下争力入手,从中线折叠、螺旋、起伏中体会、从假借无穷意中修炼。所以有上下争力是力之“主体”的说法。其他不述。
相对而言,一般整体相合之力大,但变化慢,因此较技时不应执于整。要根据具体情况讲求得力,即得机得势即可。能给对方破坏性的一击或能顺势发出,随机而用,该怎么用就怎么用即可。
我说过有打击力不管用的情况,就是执于整或执于平衡。其实较技时常常是整体、局部等力混用,只要得力即可,不能执着。
力的传导对真形的要求很高。因此要试力,盘架,单操,要不断试验力能否科学高效传导,能应时而发,发而有用。推手是双人试力,因此切忌以输赢态度对待之。

现代散打特别关注对头部的攻击与保护,我感觉中国许多传统武术练法对头部保护及攻击训练手段不多。曾见过切磋时推手功力很高太极拳手,可很容易就被有攻击头部意识的拳手轻触或摸到头部,很尴尬。
关于功力与技艺,我认为矛盾的双方,应辩证看待。即有一力降十会,也有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是相对的,以强胜弱是绝对的。同意各高手所论。对手千斤力只有是笨力、直力时,四两拨千斤才可,如对手千斤力是以灵活多变,滔滔不绝的浑圆整力为基础的千斤力时,则难拨,或不可拨。能拨是因为在所拨方向对手连4两力都没有,亦即还是以强胜弱。曾见常有双方切磋时一方问劲发出,对手缠丝拨转引进,发劲方也顺势一转改变发力方向对准对手中线冲击,顺势将对手打出。所以引进落空也要有棚劲实力和灵活的变化。
功力是根本,功力高才能象大人打小孩,无招胜有招,才能举重若轻,似不用力而胜紧僵用力之人。
关于有先生说以招练功,对静态桩功不太重视,强调练拳盘架时处于动桩、活桩桩态,也可能是练拳路径。因各自机缘(遇师等因素)不同、悟性不同、身体条件不同所选的适合自己的练拳路径、方法可能也与别人不一样,但只要适合自己条件,就是对的。练拳路径似乎不是分辩方法对错的标准。但练拳求真的原则似乎可以统一,希望大家探讨。
6、另类推手体认
单腿推手
单腿推手既是自己单腿站立与对方推手。武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推手,与实力小的对手单腿推手,将一支腿抬起来,可以有效练习借力、身法变化,为步伐进退打基础。这一训练方法对练习借力、身法变化及活步推手时或打手时的灵活进退很有帮助。因为,一支腿仅仅站立保持平衡都不易,如果与对方搭手,必须借对方之力,把对方当成一种支撑,自己省力而对方却十分不舒服。由于人进退时都必须单腿着地交替进行,如果能随时随地起腿而又控制他人,则对灵活进退,身法变化甚至打手时的起脚攻击非常有利,在打手时,一与对方搭手,即有借力习惯、使对方不舒服而自己又能灵活进退。这对推手向打手转化有利。我曾与一有僵力之人(同院校的体育教师,曾获青年标枪冠军)作单腿推手游戏,对手也因此相信了借力打力利害,挺好玩。其实这只对僵力之人,或实力明显小于自己之人有效。但此练习只益在圈内训练或游戏时用,寻师访友用此方法则对人不礼貌,容易吃亏。
闭眼推手
闭眼推手即在练习中,有意识将眼睛闭起来,特别专注与通过触觉来体察对手劲路,甚至训练通过身体的感知功能。在练习中对手可有意识通过试探性发力攻击、脱点试探性断手打击等各种方式,锻炼自己的触觉感知,下意识的反应等能力。闭眼推手仅仅适用于练习。闭眼时绝不是心不在焉,而是小心翼翼,以内查外。平时也可在排队中,僻静处走路时闭眼试探,通过身体的感知来感觉身边人的走动,大树从身边过去的感觉。锻炼身体的感知能力。自己感觉,人本身对突然的攻击、危险是有下意识的感觉的,但不见不闻而知,作不到,也没见有人能作到。推手练习时,心境体松触觉感知能力较强,较真切磋或比赛时其感知能力肯定比平时感觉差一些,因此时有对手较强、气氛紧张等原因。但是通过练习总是感到有提高的,触觉反应也较快
参加推手比赛的训练手段
据我当时了解与交流,参加推手比赛的训练与一般传统武术或太极推手训练不太一样,主要的区别是推手比赛的训练方法对内劲重视不够。这与比赛有关,比赛要立杆见影,因此首先运动员选材就选本力大,素质好、灵活性好的,训练时桩功以接近推手间架的低桩为主,迅速提高下肢力量与稳定性,此外柔韧性、灵活性与爆发力也专项训练。再根据规则专项训练一些窍门。其他大部分时间就是实战训练了,即没有太多规矩的猛推,有时一推就是半天,夏天是光着膀子推。这样能迅速提高体力,适应比赛要求。我的感觉,这样训练优点是迅速把本身已经具有的素质开发出来,利用出来,但要把本身具要的素质再提高很难。不利于内劲培养和自身潜能的开发。武术训练,往往是开始提高很快,到一定程度再提高很难,就是初期是开发本身已经具要的能力,这是有一定极限的,素质好的极限高。但高级武术好像要在已有本身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开发人体潜能,这往往需要借助内力培养。
散打比赛训练也基本上处于利用身体素质阶段。顺便说一句,我了解当时有的参加推手比赛的运动员同时也常参加散打运动,也是散打冠军
双插与单双插是指在太极推手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在完成礼节性打轮后抢手时迅速利用各种手段、时机将双手插入对方腋下,双手岔开勾错,(不能搂抱,搂抱犯规),这样,逼迫对方与自己相顶较劲,用自己固有的强大本力将对手顶出圈外。由于形成将对手身体用双手兜在中间,此时想不顶,想四两拨千斤很难,此时使用一般的推手技巧很难化解,你也感到也难用其技,因他不是与你点接触,而是半搂抱的面接触。这也就是古代拳谚所讲的:推手时应该“要点不要面,要面两不便”。即使是能有较好的发力,由于有双手岔开的勾错,你发他,他钩住你后背,使你难以发他。在刚开始太极推手比赛时,许多由运动员(举重、投掷、摔跤)改行推手,有的只强化2-3个月的灵活及柔韧性训练及双插的专项训练,太极拳半套都不会打,曾凭借此法击败众多有数年太极纯功的运动员。获得比赛名次。记得当时在鞍山大家曾就如何破解此法,也进行专项训练研究,好像能破此招的太极好的技法不多,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谁抢手快,先插入对方腋下,占据主动了。后来,鉴于此法形成相顶的情况太多,修改了比赛规则,不允许双插,只能单插了。这是另类推手之一,虽然从武术角度,很不合理,如允许打,就十分容易挨打,但当时却充分利用了太极规则。
事实上,散打与拳击中的搂抱技术就是这一技术的变种,在散打中是常见的,往往是一拳打空后就将你抱住,充分利用规则防护。
7、为什么要站桩芗老言:练拳要问问为什么要这么一站?为什么要这么一动?
有很多人有疑问:这么一站怎能练功?站桩为什么会蓄力或增长功力?长期站岗哨兵怎么不增长功力?站桩练功真的就比其他的练功方法效率高吗?如果没其它方法效率高,为什么不与时俱进,选别的方法,而是抱残守缺
有过站桩体验的人又切实感到站桩的神效,体认到站桩是练拳的不二法门!但对为什么站桩的训练就是拳学基础训练最好的途径也往往难以知所以然!现在关于站桩的体验文章、帖子很多,我也写过“桩功与禅”的帖子,但关于桩功训练效率与内容的分析文章很少。下面结合自己的体验及老师教导,从基础桩功角度试试分析分析,,在高人面前扔块砖头,引引大家的玉!
基础桩功练什么?当然练的是拳术的基础功夫:功架、力量、速度、反应.....
桩功练功架比较好理解,因为站的就是架子!
功架很重要,技击时,“架子散了,人也就被打扁了!”'
稳定合理的间架结构,不仅便于发力,也便于防护。
科学的间架结构,如果有条件,可以借用现代科学的手段研究分析其力学形式。
'
桩功练力量有许多误解!因为桩功练的不是平常意义上的、人们通常所说的力量。
更不是所谓的下蹲练就的耐力、稳固力等,尽管站桩也有这些效果!
仅仅整劲也可以不占桩,通过架子试力等求得。好像也有大成拳拳家就搞出了速成的不站桩求整劲的方便法!
占桩也不仅仅求得是什么:手足相通、传力顺达、周身一家等!
站桩有更深的修炼要求,他求的是内劲!是真劲!
架子正了、气力顺了、神意到了也就基本整了!但这是不够的!
站桩是必须换劲的,没有换劲的过程则桩工还没有看到门口,更别提入门了。
怎么换劲!前人大师有论述、书中有描述,不需我罗嗦!但初学者应该知道换劲时常常感到自己一般求取力量的锻炼主要是锻炼我们平时能够发挥的力量,具体表现是锻炼肌肉,锻炼平时我们“用力时”参与收缩而产生力量的肌纤维强度,增加肌纤维横截面积,具体表现是肌肉发达。
_
站桩求取力量是激发人体潜能,调动“平时用力”不能调动的肌纤维参加工作,增加参与收缩的肌纤维(含筋骨)的数量,一起收缩,协调工作,并与真意合一。
就像人的大脑平时只有很少细胞参与工作一样,平时我们用力时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肌纤维参与工作,其他的不仅不参与工作,还会起到牵掣作用,阻碍参加工作的肌纤维的运动,产生常说的僵劲。就像没有磁性的金属,通电前,其内部的磁极分布是杂乱的,没有磁性,通电后,磁极排列整齐,产生强大磁力。
据有研究资料说:即使普通人体,当全部肌纤维一致协调参与收缩也可以产生数吨力量,这是否就是内劲的基础
因此站桩要放松,要活跃平时互相牵扯、反应迟钝的肌纤维,使其具有灵性。当你给他们“通电”时(神意一紧),就整体协调、步调一致的爆发出强大的力量,这是“内整劲”,它与外整劲:手足相通、传力顺达、周身一家等相结合,就威力极大
因此站桩要体会肌肉细胞运动,体会穿堂风感觉,要肌肉通、筋骨通,要洗髓、易筋、易骨!
至于是否还有其他的人体潜能会激发出来,我也说不好,没有体会不敢妄言
站桩怎么练速度呢?
芗老形容的是超速运动,其实就是神意的速度,在极静、极松的状态下,神意与与肌体内外合一(要合到细胞、纤维、骨髓的程度),就可以使机体反应获得神意的速度,而神意的速度是极快的,是超速的,是光速的,因此这样的速度不是通过大动、快动等激烈运动能锻炼出来的。这是真正的速度
站桩怎么练反应呢?
有了上面的解释就容易理解了,在肌体极灵、极松,神意极静、极松情况下,反应极灵,而且是意形合一的反应。通过假借真修,还能炼出预反应,条件反射似地打出迎击!
站桩怎么练呢?
首先是正形,也就是摆架子,要有老师当面指导、纠正。由于占桩状态不是我们人的常态,在摆架子时我们会感到吃力、紧张,肌肉发生僵硬、酸痛难忍等,初期这也正常,但要耗过这一关。一开始就能放松的桩养养生还可以,难以长功。熬过这一关,把不是常态的桩态占到“常态”的程度,就放松了。就不累了,就正常了。
其次是换劲
站桩占到临界状态,突破假疲劳,熬的过了点头,就常常能激发机体的自我潜能,进行自我调节了,初期表现是颤动,那是肌肉自己在放松.......然后就是颤动愈来愈小,然后就不感到酸痛,就不累了......
然后就有体验了....也有神秘现象了,又甜蜜现象了.....此时要注意:各种现象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守中用中,勿忘勿助!
再次就可以假借真修了,因为此时你真的能借到了,有感觉了
站桩把握适度的原则是:内“守中”外“小过”,正感正念不求邪!
所谓守中:就是内在意念不紧不缓、不偏不执、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勿忘勿助、恰到好处。
外“小过”是要你坚持练功强度在自己的承受力上再稍微过一点头,甚至觉得在实在忍受不住时,才往往能够突然激发出人体的生命潜能。但切记:小过可以、大过不行,切不可背道蛮干、招灾伤身、欲速则不达。真理向前一小步往往就是谬误!!阴阳互根、至极必反!!
所谓正感正念,舒适为宗,如感觉热,燥热难耐为邪,温热舒适为正,凉:凉的舒服、爽为正,冷得难受为邪...依此类推,不求邪就是不管多么好的感觉、多么神秘的现象,哪怕你出现成仙的现象都不要有意求,都要来者不拒、不惧,去者不留,勿忘勿助,要守中!!!
8、不动与蠕动的体认

其实大家讨论的“不动”也好、“蠕动”也好、“微动”也好,还都是表象,不是什么秘诀、或诀窍。而真正的核心是如芗老所说,应该研究“为什么由此一动”、为什么有此一静、即为什么不动、为什么蠕动或微动,为什么

在讨论站桩时,我曾问过,什么是站桩?其实这还是为什么有此一静?为什么由此一动的问题?不动的站桩不是为站而站,是因为一般人们只有在静或不动的情况下,才容易体察身体的全体,而且可以在总体的神意贯通全身、笼罩全身的基础上,如芗老所说:体察肌肉细胞之动之神情。肌肉细胞之动是无时不动的,是自动的,但常常不受我们神意的控制与调动,与我们的外动是分裂的,因此我们对我们自身的每一个肌细胞、肌纤维是不能随时全部调动的,通过体察、贯通、假借等,试验我们能否让内动于外动(或外部刺激)联系起来,产生反应,能否全部调动全体(肌纤维)参与运动(求整),进而求条件反射,求外东与内动的统一达到自动化,求这种整体一动及其与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自动化。通常人,求大动或求快动时,往往会忽视内动,如芗老所说:这样,则一切滑然而过。这是不会动。因此需要一静,但静绝不是目的,静是要你通过锻炼,贯通神意、体察内动、假借练习等,达到“会动”,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之所以芗老指导站桩时有要求不许动(含有蠕动)之说,就是此时因为还不会动。会动后,如芗来言:大动亦可,小动亦可,总之是无有不可
所以,蠕动或微动不是目的,也不是有意求的东西,自我感觉,蠕动有时是内动与外动统一时的内动显于外的表现,有时是假借练习的表现。同样的蠕动,不能形与意合一,内外合一的动就不对,否则就对。这就跟试力(慢动)一样,慢动也不是目的,搞清为什么慢才是核心(太极拳运动也是如此)。
9争力的误区

争力误区应该是现今大成拳(意拳)一些修炼者最主要的误区之一了,甚至也是传统武术界最主要的一个误区
意拳珠海韩式一系的传人好像是韩竟辰先生曾在武魂上发表文章说:争力是夺命锁。可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孔庆海先生一系的冯驰先生好像也对争力大加鞭挞,但却批错了对象,争力误区一般是练习者自己犯执而误入歧途的,并不是前辈的错。
记得好像有杂志报道,选杰大师在练功初期也曾误入执于求争、求整、求发力迅猛整体感极强的感觉,而把力憋在自己身上,练得很苦,感觉很好,就是与人交手使不出来,后来是由芗老点破的,芗老的一句话:有用锤子把打击的吗?选杰顿悟。(未经核实)
现今传统武术为争而争害人不浅,误人更甚!'
过去曾与众多初学者交流发拳与受拳能力,受拳不下百次,得到的经验是大多数练传统武术的人空发时,看起来很猛,很整,但打在身上往往最没有威力,与散打练习者、拳击练习者差得很多。
原因是:传统武术练习者往往执于求争,为欲求,常是感觉到很整,发力很猛,但由于练习时往往是空发,为求自身平衡,要通过相争而把力收回,这样虽然保持了自己静态平衡,但其实往往力憋在了自己身上,没有发出去。这样练习多了,就形成了动力定型,这样的发力不仅在应用时缺乏威力,使人微微一晃就卸掉其打击,而且力憋在自己身上更对身体有危害!!
所以练习武功不是练感觉;求得平衡不失重不是自己与自己的静平衡,是在与对手互争中的动平衡,感觉力大时往往是自己接了自己的力,力憋在自己身上了!如果发力顺畅,将力无淤滞的发出,常常感到的是自己好像没用力。为什么高手往往感觉没有用力就把对手打飞,那就是力没有淤积在自己身上,全部传给对手了!
争力应该无欲求,这样做的有几人?
关于什麽是争力,乡老言:争力是无所不争,四肢百骸、大小关节,无处不争,所谓虚虚实实,松松紧紧,实际上就是争力(注意这句话)...“。(意拳要点)关于求争力的误区,乡老在多篇著作中一直强调:“...严防人欲的支配,引起幻象之误用.....有勿助长之戒(注意此句)...."(意拳要点)“无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均正,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亦即破体....","发于欲望的运动,非正规之运动,系因受到冲动后,由此冲动一变为欲望,一变为执意,由执意引起之实际运动,故为冲动,反乎自然之运动,....是为妄动,此种运动,动必吃力(注意此句),吃力则血注,则血流失其自然,神经为之伤害,故运动结果必由此发生一种反射冲动,神经稍短受到冲动,发生抵抗,同时发出反射运动,生出此种反射力量最为强烈,神经中枢感到刺激而受损伤,此种运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因此练习时不论是上下相争,还是浑圆一争,其目的是求得运动中的虚虚实实、松松紧紧的均衡,是在放松中求“不懈”,空气中求阻力,间架中求联络,松静中求挺拔....,为求整体协调(不是呆板)运动,求浑圆运动,是松中相争
在欲求中求争力者,人欲支配求争力者,练功求感觉者不可不戒!
求争力走入误区,形成动力定型者,不妨放开,混击蛮打,就像道新先生所讲的,练练不顾自身平衡的奋力一击!
也可以不管它争不争,抡圆了打。打击时走弧线也可以在不执于相争下求得不失重。不用总是为求平衡发出力还得收回来。
无淤滞的发力往往是感觉没有用力的,因为你把力给了别人!
大成拳所讲的点紧身松也是很好的秘诀;
另外:太执意求整的时候,想着“散着“做”,整着“落”“,这也是秘诀
看大师的练习录像,其练习往往是圆整的而不是猛烈的,往往还没有套路运动员练得好看,甚至有人说有点像太极!
看过顶峰时期阿里先生的空手不带圈套自由练习,其发力的犀利,力道的圆整,神态的自然,令人神往,其远高于现今许多大师的健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