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思维的现实意义(番外篇)
(2018-06-14 21:13:24)分类: 其它 |
面对未来需要重新设计教育思路
前段时间,今日学堂数学突破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生们之所以能在短期内拿到高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最适合的年龄做最恰当的事情。
早在1929年,美国某小学校长贝尼泽特就认为“让孩子花八年的时间才学会一般数学,是没有意义的。数学课程可以延迟到中学才教,正常学生只要花两年功夫就能学会。”为此,他做了一次验证性的实验。让一部分孩子直到六年级才开始学习数学。而实验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一年之后这些孩子的数学能力远超正常学习的孩子。
时间过了90年,今日学堂再一次验证了这个结论,而且效果更为突出。这不免让人陷入思索:事实证明的确存在更高效的学习方式,还需要让孩子忍受传统的低效率的学习方式吗?
我朋友的小孩要上小学了。这段时间他正费尽心思要把小孩送进当地最好的小学。下面是前段时间我和他的一次交谈。对话正好从上面的问题逐步走向深入。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传统教育思路适用于确定性的未来
友:我有个疑问:既然短期突破数学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90年前就验证出来的有效方式,怎么一直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呢?
朱: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慢慢跟你解释。先问你个问题,既然传统教育这么没效率,你还如此坚定要把孩子送进入?
友:(有点为难)还是得送。起码传统教育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可以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培养,把孩子放进去就不用操心了。
朱:原来你看重的是系统性,远比只看重文凭深刻。
友:别抬我,我也看重文凭。
朱:没打算抬你。我是先礼后兵。现在就要说“系统性”的事儿了。
友(有点诧异)。
朱:咱们先对传统教育做一个简略的描述——以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学习难度逐渐加深,学习范围逐渐缩小的一套体系。同意吗?
朱:小学阶段,语数外体音美自然百科。到了中学阶段,体音美基本就消失了。等到了高中阶段,就侧重文理分科。本科开始分专业。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只学专业里的一个方向。这难道不是逐渐缩小范围吗?
友:有问题吗?这样才能跟职业对接嘛。
朱:“对接”用的太恰当了。这套教育体系创立和发展的初衷就是为了“对接”。
友:为什么这么说?
朱:以前我们聊过当代教育制度的起源(详细请参看清一山长博文《今日学堂,致力于为中国人培养未来的领袖和公民》)。简单来说,工业化生产需要大量的各种层次的技术性人才,而当时的欧洲基本上都是没有知识不懂技术的农民。怎样才能大规模高效率的进行改造呢?答案是通过系统化的教育。
此时,学校就像是一间工厂。一头是等待加工孩子,另一头是需要某项技能的岗位。只要孩子们在学校按部就班的经过一道道工序的打磨,基本上都能实现“对接”。
由于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社会需求的岗位基本上是确定的,所以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上也是确定的。可以说,工业化给人们创造了一个相对确定性的未来。而学校就是将“现在”和“未来”进行“对接”的枢纽。
友:人们喜欢安全感,而确定性恰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记得我哥上学那会儿,不少人都倾向于考技校。因为毕业后可以到父母的工作单位接班,生活就稳定了。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人生,好像也挺没趣的。
朱:更了无生趣的是:工业社会大量需要的是能够完成任务的手,而不是能够思考的大脑。相当于机器由很多零件组成,而控制机器运转的人只需要一个。
友:所以,学校才会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不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
朱:是的。所以你看重的“系统性”本质上是为了把孩子“对接”到工业化大生产当中,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友:时代需要嘛。
朱:没错。那么面对这样的时代需要,如果你是当时教育部的主管,你觉得有必要推广更高校的学习方式吗?还是保持原来按部就班的方式即可。
友:(思索的好一会儿)保持原状就好。
朱:原因呢?
友:第一、如果用很短的时间就把课程学完了,那么剩余的时间做什么呢?学思考吗?社会需要的聪明大脑太有限了。学更多的技能吗?将来与你“对接”的岗位只要一门精即可。没有需求就没有动力呀。
第二、这种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才能实现标准化普及。因为孩子的智力不同。如果采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方式,就连最笨的都能掌握个大概。而如果集中突破,那些智力差的或者没兴趣的,估计什么都学不到。因此,为了公平只好损失效率。
朱:你总结的很到位。那么问题也回答清楚了。贝尼泽特的思想的确很先进。可惜他是一个被时代遗弃的教育家。
友:没关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嘛。今日学堂赶上了新时代。这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也许会带来教育的变革。
朱:你也觉得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未来吗?
走进新时代首先要清理旧观念
友:我看了你的文章《学习思维的现实意义》。分析的有一定道理。其实,信息时代就已经没有确定性了,所谓“对接”这种“美差”几乎不存在。未来的AI时代,机器的手远比人类的手更高效,更精细。所以社会大量需要的反而是能够思考的大脑,来从事复杂的工作和有人情味的工作。从这个层面上讲,教育体系的确得与时俱进。
朱:是啊。
友:但是从现实来看,文凭依然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人的标签。一大堆人里面,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就代表着智商高,能刻苦。人家就能根据这个标签把你挑出来。要不然,再有本事怎么证明呢?
朱:就算你说的有道理,那么代价呢?
友:(持续思索中……)
朱:最基本的有两点:
第一、没有效率。除非你家孩子的智力水平处在中等偏下,否则传统教育会耗费他大量的时间。拿数学来说,也许换一种方式最多2年便能学完小学和初中的全部内容。但是在传统学校却要花费9年。
第二、没有真本事。传统教育重点培养的是各级技术人才。而以后技术领域是AI的天下,除非你的孩子是顶级技术专家。如果他技术一般,思维更一般,就算依靠文凭得到了准入门槛,会有持久的竞争力吗?想想程序员和产品经理的故事。
友:(眉头紧皱)代价是挺高的。值不值呢?
朱:当你在考虑值不值的时候,就代表着没有跳出传统的教育思路。如果你能跳出来,值不值根本就不是问题。
友:怎么才能跳出传统的教育思路呢?
朱:清理旧观念。
首先,“对接”意识得彻底清除。
以前,家长可以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因为工业时代“对接”是存在的。学校有能力为孩子安排未来。只要符合学校的标准,就会有工作,表现优异的还有好工作。
然而时代变了,可教育制度还没有跟上。更有甚者,很多家长的思想观念依然停留在自己上学的年代。以为自己是通过这套教育体系获得一切的,孩子也可以重复自己的老路。
正是在这种“对接”意识的指导下,很多家长在教育上才会一根筋:只知道千方百计的进重点学校。而没有意识审视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否存在缺陷,更不用谈根据孩子的特点并结合时代的需求重新设计孩子的教育方向。
其次,“安全”意识得彻底清除。
未来是一个极其不确定的时代。就连公务员这种金饭碗都有可能因AI的普及而精简机构。但是有些家长却幻想着工业时代那种“一个萝卜一个坑”,安全稳定的局面能一直保持。
正是在这种“安全”意识的指导下,很多家长只愿意看到“知识”、“技术”、“文凭”等这些外在资质的价值。却往往忽视了像“心理”、“思维”、“行为”等这些内在素质的价值。
家长只有把“对接”和“安全”的意识清除掉,才能真正认知到未来的变化非常剧烈,没有什么岗位是永远安全的。那么自然而然的就会思考一个关键问题: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应该拥有怎么的本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想到这儿,应该怎样看待传统教育,以及怎样为孩子设计符合未来趋势的教育思路才能逐渐清晰。
怎样的教育思路才能应对飞速变化的未来
友:如你所说。作为家长,首先希望的就是孩子能够安稳。再往上走,便是能有所成就。如果文凭的价值已经沦落为入职的门槛。那么最起码的想法应该是:
第一、怎样才能让孩子学到在未来有竞争力的真本事。
第二、如果能兼顾的话怎么才能把这个入职门槛也得到手。
第三、如果不能兼顾的话,用什么办法可以替代文凭的标签作用?
朱:我觉得现在的思路顺畅很多。
友:什么东西可以取代文凭呢?
朱:你认识那么多公司高管,请他们给孩子一个实习的机会应该没问题吧。如果孩子有本事把事情做的漂亮,估计有没有文凭就不重要了。
友:靠“人脉”跨越门槛也是个选择。不过机会毕竟有限。有没有办法兼顾文凭和本事呢?
朱:(开玩笑的口气)你那么喜欢中医,干脆给孩子找个好老师跟着做学徒吧。
友:没有行医资格证,以后也不能给人看病呀。
朱:我还没说完。一方面,让孩子跟着师傅学点真本事。另一方面,给孩子找个学校“挂靠”。
友:什么意思?
朱:平时该干嘛干嘛。遇上小升初这样的大考,集中时间短期突破考试科目。连数学都能突破,别的科目应该不成问题吧。这样岂不是文凭也有了,本事也学了,效率还很高。
友:想法是美好的,但是怎么操作呢?不去上学人家学校可不同意。
朱:怎么操作得你自己想办法了。总之我就遇到过家长这么做。
友:嗯。如果能操作,还是值得考虑的。
朱:先别想怎么应付学校了。你要真的想让孩子吃中医这碗饭,现在应该思考的是——跟谁学,学什么,怎么学。如果仅仅是学个技术,早晚还是被AI取代。现在很多中医软件已经能根据《伤寒论》实现基础的“对症开药”了。
因此,起码能够在深入理解人的身体、思想、心灵等运作原理的基础之上,深刻把握中医的整体思想和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够超越智能机器人。
友:(深思中)
朱:面对一个极其复杂又变化莫测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被传统的教育思路牵着走,把孩子的未来交给学校规划。因为“对接”越来越困难了。
父母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用洞察未来的眼光替孩子量身定制适合他的教育思路。最起码的,在孩子尚不明确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帮助孩子打好心理思维行为的基础。等孩子逐渐明晰前进的方向,才会有能力结合时代的需求,自主灵活的学习各种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不变应万变。
以上是谈话的简要概括。这位朋友虽然从事的是科技领域的工作,每天接触的也不乏最前沿的思想。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却停留在20多年前自己上学的年代。希望这次谈话能够帮他开一扇窗,看到更多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