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的古建筑
(2013-05-28 15:39:05)
【金地藏塔】位于神光岭肉身宝殿大殿中央,俗称肉身塔,又名地藏塔。始建于唐贞元十三年(797),为安奉地藏肉身而建的3级石塔。宋代建塔殿,以殿护塔。今存木塔为清代所建,矗立于石塔之上。明万历年问及清康熙、成丰、光绪年同和民国3年(1
914)殿宇均作维修。1
955年和1981年,青阳县人民政府和九华山管理处分别予以重修。1992~1993年,九华山佛教协会重建殿宇,木塔仍保持原貌。塔共7级,呈八角形,为红色木质方塔。塔基由汉白玉铺砌,塔顶饰有金色华盖,塔高17米。木塔内壁用赤金帖写有《地藏本愿经》。塔的每层八,皆有佛龛,供奉地藏菩萨金色坐像100尊。木塔四周还供有地藏大像。木塔外筑高殿,玲珑剔透,庄严华美:一为肉身石塔。一为纪念木塔,双塔相套,塔在殿中,殿塔合一,在中国塔寺建筑中实属罕见。
【九子岩石塔】亦称“谛昕塔”。位于青阳县朱备镇九子岩九子寺山门东北侧•;今属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塔建于南宋。相传新罗僧地藏初入九华时曾登临此地,并在谷口岩石上坐禅修行。他携带一条神奇的白犬,相伴而行。白犬名“善听”.叉称“谛听”(一说“四不像”)。这条白犬来九华后亦“悟道成佛”,后人特建此塔以纪念。塔共7级,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块石垒砌,呈楼阁式,实心方形;塔座高1
96米,为方形折角须弥座,塔基至顶端逐层向内迭减,每层檐角微翘。塔高9米,底边长2.37米,小巧玲珑,造型优美。塔身刻云纹和钱币图案,底层正面有拱形洞,内供一尊弥勒石佛;基底下立一小石狮(形似小犬)。塔顶为葫芦状,石塔古朴隽秀,整体结构规矩、严谨,比例自然而和谐,稳重而秀丽,与有“古城堡”之誉的九子岩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又与前山的肉身殿相呼应,奇妙无比。附近有斗鸡石、三斧岩、马蹄石、垂云涧瀑布、七布泉等景点。“九子泉声”向为“九华十景”之一。
【净居寺古塔】位于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青峭湾,属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因唐代建有净居寺而名。净居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火毁,二十八年重建。1940年日军进山时烧毁,唯石塔尚存。据石塔前石碑偈铭和光绪十七年版《青阳县志》所记内容考证,此塔为宋代仿唐建筑。石塔由不规则的麻石板块叠筑而成,又称“叠石塔”。塔高约7米,底层边长1.8米,顶层边长0.85米,平面呈方形,共有五级,自下而上逐层向内收缩每级4块条石竖立,中嵌两块巨大石条,每层石板塔沿,翼角飞翘。四面皆有一个壶门,塔顶有一个覆钵式顶盖。石塔历经千余年保持斜而不倒的原貌,简朴厚重,颇为壮观。元初诗人陈岩在《叠石塔》诗注中描述道:“无复晨钟暮鼓声,慧云犹护法灯明。佛乘大有支持力,旧塔虽欹不解倾。”清人周斌有诗赞日:“唐时垒颇石,千年尚斜欹”。塔前立有1方石碑,上刻束代僧人撰写的《九华山净居古塔偈铭》,共400字,正楷字体,笔迹秀丽。塔近旁有“油盐池”、“最胜亭”等遗址。塔前有“菖蒲涧”,石缝中生长一种异于一般的菖蒲,芳香袭人;茎长约3.3厘米,有9~24节不等,一般称“九节菖蒲”。净居古塔周围山峦环抱,风景幽美,可眺望五老、天柱诸峰。唐诗人李白登天柱石留下游踪,明代姚珏、清代周赘曾咏诗赞赏。电视系列风光片《话说长江》中的“天柱仙踪”镜头即用此景。
【七级金刚石塔】位于青阳县蓉城镇金山村,坐落净信寺门前右侧,宋代诗惜希坦垒建,塔为块石结构、呈四方形的7级石塔,耸立于悬崖峭壁之上。底座1
05x1米,高达4米,凌空矗立,拙朴古雅。左侧平冈上有一墓塔,与石塔相对,墓葬规模不同。一般,墓碑剥落难以辨认,有人疑为希坦之墓。附近有龙溪桥,建于宋代。三垛两孔平石桥,完好无损。桥石蔓刻有“丙戌宝庆季秋蓝瑁宫宅舍”字样。
【净信寺石塔】位于青阳县蓉城镇金冲村西约1100米的山凹中,属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为方形7层石塔,每层用立方体石柱作塔身.每面刻雕壶门,底层为105×100厘米的方石料座,以上每层逐层缩小,顶为宝葫芦形尖顶。此塔凌空矗立,十分壮观。与近旁建于南宋的净信寺身同期建筑。
【路亭经幢】 ;
位于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东19公里、青阳县杨田乡五梅村境内。经幢为柱形八面体,由白色大理石雕成,通高约3米,石柱高2.1
6米,幢径1.92米。底座刻成莲花形,幢顶已倒塌在附近。石柱上部7面有浮雕众佛像,像高40厘米,宽l6厘米;1面为纪年铭文“大清雍正乙岁薄月吉旦,’(即雍正十三年五月初一),下方还刻有施主姓名。经幢造型别具一格,观者颇觉新奇。
【喇嘛塔】位于青阳县朱备镇九子岩九子寺前。为典型的元代晚期喇嘛塔造型,通高3.88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基座为7层8面折角须弥座,高l
36米,座身中部矮柱体刻有卷云纹,其上有2匿莲瓣组成仰覆莲座,使塔从八角基座过渡到圆形塔身.自然而富有装饰性,塔基上为0.9米高的塔身,是一个变形的球体,再上去是一圈覆莲座,座上为9层相轮,它的顶端承托着饰有云纹的华盖,直径0.58米,顶上竖有葫芦形塔刹。参见“佛教‘寺院‘九子寺”条。
【董村石塔】位于青阳县酉华乡二酉村董村,建于清乾隆四年(1
739)因塔被一株千年檀树树枝压住,故又称檀公古塔。石塔3层,六角形,底边长o.6米,高1.4米。每面开一壶门,第二层仅为2块石块支撑,顶为葫芦状。底层基石刻“清乾隆四年”款识。
【文昌阁】位于青阳县沙济镇杨梅村。为砖木结构亭阔,阁平面呈六面形,整体外观为角锥状。平石台基高0
6米•;边长5.5米,阁体用砖砌成六角形阁壁,共3层,高ll米,每层面阔及高度逐层缩小,2、3层用术板铺设楼面,设小木梯登临。阁体外用砖砌低矮围廊,并彩绘戏文故事。每层分别用立柱支托6个向外飞展的角粱,作六面形翘角檐面,最上层用宝瓶收顶,每个角粱顶端悬挂风铎。阁内原供奉的关帝、文昌、魁星神像已毁。文昌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年间曾修葺,198l年、1997年又进行。较全面的修缮。亭阁明瓦舒展,红楼朱阁,雕梁画栋,平地拔起,翘角凌兰’气势恢宏。现为青阳县重点文物。
【一天门】路亭。位于青阳县九华乡桥庵村。清代青阳县人陈希器倡建,后由僧心来复兴。近年重修刷新。砖木结构,白墙黑瓦,两落水一开间,长5米、宽3米、高4米,横跨石板遭,南北门洞开,不封闭,为香客、游人歇息、避风雨的过路亭。南门书有楹联:“到此并非门外汉}进来便是个中人。”
【二天门】路亭。位于九华山,甘露寺上、龙池庵下。清代青阳人鲍宁安倡建,同治初年(约1862)复兴。近年重修刷新。砖木结构,白墙黑瓦,两落水一开问,长5米、宽3米、脊高4米,石板道穿门而过,两侧置石凳供香客、游人休息。正门写有“二天门”“五九公路”绕过后门。附近有“定心石”、“龙池瀑布”等景点。
|
【东崖幽冥钟亭】位于九华山东崖禅寺西侧。建于清同治年问,1982年重修,为东崖禅寺仅存的古建筑。亭高10米,为砖木结构、六角形两层楼阁,建筑面积20平方米。钟亭矗立悬崖之上,凌空欲飞,气宇轩昂。亭内置万斤幽冥钟l座。铜钟为清同治年间铸造,当年从山下运到山顶花费了两个月时间。九华山是“幽冥教主地藏菩萨”的“道场”,故撞“幽冥钟”有特殊仪式,亭里僧人撞钟之际,诵念佛号、偈咒和经文,且昼夜撞钟。大钟高悬东崖之巅,“声震十里,悠扬不绝”。古有“东岩钟声一杵,声满九十九峰”之说。当年还曾以此钟作告警钟,预报地震之类。后人诗赞:“密树藏垒碧,山空应古钟。高人当晏坐,岂是拟仙踪。”
【捧日亭】位于天台峰青龙头上。清乾隆三年(1738)池州知府李嶂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金陵刘益卿重建。亭呈六角形,梁柱、屋顶全为麻石结构,高3米。亭内供有石雕佛像,佛像前有神台和石香炉。亭南侧为一平台,四周悬崖峭壁,有铁栏杆环护。他有《捧日亭赞》,以记其胜。此处是登高览胜、观看日出的佳境,故古人将“天台晓日”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步云亭】位于青阳县南阳乡新村项家塘南900米处,建于清嘉庆年阿。建筑为砖木结构,民居式,两落水一开间。亭长5米、宽3.2米、高4米•;柱子已剥落。进出二门坊嵌有0.3平方米的青石,均镌刻“步云亭”3字。亭内正梁书“嘉庆戊亥年建造民国壬子年重修”,另一梁上书“光绪元年季秋月项姓重修。”
【望佛亭】位于九华街西北风形山白云村,坐东朝西,徽派建筑。清光绪年间建,1927年钱华堂重修。亭为砖木结构,高5米、长6米、宽4米,现保存完好。
【半山亭】位于青阳县杜村乡新风村。清光绪年间建,1968年重修。庵庙式亭宇,三间并列,砖木结构。从杜村至九华山。此亭居中,故名“半山亭”。亭内原书名联一副:“知过客为谁来者请坐,问山程几许到此平分。”
【碧云亭】位于青阳县九华乡桥庵村大古岭西、方家冲东。建于清光绪年间。亭为全石结构,屋面石板铺盖,高5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为一路亭。亭近大古岭,约5公里,山势险。要,峻峰耸峙,怪石如林,岭径遥迤。l
【静波亭】 ;
位于青阳县杜村乡龙华材“世荣桥”西.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民国33年(1944)重修。亭长6.5米、宽4
2米,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南北扇墙对称开门,亭上刻有“静渡亭”3个行书字。内墙嵌有修桥碑2方。亭供行人休息之用。现为青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太白书堂】位于九华街芙蓉桥畔,祗园寺大门西南面。唐天宝末(约755),李白游江汉,受友人青阳县令韦仲堪的邀请,曾在东崖之西、龙女泉侧筑室读书赋诗,室称“太白书舍”,叉称“太白读书处”。千百年来,太自书堂历经沧桑。唐时,书堂为房屋数椽,北宋年间“谪仙书舍尚依然”(宋柯敬之语)。至南宋时,书堂荡然无存。南朱嘉熙初(约1237),青用县令蔡元龙访求遗迹,始建太白书堂于化城寺东侧。明永乐年间(约1
487)柯志洪、吴谳与僧德侃重修,人称“太白祠”。弘治、正德年问,理学家王守仁屡诣书堂凭吊,赋有“千古豪人去,空山尚有祠’’的诗句。隆庆三年(1
569)毁于火。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县蔡立身见旧址狭隘,择地于东崖穸下,重建祠宇3间,东南两厢,并移石坊于祠前。天启三年(1623)县令李如桂又徒建于下禅堂侧。后废。清康熙五年(1666)迁回东崖原址。1925年姜孝维所著《九华指南》一书,刊有“太白书堂”照片,平瓦房3间,西向,前有砖坊。抗日战争中被炸毁。1988~1990年,九华山管理处在书堂旧址银杏树北重建书堂。l
991年9月1日,新“太白书堂”落成。参见“规划建设•;建设•;太白书堂”条。
【太平山房】位于青阳县陵阳镇所村。明代永乐年间陈盂贤建造。建筑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遁面阔五开闻共16.5米,进深三大进共71.6米,建筑总面积1172平方米。房宅为砖术结构,房门6个,东西牌坊4对。每进以走廊、厢房、天井相属,布局严谨。正面牌坊高达10米,四柱三楼式,正中匾额楷书阴刻“积善流芳”4个径尺大字,枋额问砖塑雕饰古代戏剧故事,底座为大理石雕的单层须弥座,楼顶磨砖斗拱出挑,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两侧马头墙与鳞次屋面形成古朴壮观的景象。内部为抬粱式结构,116根粗壮的圆柱顶粱而立,月粱枞横飞架。彩绘画枋穿插其间,柱础有鼓镜式、素覆盆式、青脚式。石墙上有尊雕细刻的异卉珍禽图案,粱间有制竺雅秀的轩蓬顶。前进原建筑在清代警火焚毁,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由陈氏族人捐资仿原样重建,并改为学馆,以方便邻近诸生童赴金陵乡试途宿,兼作义学。时秋浦县令钟学题赠“聚德堂”额。咸丰二年(1852)重修,并留有《续捐义学太平山房碑记》,造型结构仍不失明初建筑风格。其后进建筑技艺更为精湛,雕粱画栋,浮雕画枋,山水人物,栩栩如生。后进为2层楼阁,楼前有石砌天井,楼基前措置大理石雕栏,中嵌荷花柱扶栏。石栏两侧有石鼓,外侧为登台厅石级,配上下台厅手扶石栏,台厅两侧有楼梯室,楼上厅堂前沿为木制栏杆方格窗。两端为了望阁,供临窗观了景。太平山房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明殿】位于青阳县陵阳镇所村龙王山南山脚平畈,四甲陈氏宗祠东侧。县志记载,十三都(今陵阳镇)明万历丁酉鲍楚率同族建。萧统,世称昭明太子,为南梁武帝长子,南梁文学家。在其父武帝信佛的影响下,萧统皈依了“三宝”(即佛、法、僧),受菩萨戒,招僧讲说,信佛能文,在安徽沿江一带留下足迹。此殿为纪念昭明太子而建,民国时毁于战火:现仅存庙门楼和佛殿,佛像全无。石壁上绘有何仙姑和吕洞宾的画像,隔墙上画像已残损,左壁上两幅画像也已残破,所绘亦为八仙内容。当年鲍楚建殿时,青阳邑侯傅宾书赠“风翥鳌峙”4字,匾额和柱上对联今已不存。
【刘光复门楼】位于青阳县杜村乡西河村(即西馆村),为刘光复旧谨,其斗拱处均以精致的花纹砖砌成.工艺精细。村后虎形山上有吴公墓,保存完好。
【吴襄住宅门坊】位于青阳县九华乡老田吴村。建于清康熙年间。门坊已残损,坊长5米,门宽1
42米、高5米,横墙余长2.9米,均为精致花纹砖砌成,建筑式样别具一格,与村中吴文梓门坊相并列。
【陈良台石坊】原址在九华山麓青阳县南阳乡东河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立,为四柱三门五楼式,当路而立。正中坊颧阴刻“圣旨”和“旌表孝义胨良台之坊”9个大字。石坊上还有高浮雕图案,镌刻人物及龙、凤、狮、马、牛、鹿、鱼等形象.形神兼备,活灵活现。1993年青阳县文化部门将其搬迁至县博物馆门前。
【范文正公祠】 ;
旧址位于九华山东北、青阳县木镇长山村。据明万历《青阳县志》载:宋代名臣范仲淹父早亡,继母谢氏无以为生,改嫁青阳木镇长山朱氏。当时范仲淹尚在襁褓,随母育于朱家,及冠始辞去,其从朱氏甚久。清代在长山建有范文正公祠堂,“为屋十楣,有室以奉遗像,有堂以严祭享,有廊以居守祀者”(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记》),可见规模甚大,惜历经兵爨,今已无存。
【通天桥】位于九华山中闵园接弓l庵南。建造年代不详。桥长7米、宽1.5米、高5米,为单孔石拱桥。桥面由5块长条麻石整体铺就,两边2条各5米长,中间3条为4米,桥身两侧立有22根石柱栏杆。通天桥横跨龙凄
(又名闵园溪),溪中怪石万千,激流碎玉,雪浪翻滚。两岸万亩竹林,耸秀堆翠。桥西北端有接引亭,亭上盈联写道:“接文人雅士绘书凤凰古松,引善男信士朝拜天台宝刹”。过通天桥,近有20余座庵堂精舍,庵堂规模虽小,但周围环境极其幽静。
【渡仙桥】位于九华山天台寺前。光绪二十三年(1891)金陵刘益卿捐建。块石砌成,单孔古石板桥,长20米、宽1.5米。近有“一线天”,十王嘲等景点。
【回龙桥】位于九华山中闵园,凤凰松西侧,建筑年代不详。条石砌成,2孔古石板桥,长15.5米、宽1.5米、高4.2米。石板桥中间为一块巨石,竖有万福灯柱。
【迎仙桥】位于九华街祗园寺西侧,又称祗园寺桥,建于清乾隆己卯年(17591。桥系实腹式石拱桥,单孔跨径7米,全长9.2米、宽5.4米、高5.5米;方柱栏杆,古朴、坚固;桥跨九华溪,为登山公路进人九华街的首座石拱桥。
【义兴桥】位于青阳县九华乡二圣村,清乾隆二十年(1755)建造。为两块条石平桥,桥长3.9米、宽0.8米,桥上写有‘‘义兴桥 ;
乾隆乙亥建造”字样。相传附近旧有义兴庙。
【乐成桥】位于青阳县庙前镇华阳村石亲庵旧址西,清嘉庆六年(1801)朱思诰倡建。桥为单孔石拱桥,跨径18米,全长20米、桥宽7.5米、高7米;桥面条石及碑刻已毁,桥上镌刻“乐成桥”3字。
【善心桥】位于青阳县庙前镇六泉村,由六泉口往庙前小径上。清光绪甲午年(1894)僧心彻募建,苏继美及七、八、九都吴宇辉、刘汉章、陈月轩、袁训之领建。3孔石块平板桥,6块桥石;跨径5米,桥长25米、宽1.7米、高2米,桥墩长6米。
【净信寺桥】又名龙溪桥。位于青阳县蓉城镇金山村老庵,即净信寺前60米处,为宋诗僧希坦于宝庆二年(1226)所建三垛两孔平石桥,桥面由33×33厘米长条石拼架而成。桥长5.7米,引桥长4_5米。桥石上刻有“丙戌宝庆季秋蓝瑁宫宅舍”、“希坦”等字。南宋高僧希坦曾居净信寺,工诗吟咏,有九华诗集。桥近旁有7级金刚石塔、古墓塔等景点。清代诗人张物有诗描绘道:“飞雪溅溪桥,松风未寂寥。高僧曾此住,何处觅诗瓢?”
【吉庆桥】位于青阳县庙前镇平坦寺旧址水口上。明成化年间僧显玉建。桥为单孔小石桥,长3米、高3米。至今保存完好。桥近旁有一棵大枫树。
【鲍村桥】叉名驾虹桥。位于青阳县南阳乡东河村境内,“陵(阳)南(阳)公路”中心桩号8K+800处,为宋代鲍种德首建,明洪武八年(1375)、清嘉庆年间,鲍伯祥、鲍伯华二人重修。桥为1/2圆弧等截面实腹式3孔古石拱桥,每孔净跨径8米,桥身全长34米,净宽5米,高7.3米,麻砂土面层厚65厘米桥面。两侧设有石砌护栏,已略向内倾,桥面亦略有下沉。
【三溪桥】又名“五洞孔”。位于青阳县南阳乡三溪口,原为进人神仙洞的门户。清乾隆壬申年(1752)陈圣撰倡建,鲍本贤领建。桥为5孔石拱桥,跨径1
4米,全长100米、宽4.5米、高15米。此桥已倒塌2孔,不能通行而成为一古迹,为青阳县仅存最长的拱桥。近有神仙洞,相传窦真人、张果老及陈抟老祖等来此洞游历并修炼。
【金锁桥】位于青阳县南阳乡南阳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0)陈宗贵倡建。
【老坑桥】位于青阳县南阳乡清±千村。清乾隆己丑(1769)陈圣修建。
【毕家桥】又名百架桥、柏家桥、百花桥。位于青阳县蓉城镇百花村,跨青通河。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9),为长条石拼架的lO垛9孔平桥,长70米、宽1.32米、高3米。1982年改建成4孔水泥板桥,全长32米、宽4米、高3
6米。
【永安桥】位于九华山西麓青阳县杜村乡长垅村。建于宋淳佑九年(1
249),为单孔平梁长条石桥,长3.5米、宽1.4米。桥石下游面阴刻“永安桥”3个楷书大字,上游面阴刻“淳佑己酉清明汪良立”等字。永安桥为青阳县较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高阳桥】位于青阳县蓉城镇九华路中段,跨青通河,是衔接县城东西两端的重要桥梁。始建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时以青阳县令许介故里“高阳”命名。为3孔石拱桥。1954年山洪暴发,桥墩阻水,为泄洪需要,翌年拆除石拱桥,建木质吊桥。197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跨拱,长54水、宽8.5米,混凝土桥面,铜筋混凝土花格护栏,置钢筋水泥桩桥灯。近40年来,高阳桥下河沙里出土大量古钱币,累计逾5吨;出土的古钱币上自战国下至明清达100多种螨号,上万个版别,其中三级以上古币有40多枚,高阳桥由此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富阳桥】位于青阳县蓉城镇九华路东段,跨富阳溪。始建于明嘉庆元年(1522),原名。汪王桥”,嘉靖四蔼三年被洪水冲倒后重建,更名“富鼍桥”。清光绪元年(1875),复被洪水冲跨。光绪四年重建2孔石拱桥,孔径均为8.3米,全长22米、高7米、宽6.7米。至今保存完好。
【竹溪桥】位于青阳县东堡乡竹溪村东北约900米处。为l拱条石结构桥,桥长2.7米、宽1.7米、高2米。县志载,竹溪桥系“明王廷侄造”,为青阳县较早的小石拱古桥。
【南流桥l位于青阳县陵阳镇习街。为条石结构3孔拱桥,长45米、宽5米、高7米。始建于宋代,因跨陵阳河.常被洪水冲垮。明洪武年间(1
368~1
399)复建,万历《青阳县志》有载。后被洪水冲毁,重建于清雍正年问,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多次重修,桥两头嵌修桥记事碑数方。为青阳县古桥之一。
【华西桥】位于青阳县庙前镇老街北端。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为条石结构3孔拱形桥,长60米、宽7.1米;桥面栏杆高0.8米。桥头原有石狮一对。现作公路桥使用。
;
【仁丰桥】位于青阳县杜村乡东馆村村西。建于明嘉靖元年,为3孔4垛长条石结构的平桥,桥长26米、宽1.1米。桥上刻有“仁丰桥”、“嘉靖元年”、“东馆永兴刘”等字样。 ;
【虎踞桥】 ;
位于青阳县杜村乡东馆村村北。为条石结构3孔拱桥,长37米、宽7.3米,桥上刻有“虎踞桥”3字。桥墩上下游都有分水斧口,造型独特,较少见。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
36~1795),重建于光绪年闻,至今完好。
【世荣桥】位于青阳县杜村乡龙华村。建于清嘉庆十四年(J8()9),条石结构5孔平桥,每孔用3根条石拼:而成。长35米、宽1.65米。桥中孔条自上刻有“世荣桥嘉庆十四年十二
月吉日告竣”和“范村罗世显公堂、宗文罗铭字荣山合造,,等字样。桥西端为静波亭。
【乌潭桥】位于青阳县酉华乡二酉村。明嘉靖八年(152
1))建,3孔石拱桥,跨径10米,桥长42米,桥宽6米,高7.2米。现作为朝华至二酉公路桥,古桥保存完好。
【双河古桥】位于青阳县蓉城镇蓉城路北段,跨东河故道,河水于此汇入青通河。“双河古桥”为青阳县“蓉城六景”之一。古桥始建年代无考,清乾隆年问改建成圆弧实腹式3孔石拱桥,孔径8米,桥长40米、宽6米、高6.9米.桥面有石栏荷花柱分设桥头两侧,刻有“双河桥”3字,原为“青(阳)童(埠)公路”上重要桥梁。1
984年加固桥墩,加高护栏,桥上立标志,禁止汽车通行以保护古桥。如今古桥仍如一道彩虹横亘在东河上。
【五溪桥】位于青阳县五溪镇五溪街,跨九华河。五溪桥有古桥与新桥之分。古桥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由邑令傅诚倡建,名日午桥。明宣德三年(1428)被洪水冲垮,景春四年(1453)重建。后屡毁。万历四年(1576)知县苏万民重建,改名化城桥。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高氏重建。桥由大小两桥组成,中间隔一狭长土墩,相距70米。大桥有3孔,跨径分别为13
8米、16 4米和1 3.7米,全长48.4米;小桥2孔,跨径分别是l
7.2米和17.8米,全长41.2米;民国23年(1934)修筑“殷(家汇)屯(溪)公路”时,利用此桥通车。抗日战争期问奉命炸毁,桥墩残留。民国34年冬修复,为石台墩贝雷式钢筋木面桥。民国38年,大桥中孔炸毁。1950年2月大桥抢修完工,后屡次改建。桥西有望华亭、元夷堂亭、神师殿,桥东有阳华楼、关帝庙等,现均毁。五溪为九华北大门,从贵池方向或青阳游九华必经此桥。“五溪山色”,向为“九华十景”之一,历代名贤墨客留下许多题咏。新五溪桥建成前,古桥为“芜(湖)大(渡口)公路”路桥之一,现古桥全部拆毁,仅剩桥墩,成为遗迹。在古桥址北约60米处,1970年12月建成大、小两桥联成一体的新五溪桥。参见“规划建设•;建设•;五溪桥”条。
【青阳至九华街石扳道】建于明代,由当地农民和石工兴建。全长15公里,路宽1.2~1.5米,用长方形花岗岩条石垒成。由青阳县蓉城镇对华门经杨冲、西洪岭、清淘、甲子岭、柯村、二圣至九华山九华街。古道依山就势。迂回曲折,虽数百年无人养护,但少数路段仍保存完好,惠及今人。
【南阳至九华街石扳道】起于青阳县南阳乡南阳湾焦山.止于九华山九华街。全长20公里,路宽1.5米,途经南阳乡清千、分水岭、平田岗,为古石板大道。此路为进入九华山的东南
路登山道,行者多为徽歙、江浙方向的游人和香客。
【五溪至九华街石板道】 ;
约建于明末清韧,历经整修:起于青阳县五溪.止于九华山九华街,全长20公里.宽1.5米,由麻石条铺筑而成。山道崎岖,为自西北路登九华山的要道,途经六泉口、庙前、老田、利涉桥、二圣、大桥庵、甘露寺、望江亭抵九华山九华街。往来此路者,除贵池及湖北雀方向来的游人、香客外,夏秋之交电大通港抵童埠的香客、游人摆渡至钱。家垅(今贵池市境内),而后转陆路至五溪,也是从此路上山.今五溪至大桥庵路段巳废;从一天门至九华街路;段虽为盘山公路截断数处,但台阶尚存。深冬初春,大雪封山,车辆停驶,进山者及山上居民上下山仍依赖这段古道。
【九子岭至九华街石板道】约建于明末清初,历经整修。起于九子岭,止于九华街,全长4公里,路宽1米。此石板道位于九华街西,东西走向,自九子岭盘旋而上,历松树庵、白云观、香炉石.一路松竹夹道,溪喧鸟鸣;两侧山田峻如梯,小如笠。岭西峡谷多盆地,峰峦如林,形成特定小气候,朝暮时分有大面积云海。取此西南路进山者.多为江西省及东至、贵池方向的香客、游人。
【杜村至九华街石板道】约建于清初,历经整修。起于青阳县社村,止于九华山九华街,全长7.5公里,路宽1
5米,为石板大道。途经杜村、西馆、东馆。今杜村至东馆的古石板道被撬.其余路段完好。此路为进入九华街的西路登山道。
【九华街至天台石板道】 ;
约建于明末清初,历经整修。起于九华街,止千夭台正顶,全长7.5公里,路面1.2~1.5米宽。途经通慧庵、回香阁,至接引庵、通天桥、回龙桥、凤凰古松,沿途可观赏“金龟晒太阳”、仙人打鼓峰、狮子峰、吊桥、观音石、观音寺、古拜经台、老鹰扒壁峰、玉屏台、一线天、天台地藏禅寺等景点。此段古道高低错落,或临悬崖峭壁,或曲径通幽,沿途三步一庙、五步一庵,寺庙林立;秀峰峻岭,溪流竹海,景景入画,为九华山景点精华所在。
【九华街至肉身殿石扳道】约建于明末清初,民国至今历有整修。起于九华街白马亭,止于肉身殿,全长0.5公里,面宽1.5米。此段石板道石质坚,路面好,部分条石上还凿有荷花和金钱的图案,赋予佛教色彩。沿途有上禅堂、无量寺、净洁精舍、广济茅蓬等寺院,两侧古树荫翳蔽日,夏日蝉鸣如潮。电视剧《西游记》曾在此拍摄外景。
【青阳至大通古道】 ;
由青阳县蓉城镇双河桥经焦家埠、紫竹窠、元桥、粽子店、童埠、河口渡、马山抵铜陵境内,青阳县境内长15公里。蓉城至童埠为圩堤沙路和湖滩土路,童埠至大通为石板路。青阳至大通古道为旧时连结山区和长江的重要陆路通道,是从江上而来的游人、香客、商旅上九华山的必经之路。
【青用至陵阳古道】 ;
由青阳县蓉城镇九莲墩经慕阙里、七里头、江家祠堂、百架桥、江村、朱备店、东港桥、龙口、牛家桥、将军庙、钊官庄、分水岭、建德庄、姚村口、丫枫杜至陵阳镇。全长37公里,石板路面。沿途山青水秀,景致迷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