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华山佛教旅游文化的审美价值

(2013-05-09 15:53:47)
标签:

文化

分类: 朝山观光

摘 要:

    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首批列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千百年来,九华山就成为文人游客向往骏奔的圣地、客僧尼顶礼膜拜的道场。九华山的旅游资源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富有独特的佛教文化。本文从旅游审美的视角,就僧尼传奇圣迹、庙建筑文化、水的佛文化内涵及佛教的习俗等方面,探讨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特征,揭示其旅游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九华山;山水;佛教文化;审美

   九华山,在汉代称陵阳山,南朝梁时又称九子山,只因诗仙李白的到访而改为今名。李白的更名正突出了九华山“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山水审美特征,从此以后“何人不道九华奇”。这“奇”既不同于黄山的山水文化,也有别于齐云山的道教文化,而是具有独特的佛教文化。由于九华山的奇山秀水、藏奇僧,造就了九华山奇特的佛教旅游文化,这就是九华山的魂、九华山的精髓。

一、教圣迹的神奇显现

   九华山素有“佛国圣境”的美称,自晋代天竺僧人杯渡入山立茅庵以来,几经兴衰。特别是唐代地藏菩萨道场创立后,形成了“顶礼膜拜,不绝于道”的空前盛况。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让人着迷、人称绝的僧尼圣迹。

   1、藏菩萨转世之奇。中国佛教名山所形成的四大佛教道场,惟独九华山道场奇特。五台山为文殊大慧菩萨道场,因唐太宗登基前在华阴曾遇文殊菩萨的帮助,称帝后在五台山诏修文殊殿,遂成供奉文殊菩萨的道场;峨嵋山为普贤大行菩萨道场,传说普贤菩萨骑白象、用船运佛经来到此山,显灵说法,遂成道场;普陀山为观音大悲菩萨道场,也是出于观音显灵于此。以上三山供奉的菩萨皆是神,只有九华山的地藏大愿菩萨是转世菩萨,其应身的是人而不是神,他身高七尺,头顶奇骨耸突,貌丑心慈,才力过人。据记载唐代开元七年 (719),新罗国 (今韩国)国王金氏近族金乔觉年仅 24岁,抛开王族生活,骑着独角兽渡海来到中国,辗转九华山,苦修 75年, 99岁圆寂,3年后开缸时“颜色如生,新罗手软,骨节有声撼金锁”因其貌酷似地藏瑞相,又因其生前笃信地藏,于是佛门弟子认为他是地藏菩萨转世,尊为“金地藏”,九华山遂为地藏道场。从此,金乔觉的肉身就放置在神光岭上的石塔中供奉,即今肉身殿。朝拜九华佛国没有不到此来观瞻的。

     2、人肉身不腐之奇。肉身菩萨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一大奇观。自金地藏圆寂后 1000,多年来,肉身不腐的和尚不断地出现,至今共有 6尊。九华山地处江南,雨量充足,气候潮湿,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如此之多的肉身不腐,确是千古奇迹。这既留给人们解不开、不透的谜团,又有令人神往的传说故事,为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种审美的意义,不是菩萨应身的神话,也不仅仅是“练就不朽之躯”的领悟,更为现实的是僧人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引起的启示。科学地说造就这些肉身不腐的原因,一是长期打坐修练,静心养气,血脉贯通,筋骨干练;二是一生素食,长年野果山菜为食,脂肪少;三是圆寂时十天、月不饮不食,体内少有水分;四是扣缸时用生石灰和木炭围住其身,水分全被吸干。

    3、身血写佛经之奇。现收藏在九华山化城寺藏经楼中的稀世珍宝是明代高僧无暇和尚的血经。无暇和尚曾住在山洞里,以石板为桌,石块为凳,划破手指 (一说破舌)取血,配以金粉,花了 28年的时间,抄成 81卷的《华严经》。据传说他抄好血经之后,将血经放在右脚旁,然后封闭山洞而圆寂,时隔 3年后才被发现。这部血经是无暇和尚苦修佛教的见证,可谓“丹心碧血身无暇,渡尽终身成菩萨。血写经言传百代,谁朝九华不拜他。至今这部血经字体清晰端正,被评为“国宝”。

    4、佛僧塑像特征之奇。九华山的佛像有 6000余尊,从构造的材料来看,有铜佛像、佛像、佛像、佛像、佛像、佛像、苎合塑佛像、木雕佛像、画像及肉体真身像。最突出的有三大奇像。一是祗园寺大雄宝殿中释迦牟尼的“肉髻”佛像,其头饰并非僧帽,而是“发髻”,额头一块光滑的红色装饰,是释迦在雪山苦修以至毛发粘结的样子。“肉髻”是大鹏啄食不尽的疙瘩。二是金地藏别致独特的塑像,十王殿内和肉身殿正面的金地藏塑像的骑坐是四不象的“谛听”,名为独角闪电兽,金乔觉当年就是骑着这只怪物渡海来九华山开辟道场,这与其他地藏像截然不同,是纪念金地藏在九华山苦修生活而建造的。三是肉身殿内正面金地藏塑像两旁,左为弟子道明,右为道明的父亲闵公。这子为师、为徒的塑像,在九华山寺庙塑像中独一无二。传说金地藏到九华山大显佛法无量,山中住着乐善好施的闵公见之深为慑服,并请求金地藏收下他的独子道明,不久闵公出家为僧。按佛门法规,先入佛门为长,所以子为师,父为徒。

    佛教圣迹的四大奇观,是九华山佛教旅游文化的精华。地藏传世之奇,不仅造就了九华山有别于其他佛教名山的个性特征而名扬天下,而且提高了九华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以至地处一隅的九华山,吸引韩国、日本的朝山者络绎不绝,尤其在庙会期间,来自海外的游客多达数以万计。肉身不腐之奇,给人一种神秘感,令人向往,这既增强了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的吸引力,更给人一种精神修炼的不尽启迪。血写佛经之奇,体现了僧人对佛教的虔诚至极,不惜将一生的心血付于佛经的钻研之中,观瞻血经,不能不引起游人对僧人的敬慕,从而领悟到人生在世只要潜心于所从事的事业,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功业。僧像特征之奇,体现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独特内涵和表现了苦行僧的本质特点,牟尼的“肉髻”、地藏的“谛听”便是苦修成佛的见证,修道从苦行始,成佛从苦修得,这给予人们立身处世的启迪是巨大的。同时,父为徒、为师的佛像排列,正体现出佛门法规的严明与平等。

二、庙建筑的独特风貌

    九华山佛教寺庙的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最兴盛的明清时期多达 300余座,所谓“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现存的寺庙仅 80多座,这些寺庙典型地表现了九华山佛教建筑的独有风貌,既有观赏的价值,又有考察修学的意义。

    1、依山就势的灵活布局。九华山是花岗岩体,在风雨的侵蚀下形成了奇峰峻岭、悬崖陡壁的地貌,因而寺庙的便依山顺势而建,或立于山岩峭壁之上,或建于溪潭流泉之侧,或筑于领头山腰之中,奇巧多变的寺庙建筑,与山水形胜相辉映,达到了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浑然一体,极有游览品赏的审美价值。典型的代表是闵园景区,深处翠竹林海之中的20余座尼庵,一般都有一堵围墙构成小的院落,内有花圃和菜畦,清凉幽静;院外有清溪流泉,鸟语花香,环境十分优美。在这“山山问兰茗”中游观,真是赏心悦目、怡然陶醉,来这里度假避暑真是人间难得的享受。即使是宏伟的宫殿或寺庙也不例外,如袛园寺红墙黄瓦,雕梁画栋,依山而进,回廊纡曲,上有云霞掩映,傍有万木葱茏,可谓“袛树荣光盈宇宙,园林春色荡乾坤”。

    2、各具特色的多姿风格。九华山的寺庙建筑突破了传统的轴线对称的布局,因地制宜,风格多样。从类型上看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宫殿式的,山门面南,红墙黄瓦,高峻雄伟,金碧辉煌,如化城寺、甘露寺。袛园寺、肉身殿属于此类。二类是走马楼式的(四周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层),因地势的由低而高,庙楼层层迭起,平步登楼,多进天井,错落不齐,如百岁宫、东崖寺等。独树一帜的是第三类民居式的建筑,占全山的四分之一。这些民宅的寺庙,外观上大多黑瓦白墙,硬山落水,小马头墙,斗檐深藏在院内,与皖南徽式民宅相一致。尤其是闵园景区僧尼所住的庵堂、茅舍,几乎与农家住宅相同莫辨,单门独院,庙舍合一。

    3、雕塑绘画的精美装饰。九华山寺庙建筑的装饰精美绝伦,其梁柱间、藻井中、墙壁上,以及甬道石板上,都富有艺术性的雕刻、塑像、绘画,表现出特有的民族文化。化成寺的装饰堪称一绝,其五通间的槅扇为菱花格,下边有博古、八宝等物的浮雕,中间雕刻有海榴、仙桃、梅花、兰草之类的花卉鲜果;尤其成为古代木雕艺术精品的是大殿天花藻井的“九龙盘珠”:九条木雕的游龙围绕中心硕大的明珠,缠绕交错,盘旋飞舞,又有祥云、瑞蝠穿动其间,令人叹为观止。那象征释迦牟尼圣迹的是袛园寺前甬道上的莲花浮雕,甬道由100多块长方形石条铺成,每块石板上有3个浮雕图案,“左右金钱古币滚圆,纵看似两串金钱;中间一路方形图案,象一条斗方画图集锦条幅,三步一朵盛开的荷花。其他画面,有菡萏出水,有蜻蜓戏莲叶,有青蛙伏于莲茎下,生动有趣”(白奇《九华山胜境》)。表现僧人对“七宝莲池”琉璃世界的憧憬。

    内容极为丰富的是梁柱间的雕刻。有的雕刻着八仙人物,又有人间世人,还有珍禽异卉。如:旎檀禅林的斗拱、窗棂上遍刻精美生动的唐僧取经和佛经中的故事,四周廊柱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八仙人物;上禅寺正殿横梁上浮雕有群臣议事于庙堂、将军作战于马上的一组人物故事:肉身殿的梁栋上雕刻着青狮、彩凤、仙鹤、麋鹿、牡丹等画面,鲜丽夺目。

    4、佛理深广的寺庙楹联。九华山寺庙中近30幅楹联,同雕塑绘画一样构成一大文化景观。这些楹联不仅书法艺术精湛,对仗工整精巧,而且所揭示的佛理、事理十分深广,启人深思。有歌颂九华名山佛地之胜境的,旎檀林里一幅楹联写道:“福泽本无穷羡鸟革翚飞五社咸歌真佛理,星辉原不昧听松涛竹韵九华到底是名山。”有宣扬九华山佛教盛况的,慧居寺殿柱对联云:“长江此仙堑,云海茫茫,时闻天风传塔语;九华真佛国,梵宫巍峻,日看神岭散烟炉。”有描绘佛像特征的。袛园寺天王殿内的弥勒佛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有提示观佛自戒的:“举目瞻仰,何必生几分惧意;回头猛省,还需存一点忠心。”也有祈求公平愿望的:“愿将佛手双锤下,摸得人心一样平。”还有表达游山观佛体验的:“山中做伴莫负烟霞,林下相逢袛谈因果。”

    九华山的寺庙建筑文化,正体现了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相辉映的特征。依山傍水的布局格式,与青山绿水相错综,构成了独有的诗情画意般的意境,造就了古代文人亦僧亦隐的生活空间,让人感受到田园式的恬静,桃园式的清淳。居民式的寺庙格局,又是九华山僧尼与民众杂处的独有产物,这便形成了九华山的佛教世俗化、世俗佛教化的特征,表现出佛教文化的本土化的深厚社会基础。同时,那伴生的精巧楹联,更是佛教中国化的明证,这些对联是对有人观览佛教文化的一种极好解读,从而深深地铭刻着中国文人游客对佛理的理解和悟道,表现出中国人信佛拜佛已融入了祈求公平美好的传统美德。

三、山水蕴含的佛教文化

    九华山的山水奇美,不仅表现为山水自然形态的绚丽多姿,山清水秀,石怪泉幽:还奇在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文化,这是九华山山水旅游文化的精华所在。我们从佛教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九华山的山水,可以见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1、怪石命名的佛教色彩。九华山75名峰,68怪石,虽不能说峰峰有佛影,却可以肯定地说怪石的命名无不富有佛教的神奇色彩,尤其是以金地藏的传说所派生出的特别众多。天台峰下的拜经台旁,有一巨石名为“大棚听经石”(俗称老鹰爬壁),传说天台上有一只无恶不作的大鹏鸟,金地藏来到九华山后,在巨岩下结茅舍而住,日夜诵经不停,大棚常来喷沙落石,却伤害不了他,方知金和尚佛道渊深不敢作怪了,就落在巨岩上的贴壁聆听金和尚诵经书,被佛法感化而成石。甘露寺旁有块“定心石”,传说金乔觉当年在此石上盘坐诵经,忽见一条毒蛇欲来咬他,仍端坐不惊,于是毒蛇被他的佛心虔诚打动而没有咬他,后人就取名为“定心石”。因金乔觉传奇故事附会命名的怪石还有:主动为他报时的“金鸡石”、由他一脚踩出的“脚印石”、由他点石为柱拴住青龙的“栓龙石”等。这些怪石的命名说明了金乔觉在九华山开辟道场的巨大贡献。此外还有猴子拜见观音、木鱼石、石佛、面壁石、佛指石、佛掌石、禅定石、罗汉晒肚皮,等等。

    2、泉瀑所蕴含的佛教文化。九华山雨水充足,形成特多的溪潭泉瀑,有名称的不下百数,与佛教有不解之缘的为多。同金地藏有关的就有“地藏泉”、“龙女泉”、“美女泉”。神光岭侧的“地藏泉”,相传金地藏的肉身由南台迁往神光岭建塔时,揭石而泉。今肉身殿下的龙王井,引自此泉,水可浮起硬币,游人常投币以示凶吉。“龙女泉”位于东崖西下,一股甘美清泉从石隙中渗出,这是金乔觉圣迹之一。传说金乔觉初到九华山便栖身于东崖山洞,每日需下到涧底取水饮用,十分不便,但他坚持不动摇,苦修古洞。有一天,他正在打坐静修,被蛇咬了一口,仍端坐不动,这时有一美女出现在他的面前,施礼道歉说:“适才小儿失礼,乃管教不严,愿奉献清泉,以赎罪愆。”说完指着岩石下示意触地可得。那女子消失后,金乔觉以锡杖拨动石块,果然清泉喷涌。

    与佛教有关的还有:“定心泉”(洗心泉),是这测试拜佛是否诚心之地:“白龟泉”的命名,意在宣扬佛法的感召力;“虎跑泉”赋予佛僧为香客解渴的故事。如果说这些泉水之名是好事者附会的传说,给人以神秘感,那么九子寺东北侧的“月牙池”,则是僧人修筑可供观赏的人文胜迹了,这是空有和尚修建的,池内几茎亭立的青莲,丰姿不凡;凫水鱼背托着五级石塔与横卧池边的石雕"犀牛望月“默默相对,又有小桥曲栏点缀,垂柳碧水互映,正是莲池佛国的缩影。

    3、石刻所凝结的佛文化。九华山遍及各景区的摩崖石刻,除了同其他名山石刻所共有的点景导览的作用以外,表现为九华山独特文化特点的是凝结着丰富的佛教文化。有标识金地藏佛事活动的,东崖刻有“云舫”深凹大字,因巨崖方正,高耸山顶,其形如舫,相传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常晏坐崖头诵经苦修,故称晏坐崖。有的是颂扬金地藏圣迹的,过净土庵的路右巨石上刻有“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也有刻记文人与僧人友情的,东崖岩壁上有明代王守仁书写的石刻,记载着王守仁与周经和尚交往友好的一段趣事:“不向少林面壁,却来九华看山,锡杖打翻老虎,只履踏破巉岩。这个泼皮和尚,如何容在世间,呵呵!会得时予你一棒,会不得,且放在黑漆桶里偷闲。”

    由此可见,九华山的山水自然景物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文化,这正是九华山的山水文化个性特色之所在。它既给予游人在观览山水中,深切地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浓郁气氛,身处“莲花佛国”的意境,同时又让人们体悟到,中国的佛教占有名山,不仅仅是弘扬佛教、传授僧徒;从山水审美的角度来看,佛教的贡献还在于保护山水自然美的资源,创造了不朽的人文景观,提高了一方山水景观的知名度,增添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游观的价值,这是别种人为因素所不可替代的。

四、佛教习俗的异彩奇趣

    九华山是佛教圣域,又是民众居住生活的场所。民与佛杂处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九华佛教习俗内容的多样化。

    1、佛教的节庆活动。由于海内外大批游客的参与活动,九华山的宗教节庆活动不仅项目多,而且规模大,观赏性强。其中主要节庆活动由:(1)庙会活动。这是九华山及佛士、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大型活动,起源于唐代。农历七月三十日,是金地藏圆寂日,此时四方信徒、香客进香拜佛,山民和手工业者趁机开展贸易活动,民间艺人也参与献艺,已成为全国性的的节庆旅游项目。(2)阴鸷大会,亦称大鸷法会。这是超度亡灵、祈求众生安乐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各寺庙开展引香、拜忏、放生等活动,并演唱“目莲救母”、“九更衣”等地方戏文,连续几天几夜,热闹非凡。1987年续1947年后为第四届,戏联为“度四十年月明花阴而今风调雨顺人喜神欢忆旧制,看八百里星移斗转至此国富民强山歌水曲庆良辰”。可见民俗的气氛浓郁。(3)百子会。这是一种自发的民间活动,为朝拜地藏菩萨、崇信佛教的民众自动组织起的一种会(团)。他们虔心备食后,身穿灰布青裤,或围一黄色胸兜,上印“朝山进香”字样,据其敲锣,鱼贯而行,一路上还给穷苦残疾人施舍钱物。每逢地藏王诞期,众僧及香客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宵达旦。(4)观音会。这是妇女香客的宗教活动。每逢观音菩萨诞日(夏利二月十九日)、成道日(夏利六月十九日)、出价日(夏利九月十九日),信佛的妇女们梳洗整洁,成群结队的来到寺庙烧香拜观音,祈求母子平安,亦称“做观音会”。此外,民间的宗教习俗还有土地会、娘娘会、请菩萨、许愿还愿、盖印、求签、祷告、皈依等。

     2、伙食中的佛教习俗。游观九华山的人自然要品尝“九华素菜”,这是九华佛教伙食文化的典型体现。“九华素菜”的原料取于当地产的竹笋、百合、黄精、石耳、木耳、黄花菜、地心菜、马兰头、豆苗、藤菜等山货,配以冻豆粉、豆腐、面筋、素油等,或清炒,或火煨,或清炖,或烘烤,可制作100多个品种。味以清淡为本色,素丝绿叶,天然野味,久食不腻。还有以素代荤的素鸡翅、素海参、素全鸡全鸭、素凤爪等。有的餐馆还直接推出以佛命名的菜谱,如“地藏黄精”、“九华佛手”、“佛国蟹黄”、“罗汉聚会”、“百岁甜羹”、“闵公豆腐”、“佛山冰球”、“应时水果”、“金地藏茶”等。这些富有九华佛教色彩的饮食,不仅使国内游客大饱口福,也令外国游人赞叹不已。

食在九华佛地,当然要从“素”,以前有人偷吃荤菜,便出暗号,来瞒过地藏菩萨,如猪肉叫“柴禾子”、叫“摆尾子”、蛋叫“箩卜”、油叫“棉絮”、叫“稻食子”、叫“飘水子”、叫“高颈子”等。

     3、教纪念品。九华山盛产竹木根石等原料,工艺品很精美,可作纪念的佛教题材的纪念品也是名目繁多,诸如佛像、卡 (护身符)、器挂件、印、袋、碗、珠、鱼、书、僧尼衣帽、伞、仗、扇、竺筷等。尤其是为九华山独有的陶瓷纪念品“应身碗”亦叫“百岁碗”,它是一种蓝花瓷碗,上有“九华百岁宫”字样,游客用此碗可以“长命百岁”“逢凶化吉”。

    九华山僧尼的圣迹,寺庙的建筑,山水的佛文化,其审美的价值在于观赏性,而佛教习俗文化却造就了佛教旅游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主要表现为直接而广泛的。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佛教的各种节庆活动,感受佛文化的丰富多彩,领略佛教习俗在民间的感召力,同时也可获得与中国本土民间各种民俗节庆活动相异的不同享受。由此可以领会到,佛教习俗文化能同本土民俗相融合的原因,就在于适应了人们期望平安美好的心理愿望。尤其是游人参与一次素菜宴,既可以饱赏九华山地方多种土特产的风味,也可体验到僧尼简朴清淡而富有情趣的生活;品赏这些以佛语命名的各种菜谱,确有一种身在佛国仙境与僧尼共享宴乐的体味,意趣深长,美妙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