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宋词五百首》序

(2025-11-08 15:07:32)
分类: 杨柳依依
杨沛郁《宋词五百首》序


     杨沛郁先生的《宋词五百首》是一部将传统词学精髓与现代生活体验巧妙融合的力作。这部作品延续了宋词的格律传统,同时注入了北疆地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形成了独特的“北疆词风”。以下是几篇不同风格的序言:
    《宋词五百首》序
    宋词,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既有诗的韵律之美,又具词的婉约之韵,历经千年岁月,依旧熠熠生辉。杨沛郁先生的《宋词五百首》,恰似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宋词的独特魅力。
    杨先生笔下的宋词,宛如一幅幅生动的水墨画卷。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宋词中的山水田园、市井烟火。读他的词,仿佛能看见那“堤边柳映清溪绿”的宁静,感受到那“岁冷霜严,松桦起波涛”“红柳长河戈壁,奔马踏胡沙”的壮阔。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平凡的事物赋予诗意,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
    在情感表达上,杨先生的词作更是细腻入微。他既能写出“秋光还是那秋光,不思量,再思量。海角天涯,难以话情长。两地相思当一样,兴安岭,笠泽江。”的相思之苦,又能表达“驭风涛,试弓刀。”“射天狼,赋苍茫。击筑高歌,星斗落吟觞。”的豪迈壮志。他的词,既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有对家国天下的深沉思考,情感真挚而动人,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先生的山水词兼具“古意”与“今趣”。古意在于承续宋词“以景载情”的传统,如《桂枝香·长空极目》“长空极目,正塞北初秋,江天清肃”以苍茫江天为背景,结合“板桥烟柳,江河千里,稻香幽馥”“万顷平畴,暗把岁华偷度”等意象将塞北初秋的清肃、田野辽阔与时光流逝结合,凸显出北疆秋收前的生机与岁月沉淀;今趣则体现在现代生活元素的巧嵌,《千秋岁·春思》“别来三余载,微信犹存迹”一句,将古典相思与当代通讯方式结合,让山水意境跳出时空桎梏,更具共鸣感。其笔下山水从不孤立,或衬闲情,或托高洁,如“我念青松松念我”,物我相融,尽显文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
    先生的怀思类词作多以“微物”牵情,于细节中见真情。《千秋岁·题旧照秋日》“刷屏翻旧照,犹是登临后”,以当代生活场景开篇,瞬间拉近距离,再以“桂香盈袖”“红叶坠,那时同采君记否”的秋景渲染氛围,“君记否”的问句如轻声呢喃,将怀旧的怅惘与对故友的牵挂藏于字间,避免了直白抒情的浅露;《锁寒窗·秋夜读书》“对青灯、展卷长吟,墨香浮动书窗里”“任铁砚冰寒,素笺凝紫”,以“墨香”“铁砚”“素笺”等具象化细节,勾勒出深夜研读的场景,暗含对过往治学岁月的珍视,情感沉厚而不悲戚,如陈年佳酿,越品越浓。
    先生的言志词多融儒家风骨与文人雅趣,格调高远。《山亭柳·重阳》“夜静青灯伏案”展现治学勤勉,而“愿得清词丽句,不负寒窗”,则将治学理念与人生坚守直白道出,体现对初心的执着和坚守,‌质朴中见力量;《永遇乐·淡薄吟》“松烟砚墨,陶瓯瀹茗”以文房雅趣消解世俗纷扰,体现文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芒鞋筇杖,烟霞踪迹”将隐者形象与山水意象结合,展现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八声甘州·见秋菊簇簇竹篱边》通过秋菊意象传递淡泊名利、坚守气节的品格,呼应儒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价值观。
    杨先生对宋词的研究深入而独到。他不仅熟读经典,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宋词,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他的笔下,宋词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一段段动人的情感故事。他通过自己的解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宋词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感受宋词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内心难以平静。而杨先生的《宋词五百首》,就像是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杨沛郁先生的《宋词五百首》是一部将传统词学精髓与现代生活体验巧妙融合的力作。这部作品延续了宋词的格律传统,同时注入了北疆地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苍劲处见婉约,超脱中藏执着”,形成了独特的“北疆词风”。
    杨沛郁先生的《宋词五百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既有对宋词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又有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我相信,这部作品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成为宋词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让我们一起走进杨先生的宋词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诗意与情怀。
    杨志美
    2025年11月17日
    《宋词五百首》序言
    宋词,以长短句之婉转,写尽人间悲欢离合;以声律之跌宕,镌刻山河壮丽苍茫。千年以降,词人辈出,或豪放如苏轼“大江东去”,或婉约如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皆以笔墨为舟,渡众生之情感洪流。今杨沛郁先生以自创《宋词五百首》,续此文脉,更添当代气象。
    先生之词,深得宋人精髓而独辟蹊径。其笔下的兴安岭“白桦苍松,冷与谁同”,以塞北风骨入词,苍劲处不减辛弃疾“金戈铁马”之气概;其写冬景“疏星淡月,孤影仙踪”,又似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清冷,却多一分疏旷。“风凄凄,雪潇潇。岁冷霜严,松桦起波涛”如见兴安岭之雪落苍松,黑龙江之月照寒冰,其笔力遒劲而意境幽远。尤为难得者,先生以古稀之岁,仍葆赤子之心,“乐居无尘,身无恙,去无痕”,词中闲适与哲思并重,恰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之超然。
    此五百首,既有“深耕自有齐民书”的农耕情怀,亦有“征程万里途”的壮志未歇:既描摹“蔷薇满架水满塘”的田园之趣,亦感慨“古稀难得闲”的岁月之思。其语言不避俚俗,如“一点墨,一轮月,一份缘”三字句,似白石清空之调;又如“别来三余载,微信犹存迹”将现代通讯融入古典词牌,展现北疆初夏景致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先生善用典故的双重性,既化用姜夔“二十四桥仍在”的时空结构,又引入“卅年蝶梦”等现代时间感知,通过声韵与意象互文强化画面感。其创作涵盖边疆风土、田园生活、人生哲思等主题,格律严谨而意境幽远,诚得宋人“体格神致”之精髓。
    先生的词既表现了边疆风土、田园生活、农耕凝视、教育情怀等主题,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和人生警策:如《卜算子·相逢羽衣轻》“路歧方知苦行非,省悟人已老”,此前执着的奔波、艰难的追寻并非真正想要的人生,藏着对过往选择的反思与怅然。“省悟人已老”等到看透人生真相、有所觉悟时,岁月已悄然带走青春;“世事如棋局局新,子落谁赢了”将变幻莫测的世事比作棋局,每一局都有新的走向与变数,既体现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知,也暗含对生活本质的客观审视。“子落谁赢了”一时的得失终是过眼云烟,看似追问棋局的胜负,实则尽显超脱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新程》上阕“万里云雷淬骨铮”以雷霆淬炼骨骼起笔,意象峥嵘,暗喻人生历练。“千重浪涌作舟轻”化用“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典故,展现举重若轻的胸怀。“我心自有月长明”句,既呼应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又独创性地将内心光明比作不灭的月光。
    先生的《宋词五百首》是一部将传统词学精髓与现代生活体验巧妙融合的力作。这部作品延续了宋词的格律传统,同时注入了北疆地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苍劲处见婉约,超脱中藏执着”,形成了独特的“北疆词风”。
    今付梓之际,愿读者循此五百首,窥宋贤门径,亦能于“篱边菊,天边月,路边杨”中,见词道之生生不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