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26

(2024-08-14 13:36:34)
分类: 杨柳依依
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26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诗意:
  
  第一层(1—12句),新娘倾诉自己命运的不幸: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兔丝子缠绕依附着又弱又矮的蓬麻生长,它的蔓儿怎么能够爬得高,长得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把女儿嫁给就要出征的人啊,还不如一出生就把她抛弃在大路边上!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没想到,连枕席都没有来得及给你温暖。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昨天晚上我们和和美美地成亲,今天清晨你就要离开了,未免也太匆匆忙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你虽然只是在河阳戍守,离家不算遥远,可那已经是边防前线了。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咱们还没有举行拜祭天地和祖先的大礼呀,叫我以什么身分去拜见公公婆婆呢?
  
  第二层(13—20句),揭示了新娘子酸楚缠绵、哀婉真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新嫁娘对丈夫安危地深深关切: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想当初我爹娘抚养我时,不论白天还是黑夜,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然而,我身为女人,如今嫁到你家,爹妈盼的就是一生平平安安!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现在就要走上战场了,随时都有可能阵亡,想到这些我心中十分酸楚,痛断肝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我真希望能跟着你一起去军营呀,但又怕事与愿违,眼前的局势是那么地紧张。
  
  第三层(21—32句),鼓励丈夫英勇杀敌,表示自己与丈夫生死不渝: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此时此刻,你不要为新婚离别难过啊,上前方要努力在军中效力。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一个妇女如果真的跟到军队里去,恐怕会有碍军威,影响士气。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唉!我本是穷人家的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漂亮的嫁衣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这套漂亮的嫁衣裳我不会再穿了,我当着你的面冼掉脂粉,一心一意地等着你凯旋归来。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哎!抬头看看天上自由自在的鸟儿,它们不论大的小的,都是成对成双地飞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可偏偏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地不尽如人意;但愿我你两地同心,忠贞不渝,地久天长。
  
  简析:
  
  《新婚别》是杜甫“三别”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一对新婚夫妇,新娘尚未拜见公婆,新郎却要奔赴疆场了。新娘对爱情、对丈夫忠贞不渝,想到丈夫就要到战场上去,生死难料,她悲痛得肝肠欲断;而想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命运,百姓的安康,她则平静而深情地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本诗采用比兴手法和个性化的独白形式,以新娘对新郎如泣如诉的肺腑之言,细腻地刻画了新娘面对暮婚晨别和支持丈夫奔赴国难的复杂心理与情感。
  
  注释:
  
  兔丝:兔丝子,为旋花科一年生寄生缠绕草本植物。姑嫜:即公婆,丈夫的母亲与父亲。藏:意谓不轻易见人。归:指女子出嫁。鸡狗亦得将:就是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将,跟随。苍黄:同“仓皇”。比喻事与愿违或时局发生巨大的变化。罗襦裳:这里指漂亮的嫁衣裳。襦,短衣。错迕:交互错杂,即不如意。
  
  ----------------------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甲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渡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诗意:
  
  第一部分(1—10句),故事的开端。为下文老翁与老妻的生死诀别张本: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战争的硝烟到处弥漫,一刻也没有宁静的时候;老了,老了,也不让人过上安静的日子。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子孙们都参加了这场平叛战争,仗还没打完,人却都在战场上殉难了;孩子们都不在了,我还留这一条老命干什么!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丢掉拐杖,出门参军,我也要到战场上去拼杀一番;一路上,同行战友无限感慨,都为我的家庭遭遇感到悲伤。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尽管我已风烛残年,有幸的是牙齿还在,能够吃饭;可悲的是骨瘦如柴,形容已枯槁不堪。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我虽然年老,披上盔甲,也还是一个堂堂男子汉;揖别地方官,弃田从戎,慷慨上前线。
  
  第二部分(11—24句),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老翁和老妻生离死别的情景及老翁对老妻的多方宽慰: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老伴一人孤零零地为我送行,痛苦地卧倒在路边上声声啼唤;寒冬腊月,她还是那一身单薄的衣衫。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分明知道这次一别,再也没有机会见面;贫贱夫妻,我怎能不怜她自己一人忍受饥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依稀听见她啜泣道:你今天一去,肯定再也回不来了;她还断断续续地叮咛嘱咐:你要自己保重身体,在军中多吃一点饭!
  
  “土门壁甚坚,杏园渡亦难。”你也不必太牵挂了,土门关深沟高垒,戒备森严;杏园渡天然屏障,守易攻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眼前的军事形势,与前一阵子邺城溃败时不同了;纵然会有牺牲,离这一天恐怕还远着呢!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况且人生在世上,离合悲欢都是命中注定;死神哪管你是否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遥想当年青春年少,那个时日我们国泰民安;没想到晚年却遭遇如此境地,怎能不让人踟躇徘徊,长吁短叹。
  
  第三部分(25—32句),故事的结局。写老翁从自家的悲惨遭遇,联想到整个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感到理应为国献身: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现在国家山河破碎,天下因战乱应征兵员也实属必然;战斗的号角,已响遍了万里群山。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尸骸堆积,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沾有血腥;流血漂杵,原野山川都红遍。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战火遍地起,现在那还有安乐清净的地方呢?勤王杀敌,理应奋勇当先,我岂敢裹足不前?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永远离开故乡的茅草棚,毅然决然地奔赴前线;此情此景,犹如地陷天崩,叫人肺肝俱裂!
  
  简析:
  
  《垂老别》是杜甫着名的组诗《三别》中的第二首。它的写作背景和其它几首一样,都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唐王朝60万大军溃于邺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诗中运用个性化语言、细腻的心理刻画,塑造了一位勇敢、豁达正直而又深明大义的爱国老翁形象。诗人抓住因平乱献出子孙,时值暮年,老人又被迫从军与老妻惜别这一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以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注释:
  
  垂老:接近衰老。焉用:哪用。完:全。介胄:即甲胄,铠甲和头盔。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士兵甲胄在身,所以长揖不拜。熟知:分明知道。土门: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附近。杏园:地名,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南,逼近黄河,唐代又称杏园渡。两地均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迟回:徘徊。竟:终。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诗意:
  
  第一部分(1—14句)写一位老兵在邺城兵败后的回乡所见: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自从天宝十四年以后,农村荒凉寂寞,家园里满目萧条,蒿草蒺藜丛生。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我乡里上百户的人家,因遭逢世乱,人们流离失所,各自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即使是还活着的人,也大多不知去向;死了的人,早已化作了尘土。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因为邺城兵败,失散的士卒无军营可归,我寻着旧路,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在村里走了很长时间,只是一条空巷,大街上见不着人影,日光黯淡,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和我面对的,只是一只只呲牙瞪眼,竖着长毛,向我怒号示威的野狐狸。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街坊邻居里,还留下些什么人呢?青壮年都不在了,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在家。
  
  第二部分(15—18句),写老兵辛勤劳作,尽管生活孤独贫困,依然表现出对故土的深深留恋: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归宿的鸟儿,总是依恋着原本栖息过的树枝;我也同样依恋着故土,尽管穷困,怎么肯辞别家乡到外地去栖身呢。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正是春播季节,白天我扛起锄头下田耕种,到了晚上,我还辛勤地给菜园浇水。
  
  第三部分(19—32句),写老兵再次应征以及无家可别的心理活动: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县吏知道我回到家来了,又征召我去军中,练习敲打战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次虽然随部队在本州服役,但看看家里一无所有,无人为我送行,也没有东西可以携带。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在近处服役,我只有空身一人;将来如果远去前线,前途渺茫,未知将来葬身何处!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念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也好,远去也罢,对我来说还不都是一样。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永远让人伤痛的是前次应征时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于委骨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她生了我,可在她病痛之时,我却不能在床前尽孝;致使母亲死于九泉抱恨终天,自己活在人间也永远遗憾。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已经没有家了,还要被征去服役,临行前想告别又无人可以告别;这样的国家,怎么能执政为民呢?
  
  简析:
  
  《无家别》是杜甫着名组诗《三别》中的第三首,诗中叙述一个老兵,因邺城兵败而回归故里,结果家中田园荒芜,狐狸怒啼,可是他依然辛勤劳作,表现出对故土的深情依恋。然而官府征他再去服役,此时既无人为他送行,又无人可以告别。在踏上征途之际,他情不自禁地质问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通过老兵的自述反映出统治者的残暴、农村的凋敝荒芜和安史之乱给贫民百姓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注释:
  
  天宝:玄宗年号。天宝14年(755)11月,爆发了“安史之乱”。蒿藜:青蒿、蒺藜之类。泛指野草。贱子:老兵自称。旧蹊:旧路,借指故里。日瘦气惨凄:言日色无光,故里一片愁云惨雾。灌畦:给每行畦的作物依次浇灌。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习鼓鼙:练习敲打军鼓。意即再征入伍。鼙,战鼓。委沟溪:言老母去世后被扔到山沟里,得不到儿子送终与安葬。委,丢弃。终身两酸嘶:言母亲死于九泉抱恨终天,自己活在人间也永远遗憾。酸嘶,悲哀。蒸黎:老百姓。蒸,众也;黎:民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