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08月13日

(2024-08-13 13:47:19)
分类: 杨柳依依
2024年08月13日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诗意: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秋风飒飒,在边远之地的秦州,人们已经有了草木萧疏的感觉了,现在老朋友流放夜郎,世路凶险,不知感觉和心情怎么样?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鸿雁何时能捎来你流放途中景况的音信?你途径潇湘洞庭,风波险阻,你可要多多保重!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文才出众者,往往会遭厄运,命运亨通的人诗文一般不会有名,这正像鬼怪喜欢人经过可作食粮一样,奸佞小人总是迫害君子和有才能的人。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你与屈原的遭遇有相同之处,也一定与屈原可以共语,请别忘了把它写成诗句,投诗祭奠汨罗江,向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诉衷肠!
  
  简析: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李白在至德二年(757)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得罪于玄宗,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次年春夏之交于中途遇赦放还。当时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并不知李白遇赦,常常担心其安危,遂作此诗,以表达对李白的深切牵挂之情。
  
  本诗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感情强烈,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反复咏叹,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殷殷切切,足见杜李二人之间的友谊之深。
  
  注释:
  
  天末:指天尽头,即遥远的地方。君子:指李白。鸿雁:大雁,喻信使。魑魅:泛指鬼怪,此喻奸佞小人。过:经过。意谓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以便出而食之。冤魂:指屈原。汨罗:汨罗江。
  
  -------------------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诗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士卒们多么劳苦,在漫漫的潼关道上辛勤地修筑工事。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放眼望去,沿着连绵起伏的山势筑造的城墙,既高峻又牢固。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借问潼关的守吏:修这样既高峻又牢固的工事,还是为了防备安史叛军吗?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潼关吏并不急于作答,却邀请我下马走走,为我指点潼关的山势: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然后,潼关吏才成竹在胸地对我说:你看,那层层战栅,高入云天,连飞鸟都不能穿过。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敌兵来了,我军只要坚守住险要去处,哪里还用担忧西都的安危呢?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老人家,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一辆单车通过。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遇到敌人攻击时,守关将士只要奋起长戟,自古以来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诗人听了潼关吏的介绍,并没有表示赞叹,而是深深地感慨道:可惜,桃林塞一战多么悲惨,官军不得已出战,结果全军覆没,数万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请嘱咐守关的将军,千万汲取历史教训,不要像哥舒翰那样弃险出关迎敌,结果导致全军覆没。
  
  简析:
  
  这首诗写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邺城大败后,又在潼关修筑工事,以防洛阳失守。诗人自洛阳去华州经过潼关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本诗通过与潼关史的问答,诗人认为潼关地势险要,利于闭关固守。告诫守关将士应以被迫出关的哥舒翰为戒,勿轻易出战。本诗运用对话形式,舒缓有致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心理,人物形象刻画神情毕肖,形象生动鲜明。
  
  注释:
  
  潼关:今陕西潼关,为河南到长安的重要关口。草草:辛劳疲惫的样子。大城、小城:泛指建筑在山上的大小防御工事。胡:指安史叛军。战格:战栅,防御工事。桃林:即桃林塞,今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哥舒:哥舒翰,唐朝名将。
  
  ---------------------------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意:
  
  1至4句为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交代时间、地点,烘托环境: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傍晚,我投奔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借宿;天黑后就有官府的差役进村来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家的老汉见此情景,匆匆地越过墙头逃走了;老妇也急忙打开大门去察看动静。
  
  5至20句为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差役和老妇间的盘问应答,概叙了差役的横暴和老妇一家的遭遇。最后老妇不得已自请服役: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的吼叫声,是那样地粗暴;老妇人的啼哭声,又是多么地悲痛!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只听见老妇人走上去前向差役诉说:我一共有三个儿子,都应征去攻打邺城了。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刚刚有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两个儿子已经在最近的战斗中阵亡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在这烽火连天的年月里,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能复生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丁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小孙子要喂奶,所以孙儿的母亲暂时还没有离开我家;可是让她出来怎么见人呀?连一件完整的衣裳也没有啊!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我虽然年纪大了,也没有什么力气,你们如果非要抓一个壮丁回去不可,那么就请让我跟你们在今晚回军营去吧。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样好赶紧应付河阳前线紧急的差使,说不上还能赶得上给部队置备早饭呢。
  
  21至24句为第三部分,故事的结局。写老妇服役后这一家的凄惨情景和诗人的感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很深了,喧嚣的说话声消失了。我似乎听到了隐隐约约地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了,我启程赶路,只有同那位老汉一个人告别。
  
  简析:
  
  《石壕吏》是杜甫《三吏》组诗中的第三首。诗中通过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捉去服役这一事件的形象描绘,揭露了统治者及其官吏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悲苦遭遇的深切同情。本诗背景广阔,叙事完整,矛盾冲突尖锐复杂。问答虚实相映,层次清楚。笔墨洗炼、简洁。
  
  注释:
  
  暮:傍晚,名词用作副词。投:动词,投宿。石壕村:即石壕镇,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逾:动词,翻过。走:动词,跑。吏呼一何怒:呼,动词,吆喝,吼叫。一何:多么。怒:凶猛,粗暴。妇啼一何苦:啼:哭。苦:悲哀,悲痛。前致词:前:动词,走上前去。致词:对人讲话,告诉对方。三男邺城戍:三男:三个儿子。邺城戍:攻打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去了。附书:托人带信。至: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存者:活着的人。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长已矣:永远完结了。已:停止,完结。急应河阳役:急:赶快。应:应付。河阳:今河南孟县。役:差事。如闻泣幽咽:依稀听到儿媳妇低声哽咽。闻:听到。泣:抽泣,无声的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