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11

(2024-07-21 18:56:24)
分类: 清水天然
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11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意:
  
  诗的前两句写终南山的晚冬,岭高雪厚,山川秀美: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诗的后两句写雪霁日出,雪光辉映,林色尤美,雪后傍晚的长安城增加了些许寒意: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简析:
  
  相传诗人祖咏,有一年在长安应试,试题为《终南望馀雪》。此诗为应制诗,按规则一般要写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这四句就交了卷。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描绘出了终南山雪后的秀美风光。
  
  “终南阴岭秀”,描绘在终南山下的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背坡的秀丽景色。一个“秀”字,显示出了终南山清雄、俊逸的神采;“积雪浮云端”,既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也写出了雪的深厚;“林表明霁色”,写雪光反射到树林上,给树梢染上了明亮的色彩,这是从正面渲染“余雪”;“城中增暮寒”,意在言外,表现了诗人对城中百姓冷暖的关心,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全诗虽只有四句,却把《终南望余雪》的主题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注释:
  
  阴岭:山北曰阴。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林表:林梢。霁色:雨雪之后的阳光。
  
  祖咏(699—746),字和生,洛阳(今河南省)人。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其诗以描写景物见长,多写隐逸生活、山水风光。与王维友善,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之一。代表作《终南望馀雪》、《望蓟门》等最为着名。
  
  -------------------------
  
  江南旅情                祖咏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诗意:
  
  前四句写自己客居他乡,百无聊赖: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楚地的山脉绵延千里,没有个尽头,返回故乡的道路,是如此的寂寞冷落。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早晨东海日出,霞光灿烂,这是要下雨的征兆;夜间听到大江波涛澎湃的声响,这就是已经涨潮了。
  
  后四句写千里迢迢,音信难寄: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我书剑飘零,羁留近于南斗方位的地方,旅途遥远,传递书信的鸿雁从北方乘风飞来,来到南方再向北飞就很艰难了。
  
  “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空潭是一个盛产橘子的地方,橘子熟了,想寄一点回家,可惜没人也没有办法把它带到洛阳去。
  
  简析:
  
  这是一首写游子思乡的诗。自己置身于千里之遥,思归而又无法归去。在书剑飘零的日子里,只有早看海色,夜听潮声,来排遣心中的愁绪。全诗语言清丽,对仗工整,诗情颇为浓郁。
  
  注释:
  
  楚山:楚地之山。极:穷尽。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古人有“南斗在吴”的说法。空潭:地名,以产橘子着名。洛桥:洛阳天津桥,此代指洛阳。
  
  -----------------------------
  
  苏氏别业                祖咏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诗意:
  
  首联写苏氏别业园林环境清幽,使人萌生隐居之心: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苏氏的别墅座落在非常幽静的地方,人们一到这里,就会产生隐居的想法。
  
  颈联颔联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园林内外的景色: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峻拔秀丽的终南山,正对着别墅的门窗;飞珠溅玉的沣水,环绕着别业的园林。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翠竹青青,覆盖着还未来得及消融的冬雪,虽然已是黄昏,庭院依然明亮,一点儿不觉得天黑。
  
  尾联表达了诗人欲远离闹市,感受自然,关爱生命的闲适之情: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别墅幽深寂静,远离嘈杂的环境,到这里可以悠然闲坐,静心谛听春鸟的啼鸣。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苏氏别业园林内外环境清幽,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全诗描写工丽,意境恬静淡远,表达了诗人鄙弃世俗,追求闲适幽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注释:
  
  隐心:隐居之心。牖:窗户。沣水:水名,发源于秦岭,经户县、西安入渭水。未夕阴:还未感觉到黄昏,意思是说院中还不觉得天黑。
  
  --------------------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登上燕台,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游客,便被所见到的雄奇景象震惊了。这里充满了战争的气氛,笳鼓声喧,号角嘹亮,威武雄壮的军营中集训练兵颇为紧张。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放眼望去,雪积了厚厚的一层,漫天遍野,万里皆白,雪光冷飕飕的寒气逼人。在这边防地带,曙光初照,旌旗猎猎。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到了晚上,沙场上点起了烽火,胡地上的月亮格外清冷。蓟门濒临渤海之滨,云雾缭绕的巍巍群山簇拥护卫着蓟门关,一派肃穆沉静的景象。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青年时代,我虽然没有象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现在我却要向汉人终军学习,请缨杀敌,奔赴疆场。
  
  简析:
  
  《望蓟门》一诗,描写边塞风光,抒写了作者初到蓟门要地观察到的景象极其感受,表达了诗人立功报国的志向。
  
  这首诗写边塞的雄壮景色,烽火熊熊,旌旗猎猎,雪耀寒光,关山万里,意象极其雄伟辽阔。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所感,从而激发了诗人欲投笔从戎、平定边患、立功疆场的激情。全诗格调高昂,惊心动魄,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读后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注释;
  
  燕台:即幽州台,相传燕昭王建台,置千金于台上,以重金招天下贤士,故亦称黄金台。笳鼓:泛指军乐。三边:古称幽、并、凉三州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西北及北方的边防地带。危旌:高高飘扬的旗帜。蓟城:蓟门关,唐代幽州州治,为边防要地,在今北京西直门。投笔吏:引用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指到边疆去建立功勋。长缨:拘系犯人的长绳。
  
  ------------------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意:
  
  前四句写通向友人别墅路上的青溪与春色: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正当春暖花开时节,在去友人别墅的路上,白云缭绕,仿佛隔断了去路。路边的清溪源远流长,与春光相随相伴。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晨风吹拂,不时有芬芳的落花随着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以嗅到水中花草的清香。
  
  后四句写山居主人志趣高雅,生活闲适: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清寂的荆门,面对着幽幽的山路,柳荫深处,清静的别墅真是一个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好地方。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尽管山深林密,倘若白天坐在别墅里,阳光穿过幽深的树林,也有一片清幽的光辉洒在衣裳上。
  
  简析:
  
  这是一首写暮春山居的诗。友人的别墅在高峻的深山之中,白云缭绕,绿柳含烟,人与山花山溪朝夕相处,在这样清幽恬淡的环境中生活,自然是心旷神怡,物我两忘。全诗抒情质朴,以境取胜,写出了友人山中隐居的幽趣,充分表现了诗人自甘淡泊和向往隐居的闲适情怀。
  
  全诗情韵盎然,意境幽美。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写“无我之境”,不但给风景抹上了感情色彩,而且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理活动等,也都活灵活现,如在眼前,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美感和情趣。全诗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读后细细品味,清新淡远,余味无穷。
  
  刘眘虚:生卒年不详,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及第。一生仕途坎坷,与王昌龄、孟浩然等友善。其诗工于五言,多为山水隐逸之作。
  
  注释:
  
  阙题,题目原缺之意。眘:读作shèn,谨慎,慎重。道由句: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春与句:青溪流不尽,春色也看不尽。闲门句:门一开,便可见上山之路。闲门:言门前环境清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