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9

分类: 清水天然 |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诗意:
第一层,写艰辛紧张的军旅生活。风沙昏暗,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白天士卒们登上高山,去了望观察远方有无报警的烽火;傍晚时为了让马饮水,他们又到了交河边上。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军营中风沙弥漫,一片漆黑,行人只能听到巡夜的刁斗声凄凄厉厉;还有那琵琶声幽怨肃穆如泣如诉,仿佛当年乌孙公主远行。
第二层,写塞外战地的荒旷萧条。大雪荒漠,夜雁悲鸣,胡儿落泪,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孤营所在,万里无人烟,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雨雪霏霏,以至于迷漫了辽阔无边的荒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胡地的大雁夜夜由此飞过,哀鸣着投向南方;胡人的士兵因不忍目睹此地的冷落凄凉,一个个痛哭得泪眼滂沱。
第三层,写诗人的感慨。牺牲了那么多士卒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听说身后通往内地的玉门关啊,交通已被朝廷派兵关闭阻隔;大家只得豁出性命,追随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殊死拼搏。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将士的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只不过是西域的葡萄移植进了汉家宫苑。
简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塞外凄凉的景象和征戍士卒的怨愤。诗中借用史实对李唐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表示了诗人对征戍者的深切同情。
注释:
古从军行:从军行,乐府古题。烽火:古代边防警报的烟火。交河:古县名,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刁斗:古代军中煮饭和打更用的铜锅。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汉武帝时引入中原。这里泛指进贡的物品。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县)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他的边塞诗以流畅奔放慷慨激昂的气势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反映了战争给边防将士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擅长五古和七言歌行体。除边塞诗外,他的送别诗和写听音乐的诗也较有名,他在唐代诗坛地位较高。
-----------------------------
望秦川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诗意:
前四句写层峦叠嶂,明亮洁净的秦川及长安城的巍峨雄姿: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我凌晨从长安城出发,回首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正从东方山顶上冉冉升起。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高气爽,远远近近的山河大地明洁清净,历历在目;重重叠叠,逶迤曲折的长安城,显得气势十分雄伟。
后四句写秋声秋色及游子的感受。青竹在秋风中摇曳,瑟瑟作响,五陵的苍松翠柏,也透露着浓重的寒意,出门在外的游子自然产生了归乡的思绪: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秋风萧萧,家家户户的青竹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在外为官的人也发出了归去的感叹,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到家乡去吧。
简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明净的色调,简淡的笔墨,线条清晰地描绘出了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长安都城逶迤绵延,山川明净而广阔的秋天景色。前四句描写的景象明净、壮丽,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索、凄凉。创造出散淡、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去官归家途中的怅惘心情。
注释:
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诗中意指长安一带。炯:远。净:明洁。重:重重叠叠。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归欤:出自《论语?公冶长》,孔子周游列国,于陈、蔡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归欤,归去。凄其:寒冷的样子。凄:凄然、悲凉。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意: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远在他乡的游子,来到郁郁青青的北固山下,万里长江碧波荡漾,我乘着一只小船在江面上漂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晓风徐徐,波涛不惊,一叶白帆顺风在高远的江天上飘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轮红日从东海上升起,灿烂的光辉驱走了残夜,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江面辽阔,水天一线,大江弥漫着温暖和煦的气息,旧年尚未过去,江南的春天却提前来到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冬去春来,征雁北归,我是多么思念可爱的家乡,早已写好的家书,如何寄回家园?掠过长空的北归鸿雁啊,请为我捎上一封家书吧,把它捎到洛阳交给我的亲人。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羁旅思乡之作。在旅途中诗人泊舟江南北固山下,为江南春早和长江两岸壮美秀丽的风光所陶醉,由此触发了不尽的乡思,抒发了飘泊羁旅之中神驰故里的情怀。全诗感情深切,韵律和谐,清丽精警,不饰雕琢。
注释:
次: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倚长江而立。客路:旅途。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潮平:指江水上涨,与江岸齐平。风正:顺风。海日:指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上升起的太阳。残夜:指天将破晓之前。江春:指江上景物萌动的春意。入旧年:是说旧年尚未终结,江南就弥漫了早春的气息。乡书:指寄给家乡亲人的书信。归雁;这里指北归的雁。
王湾(693—751),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曾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曾往来吴楚间,多有着述。
------------------------
宿云门寺阁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诗意:
前四句运用写意与想象,描绘云门寺的远景及凭窗远眺的景象: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云门寺座落在东山之下,这里地势高峻,烟雾缭绕,山花盛开,时近傍晚,远山笼罩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晚上云门寺内悬灯高照,层峦叠嶂都隐于夜色之中;卷起久垂的帷帘,观赏起窗外的夜景,有如五湖秋色移进阁楼。
后四句虚实结合,写室内所见及入梦后的情景: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因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尚剩下的几只大雁;群星闪烁,斗星和牛星象是镶嵌在窗户上,它们离室内是那样的近。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云门寺地势高峻,仿佛上天的路就在眼前,所以让我在夜间,竟朦朦胧胧地做起了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
简析:
这首诗运用想象、对偶等手法,写云门寺阁的高峻、幽雅以及诗人夜宿云门寺的感受。全诗章法严谨,以时间为线索,由入寺写到入梦;以空间为序,由实境写到虚境,全力衬托寺院的高古,结构上匠心独运。
注释:
云门寺:在今浙江省绍兴境内的云门山上,始建于晋安帝时,是着名的隐居之地。香阁:指云门寺。嶂:像屏障一样陡峭的山峰。斗牛:指斗星宿和牛星宿。此处衬托云门寺之高。天路:通天之路。
孙逖(696—761),博州(今山东博山县)人。曾任左拾遗、考功员外郎、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他知人善任,亲自录用的颜真卿、李华等人均成为国家重臣。孙逖任信州刺史时,曾遇大旱,即令开仓放粮,使信州百姓渡过灾年。上元年间病逝。赠尚书右仆射。
孙逖工诗善文,在当时声望卓着,被颜真卿推许为“人文之宗师,国风之哲匠”。他在开元年间,典掌制诰多年,文理精密,张九龄阅其文稿,反复推敲,一字未能改动。《全唐诗》录存其诗59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