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小鱼儿小寒寒小杨洋的故事

分类: 红笺无色 |
小鱼儿 小寒寒
小杨洋的故事
杨沛郁
今天小外孙女若寒百天
今天,是我外孙女卢若寒百天。冬去春来,阳光灿烂。又喜逢元旦佳节,举世欢歌,普天同乐,更增添了百天喜庆的气氛。
外孙女,姓卢,名若寒。想来名字中间是“若”字的,人数并不多,可大多也都是名人,耳熟能详的如王若飞、吴若甫、李若彤、刘若英等,童叟皆知。不过当初他们父母给小若寒起名字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这些名人,去有意的与他们同字。因若寒的堂姐堂兄叫卢暄、卢琨,所以在她没出生前,她姥姥就建议她叫“卢涵”。后来,他父母觉得两个字的名字有点单调,索性在中间就加了一个“若”字,同时,也将“涵”字改成了“寒”字。
这小若寒一出生就一脸的福像,粉嘟嘟的圆脸,淡淡的眉毛,圆圆的下颏,端庄大气。一天很少哭闹,又非常宽容大度,喂奶早一会,晚一会,她都能谅解,整天笑呵呵的,有大家闺秀的风采。你如果有什么烦心事,只要看上她一眼,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大致还是她一个月多一点的时候,她母亲因单位去了检查团,不得不去单位一次,准备一点有关科研课题方面的材料,就让我暂时看一会儿小若寒。小若寒倘若是在平时,那个时间早就睡了。可那天却偏偏精神得很,不管你怎么哄,她一点睡意也没有。眼睛瞪得大大的,让你抱着她在地上走来走去。只要走得慢一点,她就会大声叫道:“咔、咔咔!”以表示她的不满。当我走到冰箱前,不由得想起了宋丹丹小品中的台词,就郑重其事地对小若寒说:“若寒,姥爷也给你出一道智力测验题,你说把小若寒放进冰箱里,拢共分几步?”这时,小若寒就像听懂了一样,“哇”地一声就哭了,眼泪立即从眼眶飞了出来。看见她哭了,我马上说道:“若寒不哭,若寒不哭,姥爷是和你说着玩的。小若寒这么乖,怎么会放冰箱呢?明天还是放小鱼儿哥哥到冰箱里吧……”她听见了,立即停止了哭声,很快露出了天真的笑容,笑得甜甜地。
有一天我抱着她玩,她不时地逗着你笑,她笑的神态非常可爱,憨厚朴实,并且笑得十分甜美,声音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没想到走在书柜前,她笑声却戛然而止。只见她两眼盯着书柜,注视着书柜里的图书,眼神随着书架慢慢的移动着,就像浏览查阅她想要找的书目一样,看见她那神情专注的样子,我非常欣慰。我知道她未必看懂,说不上书柜里的什么东西引起了她的兴趣,但她的行为,确实让人高兴。
看见若寒看书,不由得想到了我们这一代,正当读中小学的时候,赶上了那个特殊时期,说是上学,但不学知识,大好青春年华,就在喊口号和游行中度过了。后来又上山下乡,重实践,轻知识。
小若寒的父母,出生在拨乱反正的日子里,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学校重新走上了新生。但应试教育让他们只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脱离了社会实践。读死书,死读书,读完了大学,没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在学校学的知识到社会上用不上,社会上有用的学校里没有学。中小学教师统一模式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厌学、弃学。2003年一所大城市对本市30000名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和1200名高中生进行跟踪调查,认为他们在学校学的知识基本上不符合社会需要。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陶行知曾经批评过:“中国的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陶行知的批评切中了我国教育一贯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学以致用应该是教育的目的。纵观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明,都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而我们现在的学生能力培养,却只体现在卷面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与他们明天在社会上的生存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愿小若寒长大上学时,不要像现在的小学生这样,书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本是天真烂漫的童年,却顶着无形的精神压力。读死书,死读书,难道到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一个学校的期末检测和升学率,还是比孩子的健康成长,比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吗?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意义远不只是学习本身,它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但愿小若寒长大以后,与所有的少年儿童一起,在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课程背景下,有一个自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明天!(于2007年元旦)
前一篇:杨沛郁:运动会国旗下讲话
后一篇:杨沛郁:小鱼儿小若寒小杨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