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散文随笔

(2024-02-05 06:33:15)
分类: 红笺无色
杨沛郁: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杨沛郁
  
  春和景明话风筝
  
  风筝,也称为纸鸢或“鹞子”。
  
  每年清明节前后,春和景明,云淡风轻。不论男女老幼都擎着用自己辛勤地劳动,做成自己理想和愿望的风筝,到广场或到郊外旷野去放飞。双目凝视于蓝天白云之上的风筝,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专注,欣慰,恬静,也的确是一种赏心悦目,回归童贞,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墨子·鲁问篇》上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输般“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作木鸳以窥宋城”。
  
  宋代高承着的《事物纪原·卷八纸鸢》记载了楚汉战争时韩信发明了风筝。传说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以牛皮制风筝一具,让善吹笛之人乘坐,夜幕降临后飞上楚营上空,奏楚歌,其声悲怨。楚军主力江东八千子弟听曲思乡,人人不觉潸然泪下,尽皆散去。我想这些可能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并且用于战争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了吧?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南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叛臣侯景围困于台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情况危急。有军师羊侃献妙计给梁武帝:在城里放风筝,借助风筝把调兵的告急文书传送出去。
  
  据《北史》记载,唐朝将领张丕被田悦率领的叛军围困。在情形十分危急之时,也曾利用风筝传信搬取救兵,使被围将士得以死里逃生。
  
  自唐朝开始,风筝也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娱乐工具。到了晚唐时期,风筝上已有了用丝条或苇簧、竹管、金属片作成的响器,在随风飘忽之时,筝鸣声声,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方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作者借物抒情,寄托人事无常的感慨,发人深思。
  
  到了宋朝时,火药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将士们在风筝上放置火药,接上导火索,导火索的另一端缚上一段点燃的香火,待风筝飞到敌营上空时,火药爆炸,扰乱敌军,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称之为“神火飞鸭”。北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可见放风筝在宋代已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
  
  明清时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郊游,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代着名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一诗中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放风筝的情景。曹雪芹在《风筝》一诗中则写道:“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诗中把放风筝的人和放风筝的季节,以及放风筝时出现断线的情况写得惟妙惟肖,耐人寻味。
  
  清代另一位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中则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本诗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杨柳含烟的时节,活泼的儿童牵线舒臂,借东风放风筝的情景。
  
  大约18世纪中叶,风筝传到国外。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来临时,利用风筝证实了雷电原是云层中的放电现象,自此揭开了雷电的奥秘,让风筝在世界科技史上添写了光辉的一页。
  
  每当清明前后,风筝在万里晴空,随风飘摇,形态各异。有的是银燕双飞,有的是大雁成行,还有什么蝴蝶翩翩、孔雀开屏、彩凤展翅、苍鹰盘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有的风筝中还装有纸鼓笙簧,随风升空时,鼓声咚咚,筝鸣嘤嘤。
  
  春光和煦,草长莺飞。在生机盎然的季节,人们在一片喜悦欢乐声中,伴随着莺歌燕舞,走进了风筝放飞的春天。在白山黑水,塞北江南,齐鲁大地放飞!(2006.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