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散文随笔

分类: 红笺无色 |
散文随笔
杨沛郁
漫话立春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方向,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日生暖,鸟语花香;春生机勃发,万物复苏。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立春之日起,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土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面上冰雪消融,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大小冰块,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漂浮在河面上。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新开端,种地早盘算”,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而中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我国的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依旧是“举头楼外雪满山,夜色沉沉北风寒”,“大河有心冰先解,寒潮无情夜袭人”。天寒地冻,寒风刺骨(今天大兴安岭地区的气温还在零下四十度左右)。这些气候特点,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成竹在胸的。
人们常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冰雪稍融北风寒,兴安绿色未曾看。开窗遥听江南雨,偶尔风吹是春天。”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历代帝王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解放后,在天津地区流传的立春歌谣,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朴素哲理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正月里来正月正,冰消冻化柳条青。开展增产定计划,拉土送粪早动工,保住好收成……”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美好的春天。(2005年冬)
立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春盘、春卷、春饼,俗称为“咬春”。杜甫的《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诗中所说的“春盘”,就是按古代习俗,立春这一天用萝卜、水果、春饼等装盘,馈送亲友的一种习俗。
北方人多爱吃生萝卜,尤以心里美和青、白萝卜为佳。立春这一天,从菜窖或菜店里选来一个心灵美或青萝卜,用菜刀把整个萝卜切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全家大小围坐在一起,咔嚓、咔嚓地咬着吃,那可真是一盘又脆又甜又极水灵的春令食品。(2005年冬)
后一篇:杨沛郁: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