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感受和谐

(2024-01-26 09:11:43)
分类: 感受和谐
杨沛郁:感受和谐


  感受和谐
  
  杨沛郁
  
  回忆我的父亲
  
  父亲去世那年七十六岁,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很健康,也很年轻。他中等身材,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一头很精神的黑发,脸上的胡子始终干干净净的。他为人随和,有修养,受过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当过警察、干部,还做过会计、教员等。文革开始受到不公正的批斗,一夜之间变成了“国民党党员”“日本特务”。在那段日子里,父亲身体受到了严重摧残,红卫兵经常三更半夜闯到我的家里,拉父亲去批斗,回来时经常是遍体鳞伤。可父亲精神一直很好,非常乐观,能够正确对待当时的政治运动,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闲来没事,父亲很爱读书,四书五经中的很多篇目都能熟读成诵。“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等,这些都是父亲常用来激励自己和教育我们的句子。我们学生时代,父亲就鼓励我们读课外书,记得上小学四年级那一年,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就读过了《青春之歌》《烈火金刚》《红岩》《小城春秋》《林海雪原》《保卫延安》《迎春花》《苦菜花》《晋阳秋》《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优秀文学作品。
  
  父亲有时高兴,晚饭后经常吟诵一些古文名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赤壁赋》等。有时也教我们读《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菜根谭》《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优秀蒙学读物。并对其中有关内容的文化背景、思想内容、词句典故做生动简要的介绍。这些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对我们弟兄姐妹影响很大,对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加强道德修养起了积极作用。
  
  现在我对父亲给我们介绍的有关的文史经哲、天文地理、名物古典、风土人情、礼仪道德、勤勉故事、优秀诗歌等依然记忆犹新。“临对仿,吝对悭,讨逆对平蛮。忠肝对义胆,雾发对云鬟。埋笔冢,烂柯山,月貌对天颜。龙潜终得跃,鸟倦亦知还。陇树飞来鹦鹉绿,池筠密处鹧鸪斑。秋露横江苏子月明游赤壁,冻雪迷岭韩公雪拥过蓝关。”到现在,父亲教我们读《笠翁对韵》中这个语段时的神态,他的音容笑貌,还能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的眼前。
  
  父亲的毛笔字写得特别好,笔法刚劲挺拔,清健俊俏,结构严谨浑厚,法度森严,曾被人赞为“颜筋柳骨”。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每逢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父亲就开始义务为乡邻写对联。一般毛笔和墨汁是学校、政府办公室、或生产队的,红纸谁来写谁自己带,对联内容由我父亲来选。文革前对联内容,可以随写随创作,根据不同的家庭、身份、教养、职业等,父亲出口成联,信手拈来。写完以后,父亲还朗诵给大家听。人们听了父亲为自己家题写的对联,赞不绝口,一个个乐得合不上嘴。到了文革时期,就不能随意创作了。基本上都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毛泽东的诗词名句。文革结束,父亲已没有了当年的创作激情,内容社会化了。但他从来不写“发”啊,“财”啊之类的句子,一般都是“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等传统名联。看见父亲写字,我有时手痒,也拿过笔替父亲写上几联。相形见绌,字没有父亲的大气得体不说,只是蘸墨的工夫就高下分明:父亲蘸一次墨,正好书写一个上下联,还外加一个横批。而我蘸一次墨,只能写上四五个字。
  
  父亲的后半生,主要从事田园劳动,这可能是他最乐观最豁达的日子。父亲的瓜种得特别好,同样的土质,同样的气候,同时间下种,他种的瓜就比别人种的甜。品种也多,什么顶心红、花盖、麻瓜、牙瓜、刀露子、白糖罐等应有尽有。父亲非常大气,有人倘若去瓜地吃瓜,不论认识不认识,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他也非常俭朴,热爱劳动,家里的菜园收拾得板板正正。起垄、育苗、薅草、浇水、铲镗,从来不让我们动手。
  
  父亲除喜欢读书外,平生没有个人嗜好,不吸烟,不赌博。家里来客人了,有时喝一点白酒,可喝不多,只是一小杯。从来没见他喝过红酒或啤酒。父亲喜欢整洁干净,即使是在被批斗的日子里,衣服也穿得整整齐齐的。在田间劳动时,在那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他的衣服也是干干净净的。父亲从来没和任何人吵过架,发过脾气。邻里关系处得特别好,一生不树敌。也从来没打骂过我们,但我们弟兄姐妹都非常怕他。我们小时侯只要父亲在家,就没人敢大声说话和打闹。父亲的优良品质对我们影响很大,他的一些好的习惯,现在在我们弟兄身上依然能见得到。
  
  1996年12月,父亲病重。那时他和母亲已回了辽宁老家,当我从千里以外赶回去的时候,父亲说话已经很困难了。平时父亲最爱和我闲谈,谈读书,谈社会,谈人生,谈他的青年时代。可这一次父亲已没有了和我谈话的精力了。我把女儿敏敏在学校读书的校园照拿给他看,他知道了敏敏考上了师范,眼角露出了些许笑意,长时间的病痛已经让他淌不出眼泪了。看见我递给他的我和别人合着的书,伸出瘦瘦的如同干柴一样的手抚摩着,抚摩着。半天才用微弱的声音说:“好销吗?”我告诉他:“不用自己管,书店包销”时,他满意地合上了眼。我从他那动作神态上,觉察到了他内心的微笑。
  
  现在,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那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人生态度,他的勤劳乐观,他的品行修养却一直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2006年12月2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