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读书笔记

分类: 梨花带雨 |
读书笔记
杨沛郁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情感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优秀诗文,不但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积极向上,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思想感情。
《孟子二章》中的《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主要阐述“人性”的问题。孟子认为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时候应该舍生取义;《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孟子有个着名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本文通过孟子和齐宣王谈音乐这件事情,阐明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和施行“仁政”的主张。
屈原在长篇抒情诗《离骚》中,通过回顾自己因辅佐楚王改革弊政而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热情。
贾谊的《论积贮疏》通过劝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表现了作者政治上的敏感和远见卓识的能力。文中一系列的反问句,加强了劝谏的语气,富有感情和说服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优秀诗文,所表达的感情类型丰富,风格各异。
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哀悼自己永别故国江山,往事如流水落花随春而去,天上人间无处寻觅。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触景抒怀,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从游山观景悟出探求真理和学习应取的态度,提倡有志、有力而又不随以止,坚持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通过岳阳楼上所见洞庭湖的景色及其变化,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和伟大政治抱负。
宗臣的《报刘一丈书》这封书信实际上是一篇笔锋犀利的讽刺性杂文,作者以夸张漫画式的手法刻画了权贵及其走狗、奉迎者的丑恶形象,鲜明的对比手法,传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着重表现左光斗公而忘私,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通过梅花被扭曲摧残以及自己爱梅、疗梅并辟病梅馆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制和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恨,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构思新颖,比喻奇妙,寓意深微而又泼辣明快。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语言简练、鲜明、有力,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概括叙述了白求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
另外还有《触龙说赵太后》中的爱子之情,《沁园春·长沙》中的豪情,《雨巷》中的愁情,《再别康桥》的离情,《胡同文化》中的留恋伤感之情;还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胸襟,“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该斩万竿”的豪迈,“寒波淡远起,白鸟悠悠下”的闲逸,“满院黄花堆积,如今谁堪摘”的怨愁都跃然纸上,给读者在心灵上以强烈震撼……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优秀论说文,还常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黄生借书说》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别具一格,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必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诸葛亮的《出师表》,写于出师北伐前,作者以一个先王托孤之臣的身份,对蜀后主进行规谏,写得叮咛周至、百转千回,真可谓情辞恳切,用心良苦。此表与李密的《陈情表》都是以情辞恳切而见长,成为古代表文中的名篇。
林觉民的《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信,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全文叮咛周至,情真意切,催人泪下。(2006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