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2023-12-31 07:18:57)
分类: 梨花带雨


杨沛郁: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杨沛郁
  
  第十讲:词修藻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效果
  
  我们知道,一篇好的文章,在思想正确,情感健康的前提下,还需要讲究文采,使文章精美、生动。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章缺乏文彩,其流传就不能久远。着名文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kuò]同犬羊;犀兕[xsì]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这里的“质”即指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文”即指文采。刘勰在这里以客观事物的形象来阐述他的文艺理论观点,说明文采是依附于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有待于通过精美得体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
  
  文章有文采,是指在语言表达风格上词修藻饰,富丽堂皇,文气袭人,华光四溢。很多大作家的诗文都写得气象峥嵘,绮丽多姿。
  
  下面我们看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形容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时的一段文字: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段文字用生动形象的博喻,气势磅礴的排比,强烈表现出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的革命信念,具有极强的感召力,是多么绮丽而传神,使人读之信服而翘首以待。
  
  文章要做到绮丽多姿,就必须根据鲜明而生动地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选用彩词丽句,多用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拟人、映衬、仿词、警策等修辞方法,把语言修饰一下,这样便可增强艺术魅力。如:
  
  这里的山,巍巍的,如同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阶登山都会心旷神怡。(梁衡《晋祠》)
  
  这里用比喻句写出了山的巍峨与绵长,显示出了山的外形美;用拟人句,形象地写出了晋祠依偎在群山中的情态。“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这里运用了对偶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把晋祠的春秋景色描写得瑰丽多彩,引人入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先说前两句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富有色彩、形状、声音、动态的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柳叶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黄鹂唱和,这不是春天的声音么?白鹭从南方飞来,正是带回春意的归客。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趁着春江水满,江东的船舶不远万里而至,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这一切凝聚了一个鲜明主题━━春天来了!诗人从山上的积雪联想到人间悠久的岁月,从江中的船只遥望见祖国辽阔的疆域。“千秋”、“万里”,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讲究文采不是片面追求华丽。刻意堆砌华丽的辞藻,其效果不一定好。有文采的前提是自然贴切,是用词恰到好处。否则,写得再漂亮,也不是成功的。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使句子生动形象,增加句子内涵。倘若贪用,就容易失去运用比喻的意义。老舍说:“没有比一个精确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
  
  让我们来看一位中学生写的《请假条》:
  
  尊敬的老师:
  
  下午好!我突然生病了。感觉浑身无力,就像一位喝多了酒的醉汉,想站也站不起来。我脸色发黄,一抬头,像黄豆一样大的汗珠噼里啪啦掉了一地。我想尽最大的努力去上课,但像武大郎攀高低杠一样,怎么努力做不到。做为一名不争气的学生,敬请老师原谅。
  
  为此,特请假一天,请批准。
  
  最最热爱您的学生:张鹏
  
  9月9日
  
  这张情节条,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形容自己的病情,让人啼笑皆非。老师不能说病情虚假、夸张,但确确实实给人一种娇揉造作的感觉。为了向老师证明自己有病,一切比喻都没有实际意义。
  
  这正像郭沫若说的那样:“现在一般的毛病是爱修辞,修辞得恰当当然好,修辞得不好可就糟了。”
  
  《庄子·天运》里说了一个故事:越国美女西施,常到河边洗衣,她身姿婀娜,体态轻盈,娇柔纤弱,因心口痛而常常用手捧住心口微蹙着眉头,病态美的样子使她显得很有风韵。东邻丑女对西施的美非常羡慕。于是便效仿西施捧心蹙眉,出入于村前村后,使本来丑陋的长相更加丑陋可怕。邻居们望而生厌,有的闭门不出,有的干脆带着妻儿逃之夭夭。
  
  大诗人李白在《效古》中写的“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蛾眉不可妒,况乃效其颦。”和在《古风》中写的“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说的都是这个故事。那么,东施效颦可笑在哪里呢?是西施之态不可学?是东施不该这么学呢?我们觉得两者都有,而以后者为主。西施之美表现在她的容貌身姿、仪表风度上,是一个整体,并不只在捧胸蹙眉上。捧胸蹙眉是她的病态表现,恰恰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应该模仿的。东施以偏代全,以为只要捧胸蹙眉的病态也就能象西施一般美了。东施完全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胡乱效仿,结果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丑陋面目,反而丑态百出,更难以入目了。
  
  我们有的同学写文章也是这样,不顾自身的写作基础,不注意练笔,不深入生活,不去认真的观察和思考,而去效仿所谓的名家,大量使用彩词丽句,结果文字不明不白,词不达意,这跟东施效颦又有何不同?我们既提倡和内容相称的文采,又反对堆砌辞藻,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空虚的内容,也反对矫柔造作的浮艳修辞。文字流丽,修辞得体,这是文章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从博采口语,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多积累词汇,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方面去努力,在写作实践中勤学苦练,努力地逐步地追求文采与华丽,以求写出文辞相称。绮丽可人的佳作来。(2006年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